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09:37字數(shù) 2766閱讀 1283評論 7喜歡 45
文丨麥家理想谷
本文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
/
1966年9月3日,著名翻譯家、文學(xué)評論家傅雷被發(fā)現(xiàn)自縊于家中,悲壯地走完了一生。
時人評價:他留下了萬金家書,卻帶走了一個時代的優(yōu)雅和氣度。
曾在法國留學(xué)的青年傅雷(左)與老年傅雷(右)都一樣消瘦
也許你不是很了解傅雷先生,但你一定聽過《傅雷家書》。
金庸曾評價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p>
在這本書里,我們看到了作為父親的傅雷對兒子的脈脈溫情,那是一種護犢情深的愛。
雖然傅雷并不以教育家而著稱,但他對子女的教育方法放在今天也依然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最嚴厲的愛最深沉
傅雷是一位嚴厲到有點苛刻的父親。
他對孩子的教育極其嚴格,很少在孩子們面前嬉戲逗樂,孩子們在父親面前也永遠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任何的任性之舉,只要父親在場,都不敢玩笑,只有當父親出門后,才敢淘氣笑鬧。
在家教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刻板的規(guī)定:
家里熱水瓶把手必須一律朝右擺放,倒光了水的空瓶必須放置排尾,灌開水時,也必須從排尾灌起;日歷每天由保姆撕去一頁,不許別人撕。
他甚至還規(guī)定幾點工作、幾點休息、幾點吃飯,都是準時的,不能更改。
傅雷還嚴禁小孩子們偷聽大人的談話。有一次,楊絳一家到他們家做客,父親把小孩趕出去,關(guān)上房門高談闊論,沒想到兩小兒趴在門縫上偷聽,傅雷大怒,當著客人的面就把兩人訓(xùn)了一頓。
有時候生起氣來,傅雷還會對孩子動手。
有一次,傅聰做錯一件事,傅雷脾氣一上來,掄起一盤蚊香就砸,擊中了傅聰?shù)谋橇海攬鲅鞑恢?,傅聰?shù)谋橇簭拇肆粝铝艘坏腊獭?/p>
離開祖國多年,早已長大成人、學(xué)有所成的傅聰,曾與楊絳先生在談話的過程中,很委屈地說:“當年爸爸打得我真痛啊”。
年輕時期的傅聰
楊絳也曾在《憶傅雷》一文里提到,傅雷那笑臉只許朋友看,絕不許孩子看,“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嚴父”,笑稱在家中不是“老傅”,而是“老虎”。
關(guān)于傅雷的嚴厲,兒子傅敏曾回憶:我的父親嚴在哪兒?嚴在對做人原則的堅持,像撒謊,做事不認真、不負責(zé)任……對這些,他從不姑息。
傅雷就像一位傳統(tǒng)的老式父親,用他的嚴厲來教育著自己的子女。
但嚴厲并不是目的,對傅雷來說,他對子女的愛只是被自己高大的身形所掩蓋了,所以他只能用更加嚴厲的方式來呵護和關(guān)愛自己的孩子。
傅雷妻子朱梅馥與孩子的合影,那時傅聰(左)5歲,傅敏(右)2歲
不止傅雷,很多中國家長其實都是這樣的,他們不太擅長表達對子女的愛,所以往往表現(xiàn)為嚴厲。
傅雷的嚴是一種原則上的嚴厲,這樣的嚴厲會讓孩子“有所畏懼”,“有所畏懼”才不會成為惹人厭的熊孩子或者日后危害社會的分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嚴厲的背后是另一種深沉的愛。
教育,就是讓子女擁有獨立人格
傅雷對子女的教育雖然嚴厲,但是從不專制。
中國的家長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思想,就是把自己的孩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xù),他們往往打著讓子女獨立的旗號,來為自己的夢想服務(wù),而實際上這是一種披著愛的外衣的剝奪。因為本質(zhì)上他們還是把孩子作為他們自己的附屬品。
三毛在《親愛的三毛》里寫道: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將孩子當作命根,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與繼續(xù),期望自己一生沒完成的理想和光榮,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更認為,自己人生的經(jīng)驗,百分之百,都可以轉(zhuǎn)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為孩子是必須無條件聽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壓力便由是產(chǎn)生了。
傅雷與朱梅馥1934年為慶祝傅聰出生特意合影留念
傅雷不會這樣。
最開始,傅雷本來是想讓兒子學(xué)畫畫的,但傅聰很小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了對音樂的喜愛。7歲時,數(shù)學(xué)老師雷垣隨意按響琴鍵,傅聰不看便知是何音符。從此傅雷讓傅聰學(xué)琴,悉心培養(yǎng)。
