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普天同慶的大節日。每個地方有著不同的迎春節方式,我的家鄉是成語之都,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里迎春節的習俗。
臘月初一:過小年兒
每年都會聽大人們說:“進了臘月就是年啊?!迸D月初一在我們這里是個大節令,家家戶戶要給神明上供。
中午時,在神明的供桌上擺上供品,有豬羊(用面粉做的,和蒸饅頭一樣,就是捏成豬、羊的樣子)、熬肉菜(河北大鍋熬菜)、盤子菜(炒菜裝盤)、各種點心、各種水果。然后上香,有的為了助興還放起了鞭炮。
小孩子們總是迫不及待地等著上完供,因為神明吃完供品后,就輪到他們去給爺爺、奶奶送飯去了,路上他們會和遇見的小伙伴們比供品,還會比看誰去的早,這也是他們的樂趣。
送飯回來就可以開始一起吃飯(所有的供品)了,我想這才是小孩子們最大的樂趣。
關于為什么要過臘月初一這個節日?我專門問了鄰居王奶奶,王奶奶說:“臘月初一是小年兒,是提醒人們還有整整一月要過年,過年的東西該準備了。
以前窮,過年上供的東西需要提前省檢出來。現在條件好了,吃穿都不缺,這過小年兒的習俗也就被傳承下來了?!?br>
臘月初八:臘八節
臘八節就是十二月初八。條件好的家里會熬八寶粥,普通家里的會腌制臘八蒜。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里我家很少腌制臘八蒜,一是因為母親工作忙沒時間;二是因為我們全家人都胃不太好。
至于臘八蒜是什么味道,我也曾未嘗過,我怕辣。如今物質條件都跟的上,臘八節這天都會吃上一碗八寶粥。
所幸的是臘八蒜不僅沒有被遺忘,還被傳承下來了,還要感謝那些能吃辣的人。今年,婆婆就腌制了臘八蒜。
泡的蒜,得放在較冷的地方,讓它一點點的入味,變色,直到白白的蒜,變成翡翠般的綠。
而那棕棕的醋,色也變得更深,味更濃,里面溶進了蒜的辣味。這蒜,最好在年三十的晚上開壇,用來配過年的餃子,相當的美啊!
臘八蒜腌制方法如下:
1、將容器洗凈晾干,保證無油無水。
2、將蒜一瓣粒粒剝皮,去膜,成白胖子。
3、將蒜放在無油無水的容器中,加入醋(米醋最好),蓋好蓋子放陰涼處到除夕夜開蓋食用。
(除夕那天開蓋蒜會變綠。蒜汁變辣了,而蒜卻變得不辣了。)
十二月二十三:糖瓜節
糖瓜就是人們口中的糖果。這一天主要是用糖果來供奉灶神爺,灶神爺掌管著廚房的一切,人們希望灶神爺可以永遠保佑著全家不愁吃的。
曾聽奶奶說:“以前沒啥好東西給灶神爺進供,就自己做些方糖?!眰鞒邢聛淼姆教乾F在是我們這里的特產,糖和水加明礬一起熬,熬好后灑上芝麻或花生粒,晾干即可。
這是老方子,現在的配方可多了,口味也各不同。雖然我不太喜歡吃甜的,每年還是會吃上一兩塊。
母親看見我吃方糖總會勸阻說:“牙不好就別吃糖。”我總會回同一句話:“我就是想嘗嘗家鄉的味道?!?/p>
十二月二十四:掃房子
掃房子可是個大任務,說心里話這是我小時候最不想過的年前節日。把家里所有能搬出去的東西全部搬到院子里,然后拿一根長長的竹竿,在一端綁上一個新買的軟苗子笤帚(有講究,必須是新買的),把家里角角落落掃上一遍。
掃完后再把東西全部擦洗一遍,最后,把院子里搬出去的東西再搬回屋里放好。北方的冬天冷,小時候掃房子我懶得伸手,只看著母親和姐姐忙活。
長大后,姐姐出嫁,掃房子就是我的活兒,還是一樣的冬天,沒感覺到冷,忙活后看著亮堂堂的玻璃,干凈的窗簾和整潔的家具,我心里也很亮。
二十五:磨豆腐
記得小時候,母親會早早的叫我們起床,稱上幾斤黃豆,放到兜子里面讓我們去磨坊排隊。
