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害怕孩子犯錯,因為犯錯是件“好事”!
因為這不僅是我們培養孩子正確思維的良機,也是我們與孩子建立深厚情感的契機。
如何借助“犯錯”,使孩子的心智走向成熟呢?
如何借助“犯錯”,使孩子與家人建立親密關系呢?
一、孩子,犯錯了,別害怕!
一位媽媽正在廚房里忙碌著。
突然,從客廳里傳來“啪”的一聲,一個盤子摔碎在地。
媽媽聞聲后趕忙跑過來,看到孩子沒事,開始暗暗慶幸。
但滿地的狼藉實在是太刺眼了,媽媽頓時心生怒火,大聲呵斥道:“誰讓你又干壞事兒了!不是告訴你別亂動了嗎,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尚未從摔碎盤子的恐慌中走出的孩子,此刻,又陷入了媽媽聲嘶力竭的恐嚇中。驚恐萬分,孩子忍不住開始嚎啕大哭,以釋放內心所有的不良情緒。
媽媽見狀,頓時無名火起,放大發了分貝責備道:“你還哭?摔碎盤子有理了是吧。你就知道哭!”
這個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呢?
你有發現嗎?這位媽媽不僅情緒失控,還不斷給孩子貼上了“壞孩子”標簽,這不僅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使孩子對媽媽的愛產生質疑,這是非常可怕的。
讓我們一起看看,媽媽都給孩子貼了哪些標簽呢?
媽媽說:“誰讓你又干壞事兒了?”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是個只會干壞事兒的壞孩子,所以我今天又把盤子打碎了。
媽媽說:“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兒?”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是懂事的好孩子!
自暴自棄的孩子會想:我應該乖乖聽媽媽的話,以后再也不亂動東西了?!谑?,孩子喪失了嘗新能力。
判逆的孩子會想:既然你說我是個不懂事的人,那我以后再也不聽你們的話了?!谑?,孩子便開始變本加厲地挑戰家長的極限。
媽媽又說:“你就知道哭?!?/b>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是個愛哭的孩子???,我現在不就在哭嗎?
這位媽媽始終堅信:只要用“批評、斥責”的管教方式,就能讓孩子變得更好。所以,她選擇了極為簡單粗爆的管教方式,對孩子進行苛責,放大分貝讓孩子感到懼怕。
這真的不失為一個“非常有效”的管教方式,因為孩子在權威下選擇了退縮、乖巧和聽話。
孩子內心讀白:
媽媽,我現在害怕極了,我以后再也不亂碰東西了。
你知道嗎?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因為我個子太小了,怎么也夠不到桌上的水果,一不小心才把盤子扒到了地上。從盤子摔壞的那一剎那,我嚇壞了。
是的,也許真的如你所說:我就是一個“不聽話”、“不懂事兒”、“愛哭”的壞孩子。我可能真的什么都做不好……
媽媽,你現在是不是已經不愛我了呢?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是什么讓很多人覺得,要使一個人變得更好,就要讓他感覺到遭糕呢?
我們常常覺得,只有對孩子“惡言相向“,就會讓他們變得更好。果真如此嗎?
語言暴力,只會讓孩子喪失信心,不是變得膽小怯弱,就是叛逆無度。最可怕的是,孩子開始對父母的愛表示質疑,失去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成長為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成人。于是,你總會看到許多心智不夠成熟的人,在無助中艱難地生活著。
我相信,沒有哪位家長愿意看到這樣的結局。
那,當孩子犯錯時,如何使孩子變得更好呢?
首先我們必須堅信,惶恐與自責已經是對孩子最好的警示與教訓了。
再次,你只需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和安慰,教會他們如何收拾殘局,如何避免發生類似的問題就好,無須責備。
你應該立即上前抱住孩子,說:“寶貝,你有沒有被傷到?是不是嚇了一跳?”
孩子點點頭,內心開始平復。
“媽媽知道你一定是不小心,才把盤子打地上的對嗎?”表示對孩子的信任。
當孩子感覺到了媽媽的愛,就不會再為摔碎盤子而惶恐不安,更不會擔心因此而受到責罵。
“那我們一起把地掃干凈好不好?”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說:“那請你把地掃干凈好嗎?”
“把地掃干凈”才是孩子應當承擔的“直接后果”,但絕非是遭受責罵或者侮辱。
事后,你還可以抱著孩子一起探討,盤子是怎么摔在地上的,問問孩子有沒有辦法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
解決問題的方式千千萬,唯一不可取的方式就是讓孩子感到恐懼,并對自己喪失信心。
講到這里,不禁想起一件有趣的事。
前不久回家,我不小心將板凳上的盤子打碎了。
當時本能地開始心驚肉跳,第一反應就是看看有沒有被媽媽咪發現;緊接著,就趕緊請弟弟幫忙,偷偷將盤子扔到外面去了,沒被媽媽發現。
一切安排妥當后,我吊著的一顆心才放下來。這時,突然發現,自己剛剛的心理和行為好幼稚啊。
于是,我開始反思:如果這事兒的發生在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我會不會像剛才一樣亂了方寸呢?
