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生活中,要面對的永遠是活生生的人
社會生活,主要任務或者說核心主題就是跟人打交道。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思想,有訴求,有利益。那么想要達成自己的最終目標,就必須對交往中的人有理解、最好能對其進行精準的把握,所謂對癥下藥,抓住對方的利益需求,并結合自己的目標,選取適當的策略,才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
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用嚴苛的刑罰和廢除宰輔制等,意圖和人民站在一起,獲得人民的支持,共同對抗士大夫階層,但他沒有考慮到這會將自己以及皇權與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對立起來,忽略了他們的利益與尊嚴,這也是導致明朝后期危急關頭士大夫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態度的根源,也是明朝覆滅的主要原因。
二、規則是一種外在約束,搞不好會適得其反
所有的規則,包括社會規則,是一種外在約束,它的效果可能并沒有那么直接。不深入的探究規則下的人性,很難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
朱元璋的嚴刑峻法以及對“優秀基因”的剿殺,目的是想達到江山永固,為子孫后代謀取福利。但恰恰相反,他的一整套規則提供了一個雙輸的博弈框架,在框架內他所期望的結果根本無法達成。
當下我們的很多調控政策也有類似的問題,比如房價越控越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疏忽了對市場主體的心理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