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于碎片化時代這個命題已經沒什么好爭議的了。每個關注自我發(fā)展的人應該都或多或少地反思過這個問題。今天我分享下自己的一些應對方法,期待和大家交流。
1.聽書
聽書是我暫時能想到的最好的利用碎片時間的方法。內容看各自喜好,我分享下工具。
中文內容推薦使用APP喜馬拉雅和網易云音樂。之前寫過一篇文推薦《蔣勛細說紅樓夢》,回復【11】可以看到。網上版本有出入,我聽的是最詳細的版本,每一回有上下兩集,一集一小時左右。后來聽《西方藝術史》發(fā)現(xiàn)也是有多個版本,詳略程度差異很大。大家多下幾個版本試聽下,自行選擇。
英文內容推薦蘋果自帶的Podcast和亞馬遜出的Audible。正版的好處是內容完整,資源充足,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在尋找和鑒別資源上。Podcast資源非常多,類型多樣,免費收費的都有。我近期開始用Audible,感覺棒呆。亞馬遜出品,最新的書都有,15美金一個月,可以任選兩本。聽起來也不便宜,但是如果真的能堅持聽下來,一年24本英文書,也一定物有所值了。為節(jié)約費用,可以和朋友共享賬號,前提是你們聽書趣味類似咯。
我最近聽的是《The Willpower Instinct》。備考階段經常覺得意志力告急,而雞湯早就喝不下去了,需要了解些大腦科學,從而更好去訓練自己。
2.“水”英文網站
我很認同馮唐給年輕人提出的的十個好習慣,其中包括閱讀至少兩本嚴肅雜志。在大多數(shù)領域,同時閱讀內外媒可以獲取全面的信息。前提是要持續(xù)提高語言。
如何提高語言?地鐵上聽書是個選擇。閱讀呢?不是每個人都在地鐵上看《Economics》的心思,我訂閱了dealbook的郵件,一般也就是掃個標題而已,看到有興趣的點再進去看看。
是的,碎片時間我們很可能不想看正經內容,所以我提出的是“水”英文網站。我自己喜歡水英文版知乎(Quora)和推特(Twitter)。記得我以前有個老板說,他十幾歲到美國語言學習獲得最快進步的方式就是看喜歡的雜志。
看得進去,比看什么重要。反正都是水,就換個陣地水。
上知乎的朋友都知道它的有趣。英文版也一樣,各種奇葩問題,絕對引人入勝。最近有人問英語學習交流的網站,有個高票回答整理了近30個語言學習網站,包括各國語言(英語為主)。其中很多帶有社群特點,比如語言技能交換。對于喜歡交朋友,喜歡真人互動式學習的人,很有價值。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他的總結列表。
而我上twitter的最初動機是為了看《權利的游戲》劇透(是的我現(xiàn)在還在怨念中,emotionally traumatized.),以及關注 Tyrion Lannister。看最感興趣的段子,還不時學幾個新單詞。我知道很多同學會說上不了,但我相信你們的技能啦。而且,我只是舉個例子,你可以看其他有趣的東西,大部分網站還是可以登錄的。
3.Kindle
老梗。個人覺得不太適合深度讀物,但碎片時間讀點小說或者輕松的東西還是很不錯的。比如可以用kindle看《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但看《西方哲學史》估計就比較困難。所有需要重新翻看,深度信息處理的書籍,電子閱讀都困難些。我見過有些大牛用kindle和ipad看很深的書,只能說大腦信息處理能力不同。
4.TED演講
不需多介紹。多學科,寬話題,二十分鐘左右,最適合邊看邊敷個面膜,抹個平時懶得推的身體乳。下次再聊一些喜歡的的ted演講,也歡迎大家推薦。
5.清理日常信息源
刷朋友圈和聊微信可能是我們每天的“必備事項”,甚至占據(jù)并制造了大量碎片化時間。因此,控制信息源是控制生活的重要部分。清理日常信息源包括定期清理微信訂閱,適當退出一些群,適當對朋友圈進行一些屏蔽。
不要低估我們受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選擇與什么樣的人交往也許比我們想象中重要。在聚會上,或微信群,聽人聊新鮮有趣的話題,開心地做一名謙卑的聽眾,應該好過陷入無意義的爭論,或聽些翻來覆去的段子。
廉價的信息并不廉價,因為注意力是稀缺資源。有意識地用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多讀幾本書,多關注些自己欣賞和尊敬的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時代變化,你我都需要不斷調整加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