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柔*ˉ︶縱橫:-C軟奪權

公孫弘,漢代的一個丞相。

在過去,他的故事通常有兩種講法:一種是大器晚成的勵志故事,另一個就是慧眼識人的故事。

心心相與,情感聚集。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講法。這個公孫弘,本來是一個獄吏,也就是監獄里的一個管理員。后來因為觸犯法律被免職了,沒辦法,只能靠放豬來維持生活。本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可到他四十歲的時候,他突然想明白了:這輩子不能這么算了,我得出人頭地!

于是他就開始研讀儒家經典,一讀就是二十年,到六十歲的時候,才因為有人舉薦,在朝廷里供職。結果沒多久,他被派去出使匈奴,回來之后就給當時的皇帝漢武帝匯報工作。因為言辭上的疏漏,漢武帝瞧不上他,他只好把官辭了回家養老。

你想,六十多歲哎,在今天都可以退休了,何況是兩千多年前。沒想到,十年之后,公孫弘又被人舉薦,這一次獲得了漢武帝的賞識。從此他官運亨通,短短幾年內,就做到了丞相,最后是死在了丞相任上。

你看,這是不是一個大器晚成的立志故事?這是從公孫弘角度出發的講法。

這個故事的另一個講法呢,是從漢武帝的角度出發的。

雖然我們經常說中國古代有階層流動的通道,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實際上,這是科舉制度確立之后才有的現象,在這之前,想當朝做官都是要看關系和出身的。尤其是漢朝初期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出身,是不可能當丞相的。

你看,在公孫弘之前,當丞相的要么是功臣或功臣的后裔,像周勃和周亞夫;要么是外戚,像竇嬰。也就是說,公孫弘是漢朝第一個以平民的身份當上丞相的,所以他是漢朝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卿相”。

要不怎么說漢武帝這個人,雄才大略,能夠開各種歷史的先河呢。所以歷史學家對這件事評價很高,像錢穆先生就說,這是漢朝破除貴族政治,開啟平民政府的先例。

但是,今天我們要提供這個故事的第三種視角。既不從公孫弘的視角,也不從漢武帝的視角,而是從權力的視角再來看這件事。

回到一個疑問,公孫弘,七十多歲了,出身是個養豬的,就算他讀過一些儒家經典,跟朝廷里的專業知識分子肯定沒法比。你要是說他有什么非凡的才能,他當宰相之后也沒聽說有什么豐功偉業啊。所以,這個故事究其本質,肯定不能說成漢武帝慧眼識人,胸襟開闊。

那這個故事本質是什么呢?

是漢武帝在利用公孫弘奪權,奪取原本屬于丞相的權力。

漢朝的丞相,不僅地位高,而且權力大。我們現在看電視劇,無論是明朝的首輔,還是清朝的一品大員,見著皇帝都得三拜九叩,磕頭如搗蒜,清朝的滿族大臣還得自稱奴才。

但是漢朝的丞相就完全是另一個待遇,基本上是跟皇帝平起平坐。

比如,丞相和皇帝討論事情的時候,根本不用下跪磕頭,大家都是坐著談。再比如,如果在路上,皇帝和丞相的車駕相遇了,皇帝和丞相都得下車,然后面對面互相行禮。

為什么這么客氣?因為皇帝是國家的象征,是個橡皮圖章,平時不管事,真正有權力和治理國家的是丞相。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一個公司,大股東當董事長,但是你不見得有能力、有意愿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你只好去找能人,這就是CEO和總經理。好不容易找到這么個能人,你還不跟人客客氣氣的?

這是漢代前期,皇帝和丞相之間的關系。

但是漢武帝不干啊。我們評價漢武帝的時候,總喜歡用一個詞,叫“雄才大略”,什么是雄才大略呢?就是他總想干大事,而且還總是能把事干成。

比如北伐匈奴,開拓西域等等,既然他想做大事,沒有權力,或者他的權力有個強大的制約,那怎么行?所以他就要從丞相那里奪權。但是漢武帝很聰明,他不是像朱元璋那樣大開殺戒,而是找公孫弘這樣的人來當丞相。

在當時,你有身份,有爵位,有功勛,是混上層官場的基本條件。公孫弘是平民出身,他自然不受其他人待見,不受官場待見,就只能依附于漢武帝,聽漢武帝的話,這樣一來相權就無形中衰落了。