還有一回,傅聰在練琴時偷看《水滸傳》,結(jié)果隔著兩層樓都被傅雷聽出了異樣,傅雷下樓對著傅聰一通爆吼,把兒子嚇得魂飛魄散。
正是在父親的威嚴下,等到傅聰17歲時,已能自覺刻苦地每天練琴至少七八個小時。不管寒冬還是酷暑,也從不會懈怠。
1956年的夏天,傅雷夫婦與傅聰在書房聊天
兒子傅敏成年后回憶:記得,我們小時候在學(xué)習(xí)國文或外語時遇到問題了,父親從來不會給我們直接的答案,或是把我們的錯誤糾正了就了事,而是讓我們?nèi)ヒ贿呑约核伎迹^一會兒再讓我們說出自己的認識,如果不對,就繼續(xù)思考,到自己能認識滿意為止。
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傅雷很注重對子女獨立思維和獨立精神的培養(yǎng)。他鼓勵孩子自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也會尊重孩子自己做出的選擇,而不是讓孩子一味地聽從自己的意見。
這一點,當今的很多家長都做不到。
有位作家曾經(jīng)說過: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yǎng)。
尊重孩子,培養(yǎng)孩子形成獨立人格,這對于孩子一輩子的發(fā)展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教育是關(guān)于“成人”的教育
傅聰在20歲后離開家,踏上了漫長的求學(xué)之路。
此時,傅雷對兒子的態(tài)度也開始有了轉(zhuǎn)變,少了一些嚴厲和鋒芒,多了一些溫柔和細膩。
他甚至還向兒子道歉:“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shù)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可是結(jié)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這樣的愛,讀來讓人動容。
傅雷寫給傅聰?shù)募視?/p>
從此,家書成了父子之間心靈溝通的紐帶,《傅雷家書》也承載了傅雷對兒子最深的愛。
他和兒子談愛情:
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撫躬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談藝術(shù):
真誠是第一把藝術(shù)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
談人生:
孩子,你記住一句話: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著前面,饑渴一般地忙著吸收新東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萬不要讓人誤會。
在家書中,傅雷和孩子無所不談,不管是人生的大道理,還是生活的小瑣碎,娓娓道來中盡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惦念。
傅雷教導(dǎo)兒子:“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shù)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后才是鋼琴家?!?/b>
《傅雷家書》不在教訓(xùn),而在熏陶。傅雷用自己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道德修養(yǎng),不斷涵養(yǎng)出一個藝術(shù)家的傅聰。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shù)》里這么形容父愛的藝術(shù):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chuàng)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成人”,傅雷在傅聰?shù)某砷L過程中無疑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
冰心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親,他們的愛總是很沉默。但是如果沒有父親對我們那沉默的愛,我想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比現(xiàn)在艱難許多。
是父親,一直在背后默默守護著我們。而只要我們回頭,他們就一直在那里,等著我們。
最近阿谷君看到這樣一句感人的話:
父親醉酒,哭得像個孩子,說:你們每次打電話都問媽媽呢,為什么不找老爹?
所以,有時間的話,給父親打個電話吧!
他們給了我們最好的愛,但現(xiàn)在,他們其實也很需要我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