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人

望子成人


文/吳伯凡

中國人用“龍”這種神話動物來指代杰出人才是很有意味的。在十二生肖中,龍是唯一被虛構出來的,是各種動物的“集大成”。據說,這種博采眾長的動物具有高于所有動物的超能力,中國人除了用它來代表權力至高無上的皇帝外,就用它來代表父親們對于兒子能力和身份的“完美設計”。

幾乎每個父親在兒子尚未出生時就開始了對于兒子的設計。如果把每個父親的“設計”拿到一起比較,我們也許會發現都大同小異——健康,聰明,英俊,長大后出人頭地。如果有什么差異的話,那就是每個父親所特別強調的優點,往往與自身的缺點相對應。很多父親常常有意無意地讓他們的下一代來彌補自身的缺憾,在子女的身上表達著他們的自戀或掩飾著他們的自卑,像古人用想象力“打造”龍一樣,他們七拼八湊地在孩子身上設計著自我形象的修訂版。一個孩子在完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被粗暴地“打造”。父親們忘了一點,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需要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被引導、被養育的生命。

管理學者大衛.庫珀里德和黛安娜.惠特尼的研究發現,上司與下屬、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順暢、行為的協同與強勢者對弱勢者抱有一種欣賞式探詢(Appreciative Inquiry)有關。當你以一種預制的標準和框架看一個人時,你能看到的常常是一個又一個缺點與不足,你由此而產生的不滿情緒和態度(哪怕你盡力克制)很快就會被對方感受到,挑剔和質疑所引發的只能是對方或顯或隱的反抗。這種破壞性的氣場會使雙方都忘記最初的意圖——如何溝通協同,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又一個回合的較量上。在雙方都努力尋找證據證明“你錯我對”的蹺蹺板游戲中,雙方都成為疲憊不堪的輸家而且都決不認輸。

望子成龍在實際操作中常常迅速蛻變為恨鐵不成鋼的挑剔和指責以及反挑剔和反指責。最優、最全的“龍”的幻象是無視個體差異的座標系,它永遠不可能引發真誠的欣賞和細心的探詢。

民間俗語中有“小孩跟話長”(即你怎么評價他,他最終就真的長成你說的那個樣子)。這說的其實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羅森塔爾以哈佛大學教授的身份在一所小學的花名冊上隨手抄下一個名單(其中不乏差生),并煞有介事地告訴老師說這些學生是“有發展前途者”。8個月后,當他重返這所小學時,奇跡發生了,名單上的學生都無一例外取得了明顯進步,儼然成為“最有發展前途者”。變化的秘密就在于老師因為這個名單的“權威性”而不知不覺地改變了對這些學生的預期,習慣以欣賞式探詢的態度對待他們——即使是在他們犯錯時。

IBM創始人老沃森曾經是世界上最痛苦的父親,因為他發現他的兒子小沃森桀驁不馴,而且酗酒、賭博。但當他年歲已高不得不將權力交給兒子時,他發現除了鼓勵他別無他法。他很快發現,兒子遠非他以前所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

小沃森是真正讓IBM成為一家世界級公司的人,而且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正是他年輕時好賭的天性成就了IBM。當他發現計算機而不是磅秤、打卡機將成為未來商用機器的主流時,他投入50億美元(相當于公司4年營業額)研制S360大型機,如果失敗,IBM必破產無疑。這個賭徒最后贏了。小沃森沒有成為老沃森所設想中的完美兒子,但超出他父親預期成就、光大了父輩的榮耀。

一個好的父親不應該苦心孤詣地讓兒子成為另一個完美版的自己,而應該讓兒子以自己的方式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特天性、稟性和習慣的真實的人,而不是一條幻想中的“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