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遍世界看經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不只是說一朵花一片葉上本身充滿了世界的信息,而是說我們要善于從小事中看出現實世界的萬千氣象。

《吃遍世界看經濟》這本書就是從食物中看透世界經濟,作者為日本人榊原英資,由于工作原因經常到全世界參加各種會議,因此也經常吃到全世界的美食。他將各國的飲食文化與該國的經濟發展聯系起來,讓一些經濟現象變得簡單易懂并且很有意思。

吃遍世界看經濟

1、英國--把飲食當做貿易

16、17世紀,歐洲商人以絕對王權國家為中心,把奴隸從非洲運到美洲,在美洲開采金銀,然后攜帶金銀到物產豐富的亞洲交換商品,再講亞洲商品販賣的歐洲。此交易模式再加上在亞洲殖民地的種植園是的歐洲的財富迅速積累。

英國的殖民地經營根本是種植園,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經營是富于極端掠奪性質的,殺雞取卵式的掠奪金銀,奴役奴隸并搶奪農田。因此英國能夠很快的崛起并最終爆發工業革命。

但英國的飲食文化并沒有因此提升,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會把炸薯條拿來宴請賓客的國家,這時因為英國不太把飲食當做一種文化,而是把飲食當做資源,用來貿易。

2、法國--把飲食當做教養

法國王室通過與各國之間的政治通婚,吸收了東西歐各國的宮廷飲食文化。

法國的美食最初是宮廷菜,只有皇宮貴族才可以享用得到,所以法國菜極盡奢華。后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宮廷廚師才開始到民間來將宮廷菜的做法傳到民間,與此同時,原本只有宮廷才可以享受的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也開始逐漸流傳于民間。于是,法國菜也正是在歐洲興盛的200年里逐漸興起。

法國不僅僅把“飲食”當做攝取營養和賺錢的手段,而是作為“文化”來傳承發揚,就像法國的葡萄酒和菜肴的復雜搭配那樣,是經過悉心鉆研的。飲食還時常成為外交談判的重要手段。

3、美國--把飲食當做零件大規模生產

美國的快餐文化是美國“大規模標準化流水線”福特生產方式的產物,是一種“工業化飲食”。這種方式下,對牛、羊、雞等動物的機械化集體屠殺,使得人們對生命越來越淡漠。

現在麥當勞、肯德基遍布全世界的景象正是美國經濟發展迅猛的體現。

4、中國--把飲食當文化

中國菜、法國菜與土耳其菜被稱為世界三大美食,而中國美食居首。

(1)中國菜肴的第一特色是融合了多民族的飲食文化。19世紀初期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最開放、最包容的經濟重心,世界各國的商人在往來中國的同時把各國的飲食文化也帶到了中國,因此中國菜融合了其他許多民族的文化。也正是因為如此,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無論誰吃都不會覺得中國菜不合口味。

(2)與法國不同的是,中國的美食除了宮廷菜以外,民間飲食文化也發展興盛。比如說“滿漢全席”,一般人認為是宮廷菜,據說實際上是地方富商招待皇帝派遣的官吏時的宴會菜肴。

因為在中國,雖然皇帝權威至高無上,但經濟發達,因此商人眾多,民間也擁有大量財富,這就是民間菜發展起來的原因。

沒有一定程度的財富集中,就不可能形成文化。

(3)藥食同源

中國的飲食從很早就開始注重健康,在飲食中引入“陰陽理論”,即把食物分成溫性和涼性,一天中的飲食要盡量保持涼熱平衡。例如,螃蟹是涼性的,所以吃了之后要喝生姜茶之類的溫性飲料。同時茶的傳播也體現了藥食同源理論。

這也是將中國的飲食文化推向比法國飲食更高一階層的原因,因為法國的飲食文化最初誕生于宮廷,他們極盡奢華的選材與用料主要目的是為了吃飽,而中國人在此基礎上更加追求健康。

5、東南亞各國

富產辛香料,因此食物本身的味道多數被香料的味道所掩蓋。

過去的亞洲物產豐富,及時什么也不做也有足夠的食物,不必辛勤勞動,也不必有組織能力,因此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國家,很容易被征服。

6、日本--對飲食進行精細化生產

日本的飲食很講究食材,一般是當季有什么就吃什么,他們認為只有在食物盛產的季節吃才能更加體現出食物本身的味道。因此,他們對待食物更加多了一份虔誠與本真,有一種追求原味的精神。

法國菜是如何把不新鮮的食材做好吃,而日本菜是如何把新鮮食材的原味充分發揮出來

亞洲的其他國家能很輕易的被歐洲侵略,原因之一是因為“飲食充足”。而日本則是通過提高“飲食”方面的生產力,防御了外敵。

同時,日本的飲食也在一方面促進了二戰的爆發。戰前的日本經濟蕭條,農民生活困苦,對日本政府的不滿情緒加劇,因此出身于農村的軍人控制了實權,企圖通過海外侵略尋找出路。


從小事中看世界,往往更簡單直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