這一天磨坊里的人多的都從里面排到街門口了,人多又加上我個子小,始終也沒有親眼看到豆腐是怎樣做出來的,到總是能看見豆腐坊的師傅端著一篦篦的方豆腐塊兒從屋里出來。
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五到二十七這幾個節日被迭代了。如今超市里樣樣齊全,人們不用再親力親為,這樣也好,省去了不少時間。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老輩人說:“以前窮啊,平時都吃不上饅頭,盼著過年就想吃上幾天饅頭?!闭麴z頭要提前一天先發面,把面放到煤爐子旁邊,經過一夜的時間,到第二天面正好發好,就可以蒸饅頭了。
現在饅頭天天吃,饅頭已是再平常不過的主食了。所以人們開始變著花樣做了,我家每年要蒸包子,有豆包、韭菜雞蛋包、大蔥豬肉包;還要蒸供養,簡單的就是饅頭上按顆棗,手巧的要弄些花饅頭(捏成花的形狀);還有刺猬和蛇(龍),蒸好后放到門頭上,寓意是往家里運財呢。
小時候蒸饅頭是最有意思的事兒,幾個鄰居湊一塊兒伙著正,你說我笑的可熱鬧了,小孩子什么也不用做,有時就去蒸饅頭鍋那填填火(用廢舊油桶制做的簡易鍋爐),最期待的是等著花饅頭出鍋兒后可以嘗個鮮兒。
蒸饅頭這個節日現在依然是個大事,只是不再固定是哪一天,也不再聚伙兒,就各自在家各樣供養少蒸些,就圖有個年味兒。
三十:除夕
三十晚上熬一宿。不管是以前家里的母親,還是現在家里的婆婆,依然保持著三十晚上熬一宿的習俗。
晚上吃完餃子后,開始給各個神位上香,點燈(蠟燭),擺供品。
擺供是最講究的事,有的神位擺素食;有的擺肉食;有的擺7種菜,有的擺3種,有的擺水果…我最怕擺供。
家里忙完再上街拜廟,回來后繼續續香續蠟燭,婆婆說不能斷,一直到天亮。我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由,只是幫襯著做,我想應該是和傳說中的年獸有關吧。
小孩子們除夕夜會幫著準備果盤,把瓜子,糖果,核桃等吃的裝進果盤,待春節拜年的客人吃。還有一件大事兒,就是試新衣,愛美的小孩子們會試穿好幾遍才肯睡去。
不知道這“熬一宿”的習俗是何時開始的,這年年歲歲的,竟被傳承下來,不容易,也說明我們國家文化底蘊博大而精深。
正月初一:春節
一過午夜12點,大人們放了新年鞭炮才能睡下。到凌晨三四點就起來繼續上香續燈,忙活一番,待到拂曉,女人和男人會各自結伴去長輩家拜年。
這時街上是非常別樣的一般景象,人人新裝新貌,神采奕奕,相互道新年之喜。(我們這必須在五點前起來,有起五經的說法,不知緣由)
城里的拜年方式應該是拱手作揖,或是口頭(包括打電話)祝賀。鄉村還依然保持著跪拜禮,尤其是弟兄多的大家庭,一起跪拜長輩的場面,不由讓我聯想到帝王朝代的上朝場面。(我是農村的,真心希望這個習俗能被廢掉,長輩多,你們能聯想到我的膝蓋……)
拜年回來吃早起餃子,每人必須吃的。飯后男人們聚群打牌,女人們串門拉家常。愛湊熱鬧的小孩子們早早就起床討紅包了(壓歲錢這個詞好像被“紅包”干掉了),愛睡覺的小朋友也不管五經不五經了,現在的家長也不太守舊便由著孩子。
記得我小時候,五經是必須得起來,沒間斷過,因為奶奶告訴我初一五經之前起來別說話,去院里摟著春樹說:“春樹,春樹,我是你的孩子,讓我長高高吧?!本涂梢蚤L高個子的。實驗證明,我沒有長高。
晚上,我們全家會上街去看燈,五顏六色,圖案不一,甚是好看。孩子們歡聲笑語,走哪拍哪,用相機定格了新年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