我敢肯定:不會。
小時候做錯事,我們常常挨批。所以即使長大了,有的心理障礙依然無法逾越,就像剛才滑稽的自己。
后來,我問媽媽,如果我不小心打碎了盤子,您會不會生氣?
媽媽說,當然不會呀。
同樣的錯誤,人們對待成人總是更加開明!
二、聊天時,盡量避開孩子
聊天時,一不小心,就給孩子貼了張標簽:
第一類:家長在孩子面前,給別人“貼標簽”;
第二類:家長在他人面前,給孩子“貼標簽”。
第一類“標簽”是這樣啪啪貼上去的:
1、“誰誰長得真丑,可不如我們家小豆丁,看著就讓人舒服。”
2、“誰誰真不聽話,總搶人家東西?!?/b>
3、“誰誰可真討厭,總把別人弄哭?!?/b>
……
家長在談及他人時,常常無意識的,就給人家貼了張標簽。如果孩子在現場,我們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因為很多觀點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智模式,讓我們一起看看:
1、“誰誰長得真丑,可不如我們家小豆丁,看著就讓人舒服?!?/b>
“哦,原來外貌這么重要呀,還可以拿來跟別人比。幸好媽媽說我長得好看,太開心了。嗯,誰誰真丑!”
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么我們常??吹揭恍┫嗝财狡降娜藭员?;有些漂亮的人會嫉妒比自己更漂亮的人;有些人對他人的努力視而不見:“切,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靠臉吃飯嘛!”;而更為可怕的是,我們常常在新聞中看到,誰誰傾家蕩產去整容,不幸失敗,于是無處申訴,開始郁郁寡歡。
悲劇總是這樣不斷上演,卻從未落下帷幕……
美麗容顏,是你唯一的追求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美人千千萬,實在比不過來啊。我還是喜歡這句話“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2、“誰誰真不聽話,總搶人家東西?!?/b>
“哦,原來搶了別人的東西,就是一個不聽話的人。我可不愿意和壞孩子一起玩兒,誰誰真討厭?!?/b>
3、“誰誰可真討厭,總把別人弄哭?!?/b>
“誰誰把小伙伴弄哭了,所以,他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壞孩子?!?/b>
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天”、是“上帝”,每句話都極具權威性。
當你在孩子面前,將他們與別人進行攀比時,隨意給別人貼標簽時,孩子可能會堅信不疑地照單全收,然后全力以赴去模仿。
一個只能看到別人缺點的人,眼里只有“挑剔”;
一個只會和別人進行攀比的人,眼里只有“敵人”。
多可怕!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一個人想要幸福就必須對他人產生興趣,并與他人產生聯接。
試問,一個不友好且敵對他人的人,怎么可能對他人產生興趣和聯接呢?
如果,孩子不幸學會了挑剔、敵對他人,我們應該怎樣糾正呢?
“小豆丁,雖然A的個子矮,但他講的故事很精彩??!媽媽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能不能幫媽媽去請教他呢?”
“小豆丁,雖然B打人了,這的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媽媽相信,他一定會改變的。你想想,他平日里是不是對小伙伴們很友好呢。你覺得,如果今天換作是你,要怎么處理問題呢?要不要有話大聲講出來,去和小伙伴好好溝通呢?”
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原諒他人、友好處理問題、忽略別人的缺點、欣賞他人的優點,并樂于向他人請教。
只有這樣的孩子,才會內心平靜、待人友好,樂于與他人互惠互利。于是,他將成為最幸福的人!
第二類“標簽”是這樣“啪啪”貼上去的:
1?“哎呀,我們家孩子就是不愛吃蔬菜,真沒辦法!”
年幼的孩子聽到后會想:哦,原來在媽媽眼中,我就是一個不愛吃蔬菜的孩子。那我以后還要少吃,誰叫我是一個不愛吃蔬菜的孩子呢。
2?“真羨慕!你們家孩子多愛學習。我們家孩子別提多貪玩兒了。”
大一點的孩子聽到會想:又拿我和別人比,真煩人!你不是說我貪玩兒嘛,你不是更喜歡別人家孩子嘛,那我以后就不好好學習,如你所愿好了!
為避免孩子自暴自棄,我們千萬要記?。翰灰谒嗣媲敖o孩子貼標簽。
雖然,人人都愛孩子,但我們給孩子的愛總是“有條件的”。
當我們深知這些問題后,就要“刻意練習”,用正確的方式去正向地引導孩子。
家庭教育需要我們全情投入,“外包思維”不可取。
在文章結尾處,再次感謝親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