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水作文2:做一個“理性的樂觀派”——我看人工智能

一、原題再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2015年9月,騰訊推出的新聞寫作機器人,十多分鐘能完成上千字文章的撰寫和編輯。

2016年3月,在人機圍棋大戰中,韓國名將李世石九段以1:4輸給機器人Alpha Go。

2016年11月,集家庭保姆、輔導老師、休閑娛樂伙伴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智能機器人“小胖”,在試用期間與100個家庭的孩子和家長們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

2016年7月,由Knight scope平臺制造的一款打擊犯罪的機器人在硅谷購物中心撞倒并打傷了一名16個月大的男孩。洛杉礬時報引述該公司調查報告稱,這個事件是一個“奇怪的事故”。

2018年3月,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名女子被Umber自動駕駛汽車撞傷,之后不幸身亡。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全球已先后發生數起由自動駕駛車輛承擔主要責任的事故。

可見,人工智能時代的大門已經開啟,未來已來。

請以“我看人工智能”為副標題,寫一篇作文。自擬主標題,自選文體,不少于800字。

二、下水作文

? ? ? ? ? ? ? 做一個“理性的樂觀派”

? ? ? ? ? ? ? ? ? ——我看人工智能

才聞“阿狗”贏世石,又見“小冰”能寫詩;才喜“小胖”能陪伴,又悲AI事故生。21世紀的舞臺上,科技自帶主角光環,毫不費力占據C位,輕而易舉贏得眼球。種種匪夷所思的變化所帶來的智商沖擊讓蕓蕓眾生翹首以問:人工智能已經來了?

是的,人工智能已經到來,繼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三大技術革命——人工智能革命已經到來。狂歡過后,“人工智能威脅論”塵囂甚上,種種擔憂并非沒有道理,但我認為,與其患得患失、杞人憂天,不如理清幾個問題,廓清恐懼根源,做一個“理性的樂觀派”。

享受普羅米修斯之火。人工智能會碾壓人類的智商嗎?毋庸置疑,會的。然而人類每一次技術的重大突破,旨在使人類生活品質變得更好,不是用來和機器比較與競爭。我們創造了汽車,不是為了和汽車比賽速度,反而我們依然在享受馬拉松;我們創造了計算機,不是為了和計算機比記憶,反而我們更珍惜腦海中人性化的經驗記憶;我們創造了阿爾法狗,不是為了和機器人比運算,反而我們更享受每一次成功與失敗帶來的獨特體驗。我們觀看人工智能下棋、寫詩,我們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務、陪伴,我們體驗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智能翻譯、谷歌眼鏡、賽博格的人機協作,是為了在創造中獲得文明進步的愉悅與自信,是為了在智慧中幫助生命蓬勃發展。人工智能應是《超能陸戰隊》中暖心的大白,應是《多啦A夢》里貼心的機器貓,應是人類的親密伴侶。因此,好好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進步吧,正如享受普羅米修斯之火一樣,讓人工智能成為人類文明的催化劑,成為人類生活的福祉!

尋找阿克琉斯之踵。人工智能會導致大量人類失業嗎?不言而喻,會的,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臺灣富士康公司已經裝備了上百萬臺機器人來取代裝配工人;新華社的寫作機器人“快筆小新”推出的文章點擊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誕生在舊金山的人工智能律師“羅斯”已被教授美國破產法。人類的每一次發展,都伴隨著舊的職業消失的陣痛,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量失業,就會有更多的新就業,就會有更多的生產力解放出來創造更有經濟價值的東西。面對歷史不可逆轉的潮流,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因噎廢食,而是直面矛盾,在破壞與重建中“尋找阿克琉斯之踵”,找到人工智能的弱勢,發揮人腦智能的優勢。《流浪地球》里的智能機器人“莫斯”在毀滅時曾說“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太難了”,的確,人類在千百年的進化歷程中能成為萬物靈長的終極力量是愛與希望,正是這種感性力量,使人類在面臨諸多天災人禍時創造了理性世界不可能出現的種種奇跡。而機器人沒有個性,沒有情感,更沒有創造力,我們必須在這些方面發揮人類的優勢,此謂“揚長”。同時,面對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麥肯錫董事長鮑達民的建議是“終身學習”,羅蘭貝格的首席執行官常博逸的建議是“做知識的游牧者,不要一輩子鎖定在某一行業上”,此謂“避短”。未來一切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也是變化,因此,尋找“阿克琉斯之踵”,揚長避短,迎接挑戰,生而為人,有所為,無所畏!

善用達摩克利斯之劍。人工智能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嗎?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絕對的答案。人類的基因里,始終流淌著對人工智能深深的憂患意識。從郭達、蔡明的小品《機器人趣話》里程序失控就打人的“菜花”,到《終結者》中冷血殘忍的智能殺手“T-800”;從《黑客帝國》中控制和利用人類的人工智能“矩陣”,到《機械姬》中絕美冷艷的感情騙子女機器人“伊娃”;從“當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恐懼反感”的恐怖谷理論,到“信息技術每十八個月就翻倍”的摩爾定律;從比爾蓋茨的“威脅論”到霍金的“不要太快”之憂……人工智能在飛速發展中帶來的法律、倫理、道德等問題,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然而,我們更需看到,科技和智慧螺旋交織上升,我們總是在試錯中規范,在憂患中前瞻,在“先找到釘子,再找恰當的錘子,把問題置于方法之前”中,做好風險的預判和防范。因為有了交通事故,所以我們發明了交通規則;因為有了核武器的濫用,所以我們制定了無核公約;阿西莫夫在《我,機器人》中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中的第一定律便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因此,盡管懸在人類頭上的是一把憂患重重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是這些憂患意識,提前開啟了人類未雨綢繆的防范機制。技術的發展都是源遠流長、不斷創新的,給不完善的機制一些寬容,一些時間,讓人工智能與人類比翼雙飛,和諧共舞!

所以,無論你對人工智能抱有怎樣的態度,它都已風風火火來到你我身邊。該怎么辦?我想,那些曾經敗于人工智能的棋手們已經給出示范:努力研究它、接納它,隨時迎接它可能帶來的挑戰。人類與機器,注定相伴同行。

正如劉慈欣《三體》中的一句話: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做一個理性的樂觀者,因為,這是復興的時代,這是發現的時代,這是人工智能的時代!

三、學生作文提綱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