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被人們冠以‘快’節奏的時代,吃飯要快,趕車要快,就連和家人寒暄幾句話的時間都要快,這些我都感同身受,因為我也身陷社會激烈暗涌之中,但唯獨書不可快!
培根說過,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如此珍貴的瑰寶豈能我們大大咧咧的褻瀆?嘔心瀝血創作它的前人我們沒機會當面叩首稱謝,可搗碎品味是對偉人最大的慰藉。
我經常在我的朋友圈看到,花了兩天終于讀完X X書對生活又有了一種新看法;再者就是,這是我最近買的書,一個月目標全看完,再附上一張精致的照片。諸如此類,我想對你們說,首先,書確實可以陶冶情操,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你們那叫做讀書不能稱之為品書,讀與品兩者概論截然不同但又異曲同工之處。
我是一位品書時間不長,閱歷不深的愛書者,有一些自己思索出來的心得,因人而異,還望自行斟酌。
首先,我來說讀書。讀書亦是看書,顧名思義就是有書在你我視線之中,至于你是花費了多長時間,在什么心情環境下看,你是故意做給誰看還是覺得夾本書能像裝飾一樣散發文藝氣息都是可行的。畢竟,革拉特科夫提倡,書籍使人思想變的奔放。
信息時代很發達,手機上面文章書籍比比皆是。我從沒耐性在手機上看書,不是我不會操作,更不是我沒手機。只因感覺缺失往常翻書時的窸窸窣窣,看到耐人尋味片段時沒有書角緩緩摩挲。在我主觀里就是玩手機和書搭不上一絲關系,書是摸得著的。
所以我歸類只要你身旁有本書,漫畫、雜志、小說、文著都行,無論你是看沒看,新書舊書都屬于讀書。或許有人會問,豈不是我天天出門捧本書就可以滿世界的說我沒有哪一天是不讀書的。對啊,而且可以很自豪的說!因為我堅信總有那么靜臥一隅的閑暇時,書會扣動你心門,似掀開嬌羞新娘面紗后沉浸于她浣溪般清渘的雙眸。
很多人說每天都在讀書,但極少數人會說每天出門都捧本書。
再來說品書。不是真的讓你吃下去或過目不忘,沒有臆想中懸梁刺股那般廢寢忘食,也沒有王羲之蘸墨般忘乎所然,更不是斫輪老手才有境界品讀一翻,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
品書如品茶,切忌走馬觀花,會品書的人是把書日復一日的搗碎吸納。秉承韓愈《進學解》中“補苴罅漏,張皇幽眇”的精神,將書本上的知識變成活物,今后行萬里路與你常伴相依,下筆如有神,即使含冰茹檗,談吐也珠璣咳唾。
我對‘品’有三步。
其一,記。我在沒有學會品書之前可謂是才疏學淺,遇到一兩個生僻詞語就囫圇吞棗一概而過,久而久之,后面的內容越看越難,甚至有時候翻完最后一頁一臉懵然,迫使自己陷入一種彷徨,焦慮。我相信多數讀者和我一樣感同身受,想著幾十萬字數不會因為一兩個字而付諸東流。我建議去看看多米洛骨牌失敗案例,看多了一氣呵成內心油然而生幸福感從而遇事懷僥幸。
我每回品書都會拿三個筆記本,一個筆記本記專門把我對我來說新穎、孤僻的詞語;一個筆記本記名人名言,詩句,手法描寫細膩的段落;最后一個記作者自訴生平奇聞樂事和作者引入其他偉人的經典案例。(我一般案例記書名、頁數、段落)記,這一步差不多完成,‘記’時慢慢來,勿好高騖遠,需持之以恒,多多益善。
其二,查。第一步中手摘的詞語不懂的一定要查并標記拼音,注釋也要摘記下來,只有這樣做了它才會屬于你自己。對于名人名言我個人心得是最好查尋出處,不說每句都理解透徹,基本意思還是要稍加了解。最后,作者及偉人的經典案例可以去結合他們當時的環境,時代,背景去身臨其境想象,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過去一切時代的精華都在書中。
光明給我們經驗,書籍給我們知識。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要像堂吉訶德義無反顧沖向風車一樣,對知識像失去理智,失去判斷力一樣的渴望,吶喊著,越跑近越看不清但我們就是要去書籍的海洋不恥下問。
其三,慢。在前兩步基礎上進行鞏固,帶著理解到了的詞語、名句、事例再次翻開書頁,慢慢的品。一字、一詞、一句都可以反復搗碎,聞到書的芳香再心里拼湊,書不是茶,越沖越淡;它是酒,越喝越醉心其中。
綜合上述你還覺得兩天品一本書時間夠嗎?還在給自己定任務看死書嗎?你覺得你知識闊達到每一本書都可以隨遇而安?
讀書以修身,將讀者、讓讀者,使讀者內心,謙卑、較豁達、不固陋、不偏執;自我擺脫愚昧、乖戾、伶俜、逼仄。
品書以養德,因讀者、由讀者,自讀者思維,濡染、固脫俗、是啟迪、是升華;安然自得聰穎、隨和、愛戴、恢廓。
欲速則不達,快節奏的生活沒人反對。但我相信你拿起書時心中想的是一絲靜謐,靜到自身慢下來,慢過這冰冷鋼筋混凝的年代,閉上眼,雅望天堂,慢下來,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