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又到一年清明節(jié)。花兒紅了,草兒綠了。天地澄明,風(fēng)和日輕。
? ? ? 關(guān)于清明,我始終覺得這是個代表著過去的詞匯,因為祭奠和懷念。但小時候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記憶卻與祭奠沒大有關(guān)系,更多的記憶便是吃和玩。
? ? ? 小時候,我們管清明叫寒食,這個節(jié)日還是比較隆重的。剛過完年,小孩們就開始盼著清明節(jié)了,因為這一天又可以把脫下的過年的新衣服重新穿上了,特別有儀式感。重要的是還可以吃雞蛋、蕩秋千。
? ? ? 那時候每到清明節(jié)這天,母親就會拿出攢了多日的雞蛋,滿滿一瓢,早晨早早地煮在鍋里。分給我們兄妹四人每人兩個,我們都喜滋滋地攥在手里。剛煮出來的雞蛋暖暖的,握在手心里,看著就那么可愛,一開始舍不得吃。用紅紙染上紅色,充滿喜慶味。我們拿到大街上,互相炫耀,比比誰的雞蛋更大,更圓。我在手里玩了半天,實在忍不住了,便吃掉一個,一口一口細細品嘗,那味道無與倫比。另一個忍了又忍,硬是沒舍得吃。和幾個小伙伴在井臺上玩耍,一不小心,手里的雞蛋順著井臺滾到了到井里。只能眼巴巴地瞅著雞蛋慢慢落到水里,漸漸沉到井底,就像電影里的慢動作回放一樣,但也束手無策,毫無辦法。心疼得像割掉了塊身上的肉似的,后悔剛剛沒有把雞蛋吃下。
? ? ? 姨媽來我家出門,帶了一包糕點。記得那是一個透明的塑料袋,上面印著一個個的小蛋糕圖案,看著就很誘人。爺爺沒舍得吃,給了我和姐姐。記憶里清清楚楚,袋子里一共有15個小蛋糕,這可怎么分呢?把姐姐愁壞了,最后終于找到了一個公平的分法,誰要袋子就分七個,另外一人分八個。為了多吃一個蛋糕,我選擇了八個,所以只好用手捧著,可實在捧不過來,掉地上差點被那只饞嘴的大公雞搶去,幸虧當(dāng)時我眼疾手快。
? ? ? 清明最快樂的事莫過于蕩秋千了。離清明節(jié)還有好幾天,村里好事的大人便開始張羅開了。秋千大都搭在大隊屋前的空地上。通常是幾個老者指揮著一幫青年,搬來打麥場壓麥子的石頭碌碡做底座,上面搭上“門”字型的架子,四周有六根繩子從不同的方向固定住,架子上有兩個鐵環(huán)或木頭環(huán),繩子拴在環(huán)上,下方穿上一塊兩頭帶窟窿眼的長方形木板,一個秋千就做成了。
? ? ? 來蕩秋千的不止小孩,更多的是村里的青年、小媳婦們。那段時間大概是人們心情最愜意,最放松的時候。遠離了冬天的嚴寒,脫掉了臃腫的棉襖,棉褲,人的身子一下輕快了很多。大人們打秋千不像我們小孩子,享受那種蕩來蕩去的愜意,大人們享受的更多的是那種刺激。有些大姑娘蕩得人都快飛起來,幾乎可以與橫梁齊平,看得人心驚肉跳。有單人站在上面蕩的,也有雙人蕩的,兩人面對面,蹲下身子發(fā)力,互相比著賽用勁,兩人在秋千上你起我伏的忙活。下面叫好的,起哄的,指指點點,品頭論足,尤其是有些動作不夠雅觀,引得笑聲不斷。據(jù)說,秋千蕩得越高,找的婆家或媳婦就越遠。每當(dāng)這個時候,這里便成了村子里快樂的海洋。
? ? ? 那個時候,我們這些小孩是很少挨上這樣的大秋千的,只有吃飯的空才能排上號過把癮。于是,父親便在家里磨臺頂上和窗臺上搭一個簡易的秋千,我和小伙伴玩得悠哉悠哉,不亦樂乎。
? ? ? 清明時節(jié),柳樹總會愉快地長出新芽嫩枝。家家戶戶都會采來一把插在門上,說是辟邪。我們小孩們還會把折下的柳枝,用手指用力扭動,然后把枝條中間的木頭部分抽出,剩下一個小筒,在一頭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把最外面那一層綠色的樹皮削去。用力一吹,柳哨就會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甚是好聽。
? ? 又是一年芳草綠,童年那懵懂的、純凈的快樂,總是讓人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