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支付寶、微信目前都有一項交電費的功能,而這項服務是需要國家電網的支持才能達成的功能合作,然而合作并不是一直都是一帆風順的,這不,國家電網推出了電e寶后居民就可以在電e寶進行電費繳納業務了。可是,電e寶真的就這么好使嗎?沒了支付寶、微信這些擁有廣大用戶的應用的支撐,網上電費繳納還可以成為用戶的必須嗎?大家會買電e寶的單嗎?
按理來說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如今用戶級別最高,使用人群最廣的兩款支付軟件應用,而早期就涉足的水、煤、電的繳費也著實方便了一大批平臺的用戶,故人們對于利用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來進行繳費已經成為了習慣,當然,這樣的習慣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用戶培養,僅憑借這一項來說就耗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再加上如今互聯網行為習慣的培養成本越來越高,一般的應用也逐漸走入燒錢的誤區,誤以為有錢補貼用戶粘性就會很高。
從國家電網的角度來看推出一款便民服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對于用戶來說是否愿意再多下一個app來專門進行交電費也還需要斟酌。以目前的大環境來看推出一款功能性單一卻又是生活必須的強需求應用使用率不高,用戶活躍度也會受到產品的限制。第三方支付推出的生活繳費功能本身就是要為了來討好用戶而已,如今擁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雖然很多,但是做大的沒幾個,隨著監管力度也越來越強,推出自主繳費的國家電網終于迎來了“互聯網+”的破局。
但是,這樣一來產品成本必然就會虛高。那么,一款功能性單一的產品如何能提高用戶的活躍度呢?其中最好使的一個方法就是利用app來豐富應用喔內功能,以此來提高用戶使用率,商城購物、游戲、積分等功能的上線也是可以預見的。這些應用增加之后必然會對主要的繳費功能有一定的弱化,而且強制性的功能雖然可以將客戶積累起來,但是所謂強扭的瓜不甜,用戶真的就會買賬嗎?更何況如今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功能性太強,而且購物的應用也已經泛濫,如果沒有特色的產品如何能夠吸引客戶?
筆者認為國家電網推出的繳費應用雖早期便開始布局,但奈何互聯網發展速度迅速,而此類應用涉及到更多的用戶問題以及系統的安全性問題,沒有專業的技術團隊和運營人員,轉型互聯網就會顯得很費力。而產品做好之后還需要考慮如何進行支付的環節,這個時候的支付綁卡也是需要用戶高度認可的。所以,國家電網的策略是逐步取消第三方支付的繳費服務,這中間就有了一個過渡的環節,而這個過渡環節將決定電e寶能否實現其功能價值。
那么,問題來了,國家電網以后會不會有水e寶、煤e寶等其他生活功能繳費應用呢?
這是一場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的戰爭,而一批批的傳統企業已經開始拿出互聯網+的轉型成果出來,當然不僅僅是一個app就能了事的,更多的其企業的發展模式以及運作模式的改變。我們看到國家電網推出了電e寶,之后會不會基于其搭建一系列基于此的線上生態系統呢?這些在不久的將來即可被證實,但是真的就可以破局第三方支付嗎?筆者認為為時還尚早。
無論從推廣力度,用戶基數,還是技術實力和運營能力來看,第三方支付都有著十足的優勢,而看一些傳統的企業,搭建技術團隊的成本太高,外包維護成本也不低,而且效率上也不占據主動。所以,推出的互聯網產品時效性和可延展性較弱勢。筆者認為,將一些功能性的產品外包于第三方支付也不無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而單純的希望建立幾個應用功能來拉攏用戶本身就不占優勢。再加上搭進去的時間成本,破局第三方支付雖然未來的目標是美好的,過程卻是充滿了艱難。
而基于此國家電網推出的電e寶雖然不占多少優勢,可是其在信譽度以及安全性上明顯會高于其他第三代支付,所以,就看用戶如何進行選擇了。不過,支付寶、微信支付雖然勢大,憑借彼此誕生一個巨量級的新的支付平臺也是有可能的。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國家電網與第三方支付爭斗激烈的同時,防止其他角色投機也是雙方需要注意的問題。不過,距離正真的競爭還早,如何在互聯網的浪潮下獲得更多的主動方顯支付平臺的手段。
作者:耿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