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回應孩子?

?溝通的意義在于對方的回應

有效回應能提升孩子的思維力

有效回應可改善您的親子關系

有效回應會決定孩子的人際模式


一天,我所在的家庭教育社群里,討論了一個問題:

和孩子溝通時,在回應孩子方面,您踩過哪些雷?

家長們的回答也是各式各樣,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類:

孩子總愛問各種“為什么”,各種很“無厘頭”的問題,有時候真地很不耐煩,不知如何去回答;

當孩子有問題、有情緒時,我苦口婆心地和他們說,孩子不領情,還嫌我煩;

孩子沉默寡言,不愿將事情和我說,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很煩惱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上面的情形,你有沒有遇到過,是不是很熟悉?


面對孩子的為什么, 你是不是敷衍過?比如“哪有這么多為什么”、“長大了你就明白了”、“講這些你也不懂”等類似的回答。

面對孩子的情緒、孩子的問題,你是不是特別擅長于說教、指責?總試圖用講道理去說服他們。

面對孩子和你一起的沉默寡言,你是不是覺得除了關注他的學習,沒有什么可聊的話題。


上面回應孩子的雷,作為家長的我們,或多或少都踩過。

因為通常我們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道理是一套又一套,都會非常用心地去說。

但是相反,在聽孩子說話的時間就不怎么用心了。

我們為什么要仔細傾聽孩子的話語,有效回應孩子呢?

一、有效回應孩子的重要性

溝通的意義在于對方的回應。孩子越小越是活在一個感知覺的世界里。

面對孩子的為什么,如果我們常常以斥責或者敷衍了事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往往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會降低孩子思維探索的能力,會影響孩子之后的身心發展,并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與學習。

面對孩子的問題和情緒時,如果我們總喋喋不休地去說教,不去體悟孩子的感受、不去覺察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我們就無法抓住孩子的心,孩子也不會感到自己正被父母全身心地愛著。

如果你常常去敷衍或說教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不會對你敞開心扉,不愿和你交流,最終和孩子一起時,到無話可說的地步。

孩子不愿意和你說,因為孩子覺得在你這里,自己不被理解、不被認可、不被愛著。

剛剛過去的6月中旬,一位15歲江蘇男孩被活活打死的暴力慘案震驚了全網!

據報道,這不是男孩第一次被欺負、被敲詐;直到被打死前,孩子都沒有和其他人提過半句,哪怕是自己最親近的父母。

想想在這期間,孩子承受了多少恐懼、焦慮和無助,然而都是孩子一個人默默承擔著。


這個案例最讓我深思地是:遇見這種惡劣事件,小男孩為什么寧愿自己默默承受,而不愿向家長、向老師發出求助呢?

平常在和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問題?

我的猜想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男孩的家長很多時候肯定沒有去理解和認可孩子,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

當他遇到問題時,不愿向父母提起,因為他覺得問題不僅在父母這里得不到解決,而且還可能得到父母的責難。


在現實的生活中,當孩子告訴父母自己被欺凌的時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為什么他就只欺負你而不欺負別人呢,肯定是你的問題”。

父母的這種反應會讓孩子陷入困惑和恐懼,認為自己是孤立無援的,也擔心再次跟父母提起時會遭到父母的批評。

因此,面對孩子的提問、問題或情緒時,父母的回應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思維模式,決定了親子關系的親密程度,也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際模式。

那我們如何有效地回應孩子,有助于孩子的成長呢?

二、有效回應孩子的技巧

1.回聲式啟發與引導

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什么都想問個明白,總有無數個為什么。

雖然他們的問題簡單,但我們不要不予理會,不要覺得不耐煩,不要敷衍了事,更不要挖苦孩子。

面對孩子的為什么,我經常會采用“回聲法”去啟發、引導孩子,好似回聲一樣重復著孩子的原話,然后對他進行提問和回答。

回聲法的具體做法如下:

重復原話(收到孩子的心聲,制造共同點,孩子容易敞開心門。)

不直接給答案(利用反問“為什么”,“你能和我說說嗎”來啟發孩子思考。)

家長適時裝不懂,并且愿意請教(孩子,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嗎?)

切記不懂裝懂,瞎編亂造;要和孩子一起去尋求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不確定或不知道,咱們一起上網查查吧。)

適時地稱贊和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增強自信,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后表示贊賞與感謝(比如:感謝寶貝又給媽媽增長了一個小知識!)

具體應用可以參照下面的對話:

“媽媽,你知道鉆木取火嗎?”

“鉆木取火,媽媽小時候聽老師講過,但記不太清了,你能和我說說嗎?”

“鉆木取火是新石器時代,古人們發現石頭和石頭摩擦有亮光,后來他們又用石頭和木頭摩擦,發現可以生出火來,就這樣火被發明出來了!”

“遠古人真夠聰明的,能發明火!我在想,沒有火的時候,遠古人已經能夠生活了,那他們要火有啥用呢?”

“火能烤獵物啊,他們原來都吃生肉,烤熟了多香呀!”

“用火烤肉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那火還有啥用呢?”

“火能幫助古人們驅趕野獸!”