比如有一次,公孫弘和其他官員商量好去漢武帝那提反對意見,事先都統一好口徑了,結果一到漢武帝面前他就率先變卦。所以,公孫弘這個丞相,在漢武帝那里就是四個字——“唯唯諾諾”。他最多在小事上提點反對意見,國家大事全是漢武帝做主,沒公孫弘什么事。

在地位上,公孫弘也不如之前的丞相。比如按照規矩,丞相來入宮拜見皇帝,皇帝應該整裝接見。這不僅是禮遇,也是最基本的禮貌。但是,漢武帝接見公孫弘的時候,往往很隨便,甚至穿著便服就出來了,公孫弘自己呢也不在意。

這可不是說,漢武帝不知道這其中的規矩,因為他在見另一位大臣汲黯的時候,漢武帝如果來不及整裝,是寧可找人傳話,也不敢見他。

就這樣,公孫弘當了幾年丞相,最后病死在任上,算是得了善終。但是,自他以后,漢武帝一朝的丞相幾乎全部死于非命,三個被處死,兩個獲罪自殺,剩下一個當了六七年丞相,最后只留下五百字的傳記,基本事啥事沒干。

可見,國家大權自打公孫弘之后,就全在漢武帝一個人手上。

你看這個歷史規律:皇帝無能,就容易權臣當道。漢武帝是把這個道理反過來用,我安排一個配不上這個職位的人當丞相,丞相無能,皇帝自然就可以大權獨攬。

在這一招上,漢武帝做的確實高明,但是他自己可能沒想到,這個邏輯還有下半場。漢武帝自己雄才大略,他可以駕馭那么大的權力,但是他一死,怎么辦呢?

丞相無權,漢朝政府就出了一個權力“怪物”,出現了一個新官位——“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這個名稱解釋起來很復雜,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大事全由他說了算,甚至連誰當皇帝都是他說了算。比如,漢武帝死后的霍光,就曾經廢立皇帝。

這個職位出現之后,就尾大不掉,想廢都廢不掉,為什么?

丞相無權,皇帝無能,這個時候,已經存在的權力不會真空,一定會有人來填補。最容易獲得這個權力的人,就是皇帝的小舅子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外戚。

這么做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西漢就是滅亡在這個事情上。王莽以外戚的身份,先做大司馬,再做“假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最后很簡單就當了真皇帝,西漢也就滅亡了。

就中心點,? ? ? ? 百字不足也(*ˉ︶ˉ*)

歷史上很多能人都有一個幻覺,覺得制度是對自己的制約,像漢武帝這樣“軟奪權”,很高、很巧、很成功。但是當這些能人拆毀了舊制度之后,又往往陷入一種深深的無能感,他們沒有能力建設一個更好的制度。

有內容,還有深度。


成長

現實就是很真實

雷?達里奧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橋水基金是全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它為來自全球大約350家機構客戶管理將近1500億美元的資產。因為雷?達里奧的聰明、成功和特立獨行,他還曾被媒體稱作“投資界的喬布斯”。

雷?達里奧在今年9月出版了一本新書叫《原則》,詳細介紹了他的投資之道,以及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秉持的理念、原則和哲學。獵豹CEO傅盛也讀了這本書, 他從中讀出了一個人應該如何成長。傅盛結合自己對《原則》這本書的理解,分享了他的心得。

首先,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塑造者。

一個人的改變如果有障礙,這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是人的思維。改造思維的關鍵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塑造者。幾乎所有偉大的人都是塑造者,他們是有極強的愿力和能力改造自己。就和健身房的身體塑型一樣,本質是相通的。肌肉能通過鍛煉長成新的樣子,人的思維也同理。

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自我進化的能力。動物只能靠基因突變完成進化?!对瓌t》里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話說:“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它是唯一永恒的事情,它驅動著所有的一切?!?/p>

人這一輩子也是進化的,進化改變自己,身體能變瘦,思維模式也能變高級。當一種思維訓練,逐漸變成一種思維模式,長在自己的身體里,就會內化為一種本能。假以時日,這些思維和推理,慢慢會變成一種很好的直覺。而這種精妙的直覺,從來不是靈感一現。別人夸贊你某方面感覺很好,所謂這感覺,不是別的,就是熟練。天天觀察,天天琢磨,反復思考,就形成了一種能力。這就是塑造者的路。

