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西方建筑理論的進展
現代建筑學派的基本觀點
1.強調功能。提倡“形式服從功能”
2.注重應用新技術的成就,體現新材料、新結構、新設備和工業化施工
3.建筑藝術趨向凈化
4.注重空間組合與結合周圍環境
二、文脈主義建筑觀
建筑的文脈是基于高技術的洗禮下,人們越來越向往傳統高情感建筑環境的心態而產生的。
一、文脈與文脈主義建筑
文脈的本質定義:廣義上,指介于各種元素之間對話的內在聯系,即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對話的內在聯系。包括:人與建筑、建筑與城市、城市與其文化背景。它強調特定空間范圍內的個別環境因素與環境政體保持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是一種和諧對話的關系。
文脈建筑的美學基本點就是要清除純文化與雜文化——大眾文化之間的嚴格差別,反對只要精美文化而排斥大眾的傾向。
格式塔心理學:部分之間的現象關系是整體的函數,即單獨的比例知覺將隨文脈而變化……建筑物與環境背景的關系也可以理解為這一關系。
二、如何建立建筑文脈
有許多方法能用一設計一個新建筑使之與文脈相符合。
1.化整為零
Openbar Library, Amsterdam
采用相同材料與裝飾;比例,尺度接近老式建筑;片段式處理。
Gamma Building, Leiden
2.間接對應
New and old apartment houses, Strasbourg
3.感覺上的模仿
Trubeck and Wislocki Houses, Nantucket; Venturi & Rauch
4.裝飾的運用
Haarlem
裝飾,以及由此產生的視覺上的質地和聯系,常常是建立建筑之間的視覺聯系的一個有效途徑。
5.強化細部
6.社會習俗和時尚的影響
Westminster Hall, London
7.虛實相生的手法
三、文脈主義的城市觀
現代城市規劃運動:在工業革命和現代技術促進下產生的,具有明顯的技術之上和經濟效果至上的烙印。
今日的城市規劃,應重視城市文脈中人的重要性,改變思想方法、改變工作方式,使群眾能夠自覺地、有效地投身到城市建設中來。
1.顯型形態
人、地、物
任何社會的城市的公共領域無疑都是最自然、最靈活、最異質的以及最包羅萬象和隨心所欲的場所。
對于城市的體驗總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人與社會之間的交往中獲得的,是對環境和時間的總和,也是一種對場所的體驗。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各種顯質因素,每個可見元素的存在都具有使用價值并對城市環境產生新的意義,每一個可見元素都具有城市性,人、建筑、小品、地點。
每個人都需要一種歸屬感,必須將建筑、城市與人的知覺三者拉近,放在文化和止血的高度加以看待,強調人與環境的統一。
2.隱型形態
對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潛在的、深刻影響的因素。
3.城市環境的文脈美
四、城市文脈的設計
城市環境設計的元素與素材
1) 空間
2) 觀賞與聚會
3) 景觀的連續
4) 表面的處理
5) 傳達信息
城市文脈的設計標準
1) 環境的特征
每個地方都應有明顯的感性特征,便于記憶與識別,加強人們的鄉土感情,也是反映風俗習慣獨特性的標志。
2) 多樣的統一
3) 多功能性
4) 清晰明確的布局
布局清楚能改進人們來往的條件,增加交往的機會,也是感情上的安全感的根源,并且是人與社會關系上的自我感的思想基礎。布局在時間上的清晰性同時間上的清晰性有同樣的重要性。
5) 感知的保證
6) 自然條件
7) 含義
三、隱喻主義的建筑觀
一、隱喻主義建筑的產生與發展
(一)文藝復興以前的隱喻性建筑
文藝復興以前的隱喻性建筑都用來表達當時的哲學思想,表達人們對人和自然的認識,表達對神和統治者的崇拜,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沒有上升到理性的、理論的高度。(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柱式、古羅馬的凱旋門……)
(二)現代與后現代的隱喻主義建筑
現代建筑早期被隱喻為實用的、有效的機器更多是一種對現代主義建筑在當時是用科學技術來解決建筑問題的一種形象的內在解釋,而不全是一種隱喻。
隱喻主義最初的形式是后期現代建筑的形喻和抽象隱喻,逐步發展為以符號學為基礎的后現代隱喻主義。(Casa Batllo; Antonio Gaudi)……隱喻主義理論是在符號學基礎上形成的,后現代隱喻主義是用符號的手段創造隱喻,把符號學當作重要的工具。后現代建筑隱喻與過去的建筑隱喻的根本不同在于有系統理論的指導,將形式與符號分開,且符號與結構形式和使用功能不一定一致。后現代建筑強調建筑應反映文化的積累而不是文化的解體,是歷史文化的豐富表現,而不是對過去的排斥和對民俗習慣的歧視。
Michael Graves
二、隱喻主義建筑的理論與方法
(一)隱喻主義建筑的建筑理論
隱喻主義認為建筑是具體的物,也是抽象的記號。人們可以通過非語言的直覺和語言符號化的歷史文化因素來理解它。
建筑的兩種語言:其基本題材是通用的和固有的語言,由實用性、結構可靠性、經濟性和技術設備等因素決定;建筑的詩化語言是建筑外觀、空間形態、社會習俗禮儀等。成功的建筑應該是這兩種語言的雙重表達。
將建筑當作語言而設計的當代西方建筑設計方法
a 用點、線、面、空間、質感、色彩等作為語匯
b 將門、窗、墻、屋等建筑構件作為構件
c 采用古典詞匯及傳統、地方詞匯
隱喻主要包括意義與形象兩種方面的隱喻。
隱喻主義建筑的大致分類
? 利用整個建筑的造型來象征意義(悉尼歌劇院)
? 利用建筑抽象的空間來隱喻意義(朗香教堂)
? 引用歷史片段,并加以變形或改換位置、改變材料、改變組合——引經據典式
? 用形式暗示內容的隱喻(波特蘭大廈)
古代建筑的功能在今天已基本消亡,但在新建筑中采用古建筑的形式或結構片段,會使人一會到歷史文明的繼承性,提高建筑的美學價值。——讓我想到后現代主義建筑喜愛將不同風格、時代的建筑語匯雜糅于一體的原因。
(二)隱喻主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