【連載】夫子的日常 (第一日)

《論語》這本書,研究生畢業(yè)之后其實沒太仔細翻過。時隔多年的重讀,又讓我有了新的收獲。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所以我想把這種喜悅傳遞給大家。因為《論語》是記錄孔子和弟子們?nèi)粘Q孕械臅?,所以這個系列,我給了它一個俏皮點的名字,就叫做“夫子的日?!?。費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夫子的日常”之旅吧!



目錄


第一日 ?學而(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所以說古人還是很明智的,他們從兩千多年前就預見到了,學習在人類的生活當中,將會是一件永遠不會失去熱度的事情。我們今天看到《論語》的開篇是關于學,其實并不一定說孔子在每次收學生的時候,都要把學習當做第一件事情來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關于學的問題一定是孔子在日常教學當中對弟子們最著重去強調(diào)的事情。

我是2015年下半年開始關注互聯(lián)網(wǎng)社群這件事。經(jīng)過了這大半年的互聯(lián)網(wǎng)社群之旅,讓我最驚訝的是,真的是有很多人在學習該如何學習。是市面上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教人如何學習的書籍、各種各樣教人學習方法的社群,coursera上面也開設了關于該如何學習的課程(learn how to learn)。但講真,你看了那么多書,上了那么多課,有沒有找到學習的真諦呢?不過不管你有沒有找到,至少孔子他老人家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給了你答案。學習學習,學了之后要不斷的習,這個習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實踐。

沒錯,學和實踐就是學習的兩把鑰匙。

另外一個叫做“習得”的詞可能更好地解釋為什么我們要不斷地去習,因為有了“習”之后我們才能“得”。從認知層面來看,學能夠拓寬的,是你的認知廣度,而習(實踐)則是幫你加深認知的深度。學是一種概念認知,習則是通過模仿等實踐將新的概念認知固化到你的行為中去,成為你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個部分。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現(xiàn)在流行的一些說法,比方說,輸入和輸出,或者是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其實不外乎就是學和習而已。當我們把古人的說法和現(xiàn)代人的說法聯(lián)系起來,我們就不難理解,孔子為什么會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因為通過實踐產(chǎn)生的收獲,是一種個體的獨有體驗,而這種占有知識的快感,才是學習真正的快樂。至于那些單純的知識體量上的積累,會不斷加重大腦的負擔,不但不會讓人快樂,甚至會導致人產(chǎn)生迷惘。

我們再來看這整個一句話。小的時候看書總覺得這事說了三件不同的事情,但是回過頭來再看,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開篇三句話說的是一個人的三種境界:就是從孤立的個體,到群體,再到孤立的個體。也就是我們一生的學習要經(jīng)過的三種不同的境界。

首先我們從孤立的個體,習得知識,變得豐富;然后我們就在群體當中找到和自己同類的人,也就是朋;最后我們在人潮中遇到不認可自己的力量時,又要回到內(nèi)部來認知自己。

當與你同類的人從四面八方向你聚來,你勢必會感到高興。因為人是社會型動物,人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與肯定,以此來確定自我的價值。重要的是,當我們與朋友相聚,不斷進行切磋交流,會讓彼此得到更大的提高。所以,有朋自遠方來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反過來看,你能夠結(jié)交到朋友,也必然是因為你的學精進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而這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但是等你身邊的人越聚越多,或者是你與社會的交流不斷的加深,你勢必會遇到一些不理解自己的人。這個時候你該如何處理你的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呢?孔子說,當別的人不能夠理解你或者不認同你的時候,你要能夠放下社交的擔子,重新回到個體,不必為別人對你的認知不清而感到不高興,徒增煩惱。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又精進一步,達到君子的境界。

人從一個弱小的個體奮斗到身邊團結(jié)到其他的人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因為價值得到肯定的成就感與喜悅會成為催人奮進的動力。但讓一個人從繁華喧囂中回到孤立的自我,做一個減法,就是一件比較難,或者是讓人感到不那么愉快的事情。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我們本能地要去選擇那些比較容易做和比較快樂的事情,對于比較難和不那么愉快的事情,就會趨向于避免它的發(fā)生。所以讓我們接受別人的肯定是非常容易的,但是面對別人的不認可卻不是那么容易的。這也就是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的可貴之處。

當我們從一個孤立的個體到一個群體,再向內(nèi)去探求孤立的個體,也就是自我的時候,這個自我一定不是當初的那個起步時的個體,而是在某種維度上有所提升的新個體。那么站在新的維度上,我們重新認知自己,了解自己的價值,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當我們通過學習肯定了自我價值,達到了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境界的時候,我們也就獲取了摒除外界干擾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我們要追尋的終極目標。

所以你看,孔子給我們提供的可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方法論,他更是給了后世學習者們一個完整的價值觀。

最后附贈一句馬克思老人家的箴言:

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了解更多夫子日常,請持續(xù)關注。因個人時間原因,不保證每日更新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