“火能驅趕野獸,火和野獸也有關系?真神奇!”

“媽媽,你不知道嗎?古時候,人們住在山洞里,在夜晚經常有野獸來襲擊,有火了,野獸就不敢靠近了。”

“寶貝,你說得非常有道理,野獸怕火!那火還有其他的作用嗎?”

“火還能取暖,他們沒衣服穿!”

“對,火能取暖!寶貝,你想得可真快,我還沒想出來呢!你好厲害,想出那么多火的作用!火在古代有那么多作用,那在現代,火有啥作用呢?”

“媽媽,現在火依然能烤東西、能取暖呀!不過照明有電燈了!火還能點煤氣灶呀!”

“你說得非常好,寶貝!火除了給人類帶來一些好處外,那它還有其他作用嗎?”

“媽媽,火使用不當,會有火災喲!我就不敢擰煤氣灶!”

“是的,小孩子用煤氣灶還是要小心點兒!你可真厲害!不僅能想出火的很多好處,還能想出它的壞處!”

“媽媽,這不是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個道理嗎?”

“是的,寶貝!你的理解力真不錯!任何事情和事物都有兩面性,好事后面必有壞事,壞事后面必有好事!”

“寶貝,你真是我們家的小小博士,這么多知識都是從哪里學來的呀?”

“不就是大英百科書上的嗎?你要多看書啦!”

“謝謝寶貝,今天又讓媽媽學到了一個新知識!火的作用!”

以上是前天我和我家二寶的一個聊天。

這種“回聲式地啟發與引導”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學會思考,通過觀察,類比和總結,從而得出答案。

這種回應孩子的方式,既培養孩子思考、探尋答案的的能力,又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予孩子認可和肯定,增強他的自信心。

這種回應孩子的方式,能讓我們和孩子有個良好地互動,讓孩子喜歡和我們溝通,為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2.回應孩子的感受

當我們高興或者憂傷的時候,總想找人去訴說。

在我們訴說自己的經歷的時候,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對方的意見,只是希望對方耐心傾聽且給予一定的關切回應。

大人是如此,小孩也是如此。

當孩子因做成某件事而開心愉悅時,我們要感受孩子的愉悅,并欣賞和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當孩子不開心、傷心難過的時候,我們要理解、接納他當時的情緒,并且認真去傾聽和解讀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去否認、忽略或說教孩子;這個時候,他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而不是上來就給建議。

當我們能夠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

當孩子心情平靜下來的時候,他才會思考和選擇正確的行為。

今年4月份以來,隨著各地學校陸續復課,學生自殺的事件在頻繁發生:

4月12日,陜西商洛,一名初三女生,從教學樓三層自殺墜亡。

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女生,在開學第一天跳樓自殺。

4月26日,安徽知名高中一名17歲高一學生,因學習壓力過大跳樓自殺。

5月6日,西安一名9歲女孩因為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5點交,而她還有25分鐘來不及完成,便從高層墜亡。

6月6日,中北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在補考時,作弊被抓后,跳樓身亡。

類似的消息一次次地沖擊著我們的內心。

每一條新聞的背后都是一個鮮活而年輕的生命,和一個被徹底擊碎的家庭。

就像教育博主錢樹云說過的:

讓孩子走上極端、走上絕路的,絕不是孩子脆弱、不懂事,或是挫折本身,而是生無所戀的絕望。

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是父母對孩子心理需求和精神世界的無視,以及有條件的愛讓孩子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世界的美好。

我們作為和孩子朝夕相處的父母,一定要覺察孩子生活中的情緒和感受,要悲傷著孩子的悲傷,幸福著孩子的幸福;讓孩子感受到他們是持續被愛的、被認可的。

3.回應孩子不同的看法

觀點不是唯一的,每個人對同樣一件事的看法和觀點可能會不一樣。

當我們發現孩子的看法和我們的不一樣時,我們需要很小心。

不要反唇相譏,有時候我們下意識地會去反駁、批評孩子,但是要及時停止。

我們的否定和說教,只能讓孩子的決心更加堅定,他會更加認為自己有權利堅持己見。

我們要隨時準備好接納孩子不一樣的觀點,這樣孩子才能信任你,才愿意隨時向你傾訴。

我們可以和孩子說:“可能你是對的,咱們再仔細想想,看看還有什么可能?”

或者:“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你有權利這樣想,咱們看看這樣是不是可行。”

當你這樣去尊重孩子時,孩子才可能會重新看待和評估自己的想法,不是根據“我是你媽,我就對”的標準,而是根據“怎樣最符合實際情況,怎樣最符合準則”等等。

如果孩子有負面想法時,我們就需要引導他們了解:其他的方式可以得到怎樣的效果,是否更好?

引導孩子知道任何問題都有三種以上的解決辦法。

有效回應孩子不同的看法,是我們和他一起思考,一起找尋解決問題或改變現狀的方法。


孩子的世界其實很簡單,他們總是渴望愛和包容。

無論孩子長到多大,最能治愈他們的,一定還是父母的關愛和認可。

我們要成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最親密的伙伴。

認真傾聽、有效回應孩子,傳遞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更好地去面對外面多變的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