其次,進化的過程就想象自己是一臺機器,處在目標—訓練—結果的不斷循環中。

在自我進化中,你可以把自己看成一個運行的機器。你要知道你有能力改變你的機器,以產生更好的結果,通過把你的目標和結果進行比較,可以確定如何修改機器。

自我進化就是讓機器不斷在一個進化循環上。這個循環是:先有一個目標,通過機器的訓練,輸出一個結果。而機器本身的改進在于人的設計。

你自己既是這臺機器的使用者,又是這臺機器的設計者。很多人只把自己當作機器使用者,而忘記自己也可以是一個好的機器設計者。

把自己假定為50分,未來才能成長為60分、70分、90分,永遠沒有到100分的時候。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到了100分,就沒有自我進化的可能性了,也就會失去了目標感。目標不是渴望,目標是你為了一件事情,能夠去爭取,甚至放棄掉別的事情,這才是你要達成的目標。

而我們總會遇到問題,但不要因此停滯。不要把問題看成結果,要把問題看成過程??闯山Y果就會陷入擔心害怕,不愿嘗試,不敢犯錯的狀態中。但是如果不經歷問題,你就沒辦法診斷,不知道自己弱點在哪,你就無法客觀真實面對自己,就談不上自我進化了。

再次,自我進化的最大障礙是自我。

自我進化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它有非常多的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自我(ego)。

自我是非常感情化的東西,它會給你建立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因為人都不喜歡犯錯誤的感覺,本能總是想強行辯駁,別人一批評你,你就怒了。因為你害怕面對復雜的東西,你就總是希望把問題簡單化。你的出發點不是為了面對現實,而是充滿了“我我我”——這就是自我的障礙。

傅盛認為,人的大腦實際上會有爭論。爭論中的一派,是人的各種情感,主要由大腦的杏仁核區負責。比如別人一批評,我就不高興,一說話就怕犯錯,這都是人的本能,是幾十萬年進化的結果,基本都是動物屬性。另一派則是理性,主要由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域負責。

如果你真要追求真理,你其實就應該讓理性思維占主導。反過來,如果你只是想表現出來很正確,那你就讓感情占主導,這時候就被杏仁核綁架了。

人就是這樣的。當問題發生時,不能面對現實,會找很多理由獲得心理安慰,讓自己覺得舒服。這種生存本能,刻在了人類基因中。不過,發展到近代,人最終還是要去追求真理。具體來說,就是對現實的精準理解,這是取得成果的根基。所以,清醒區分自我是你了解和認清事物本質的前提。

最后,極度開放和極度透明。

《原則》這本書提出了一個解決思路,就是激進地開放——多樣化聽取意見,實踐中極度開放。

《原則》這本書這部分講得非常精彩,雷?達里奧說:封閉的人時常打斷別人發言,開放的人則善于傾聽和引導對方發言;封閉的人常說,“我可能錯了,但是我認為……”,開放的人知道何時陳述,何時提問;封閉的人不喜歡被挑戰,開放的人永遠保持好奇。

今天知識更新非???,每個人看到的事物都是有限的。加之,自我的保護、辯護, 常常就會出現一種情況:你根據有限的視角,做了判斷,但這個判斷有可能是錯的。

傅盛建議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也許我們自己并不知道最好的答案,多去問問那些值得信賴的持反對意見的人。記住,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能想到最好的答案。

以上就是傅盛對《原則》一書的讀書心得,傅盛從中讀出了“成長”,也具體總結了實現的方法、路徑,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歡迎在評論區漏言,謝謝。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媽說我偶爾活的好像全世界只有自己,我不懂是什么讓她產生如此讓我不爽的想法。我以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重量存在于...
    清流99閱讀 424評論 0 0
  • 我什么 都沒想
    VIIIII閱讀 135評論 0 0
  • 一、CSS引入方式有三種:行間樣式、內部樣式、外部樣式 1.行間樣式的優缺點:(1)優點:不會額外的產生請求 ...
    淺夏_cd06閱讀 24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