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功夫熊貓三》,我所感覺到電影想要表達的觀點挺對我的胃口,阿寶為了戰勝困難,找到了親爸爸,找到了家鄉,找到了同類,最終找到了自己。
之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理解不了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在高中和大學,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時想,初心是什么呢,矯情的說不忘,是不忘初戀或是不忘最初的夢嗎。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凡事百度的習慣。現在有了,剛百度了一下,百度上是說“不要忘記最初時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多應用在愛情、事業、生活等方面,提醒人們去感恩,去看清人生與自身。”其實,沒有人真的知道文章作者最初的用意究竟何在。百度也只是猜測。如果要我來理解,我覺得這句話理解成“一個人要找回兒時的那個釋放天性原生態的自己,秉持那時的特質,才能活的自在,活的坦然”我更加喜歡。
有一段時間了,我總是覺得自己活的不自然。止不住的話很多,有用的沒用的,說完覺得自己很恬噪,可下一次遇到類似情境,又會不自覺的說個不停。熟悉我的人,多數評價我是毫無疑問的外向型。可這外向讓我自己很不舒服,每次說完很多話,都覺得平靜不下來,而且不喜歡那樣的自己。在這期間,我開始回憶兒時的自己,但是我記憶里比較完整的最早回憶,已經晚到了初中時代。那時我是內向的,但這內向大多源于小時候家里面串門人少,而且我又是獨生子,所以與人接觸比較害羞,顯得話少。那時的我,已經懂得了言不由衷,遮掩情緒,少女的做作讓我無法判斷這個究竟是不是最初的自己。
今天我突然腦洞大開,想到了人在剛剛擁有語言能力和行動自由,但還是為所欲為的時候,是否展示的會是比較純粹的天性呢?于是我打電話給把我從小帶大的奶奶。
我說“奶呀,你還記不記得我三到六歲的時候啥樣了”
我奶說“我記得你那時候挺好的啊”
我說“挺好是怎么好法,內向還是外向”
我奶說“內向吧,不太愛說話,但是聰明”
我說“內向呀,那我有什么擅長的嗎”
我奶說“你不管玩兒啥學的都快,完了呢,自己就一個人在那練,非要練好為止”然后又說“還有一個我印象特深,就是你非得把衣服邊一層一層整整齊齊的塞到褲子里,愛利索”
打電話時,我奶正用聽書軟件聽《東北往事黑道風云》,老太太更感興趣給我講聽書的聽后感,后來我又急著上廁所,關于我的回憶就沒有繼續拓展。
但自從聽了奶奶說的小時候的我,我開始堅定了我的內向。我決定更有底氣的少說讓自己恬噪的話,多安靜的聽,多努力的鉆,多捯飭自己,多發揮我的聰明才智,用腦子讀讀書,多一些時間,擁抱那個最初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