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在朋友圈曬了一張圖。
他家五歲兒子畫的,表達內容如下:
1、穿校服
2、帶有背帶的水壺
3、書包放車上
4、手機調靜音
5、在家吃早飯
6、九點二十到學校
簡單明了有沒有?重點突出有沒有?便于記憶有沒有?邏輯清楚有沒有?幼兒版手賬有沒有?妥妥的視覺化表達啊。
當我們教孩子畫畫的時候,我們教什么?
通常情況下,我們教小孩子畫畫,或者陪孩子畫畫,基本是臨摹一些簡單的靜物,或者讓孩子想象一些他腦海中的圖像。通過色彩、結構的訓練,來提升孩子的藝術素養。
如果我們不是奔著培養繪畫大師的目的,那么,畫畫有實用性嗎?如果可以通過繪畫把觀察力、組織材料的能力、以及表達力組合在一起,那就會形成一個有巨大殺傷力的個人技能——視覺化思維。試問你周圍的成年人中,有幾個人擁有這樣的技能呢?
視覺化表達為什么這么難?
很多人認為難點在于自己不會畫畫,就像寫不出好文章因為自己文采不好一樣。寫不出好文章跟文采有必然關系嗎?顯然不是,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和邏輯,其次是文采。況且5歲小孩子都會的簡筆畫,成年人難道就不會嗎?
視覺化表達的難點在于觀察力、記憶力和邏輯組織能力。首先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需要有足夠的觀察力。幾乎無法隨時臨摹,這就需要有強大的記憶力。最后,要把想說的事情完整清晰的展現出來,需要邏輯組織能力。
圖像化的表達比文字更加簡潔,所以更難。就如同寫文章時,啰里啰嗦容易,簡潔干練就比較難。更何況圖像是空間化的展示,而文字卻是線性的。
從小培養孩子視覺化表達,長大后他將超越99%的人。
不論過去還是未來,人們都喜歡聽故事、看圖像。尤其是理解事物時,圖像化的東西更易于接受和記憶。如果從小培養孩子視覺化思維,那么,他長大以后是這樣的:
別的小伙伴們還在書上畫重點、埋頭苦記的時候,你的孩子畫了一張思維腦圖,就把一本書的知識點全部聯系起來了,而且記得特別準。
別人都在寫大段大段的暑假游記時,你的孩子交給老師一本手賬。
別人用3小時碼了2000字的計劃書,老板用十分鐘才看完。你的孩子用三分鐘畫了一張圖,老板10秒就明白了。
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視覺化表達?
讓繪畫融入生活。比如,今天買的蘋果很紅很圓,非常漂亮,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把蘋果畫下來。今天買了一頂新帽子,那把帽子畫下來吧。
不畫畫的時候,指導孩子如何觀察不同事物的特征。比如,陪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看到路上不同的車,讓孩子指出來這個小轎車和那個面包車有什么不同?看到不同的樹,這棵樹跟那棵樹的葉子有什么不同?
指導孩子復述一些關系、過程。比如,動物園玩了一天回到家里,讓孩子說說今天都干了些什么。用時間順序和行走路線,讓孩子把一天的過程復述出來。
鼓勵孩子用繪畫來展現簡單的過程。比如,孩子已經想起了今天動物園之旅的大致經過,鼓勵孩子把這個過程畫下來。早上做什么車去的,買的門票是什么樣的,他看過哪些動物,中午吃的什么等等。
說到底,畫畫是一種思維和表達的訓練。快來用畫畫教孩子思考和表達,讓孩子擁有一項高大上的技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