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六大殺器為你解密職場中的“你”為什么不優秀?純干貨,純原創,歡迎對號入座。
①逃兵情懷
這是職場不優秀者的最大殺器。剛開始搞一個項目或實驗時,豪情萬丈,一段時間后(一般不超過一個月),或因遭遇困難,或自己缺乏毅力,或其它原因,到后來就中途夭折。虎頭無尾,中途“逃兵”,這是職場中人迅速淹沒于眾人的首要原因。我曾經見過一個小姑娘,剛剛大學畢業,單位安排她負責經營微信公眾號。她就從最開始的一無所知到慢慢地上路,然后是主動收集素材、主動聯系撰稿人、半夜加班制作美化微信,每天一早定時推送微信。一年左右的時間,該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業內極具品質和影響力的平臺。要知道,這個小姑娘,自身非新聞、營銷、計算機、文學等專業,而是美術專業。
②紙上談兵
這部分人有一定理論修養,甚至也有一定實踐經驗。但歲月磨平了他們的銳氣,他們可以不做任何準備,在任何場合侃侃而談,毫不費力地指出A方案的不足,說出B項目的八個缺陷,梳理出自己工作中的若干經驗(甚至還能以一串字母加阿拉伯數字的形式進行理論包裝)。可也就僅止步于此,他們難以再有進步,也難以替單位再創造價值。因為他們都是一群紙上談兵的人,用昨天的歌演繹今天的故事,這是曾經優秀者逐漸沉淪的最大殺器。常見的現象是,路人甲在前單位干得轟轟烈烈,可到了現在工作的單位,卻發不了光和熱,根源就在這里。
③怨婦情結
單位中常見這類人,今天對領導說:“樓梯口到處是垃圾”,明天說:“這個規章制度存在問題”,后天說:“評優方式不合理”。在他們的眼中,處處是問題,并美其名曰:“我是為了單位更好地發展”。其實這類人,本質上是陰冷的虛無主義者,不相信未來,只會虛無地批判,缺乏積極的建設心態和行動。他們就如古代的怨婦一樣,成天抱怨周圍的鄰居對她不熱情,抱怨丈夫不關心她,抱怨孩子不聽她的話,但從不去主動改變自己。“樓梯口到處是垃圾”,他們面對此,彎腰撿了幾次?看見亂扔現象,現場出面勸說了幾次?長此以往,同事和領導,會有多少人經得起這股蓬勃的怨氣?
④拖拉病
拖拉真的是一種病,有些人病入膏肓還不覺察。做事拖拉者最常用的一句話是:我在忙XX事,所以此事我現在做不了,且顯得心安理得。一旦在不自覺中形成習慣,就會形成拖拉病,做任何事都會比別人慢一拍,且理直氣壯。比如我曾在一所學校,讓體育老師每周拿出一節體育課進行專項特長技能訓練。僅一個體育特長課計劃,從布置工作起到最后提交(中間還經歷了綜合組組長督促、教管部介入談話),都是三周以后的事情了。再看具體的實施情況,我提前通知體育老師做好上體育特長課準備,學校要進行調研。可體育老師提交上來的上課計劃,絕大部分沒有按照之前制定的計劃進行。理由是:“本周和下一周,體育組要負責大課間的事。”從這番解釋中,可以清晰地看見“拖拉者”的邏輯——做某事就可以拒絕做另一件事的思維邏輯。大課間本就是體育教師的份內事兒,而且早就應該思考與完成。況且,時間上與上體育特長課又不沖突。如果一直是這樣的一種思維邏輯,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就會陷入到拖拉病當中。換個角度思考,難道語文老師晚上要批閱單元考試卷,就可以不備第二天的語文課嗎?這種病,就像慢性毒藥,瞬間破壞力不是很強,但持久的殺傷力非常大,而且到最后是無可救藥,就如癌癥一樣。
⑤三無先生
無人格、無學習、無思考的人,簡稱為三無先生,濃縮為一個字:混。他們沒有獨立的人格,常常以搞好領導關系為目標,像領導的跟屁蟲;他們沒有真正的學習,常常是圈內名人的應聲蟲;他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從來都是如此”。三無先生的法寶就是“混”,混個臉熟,混點日子,混點關系。不學無術、拍馬溜須者,縱能顯赫一時,但終歸要降落塵埃。
⑥格局小
也有一些人,具備了堅韌、學習、思考、獨立等優秀品質,但還是終難成大器,根源在于自己的格局太小,這是職場不優秀者的最后一個殺器。過于看重眼前利益,過于看重物質利益,過于看重小團隊利益,過于看重一件事情的價值,過于剛性,過于原則,從而喪失了應有的“分寸感”、“靈動感”、“大氣感”、“大局觀”,從而難以有“大手筆”出現。
不算結尾的結尾:做事有捷徑,做人無捷徑。條條大道通羅馬,條條都很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