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的“黃金時代”:一步一蹉跎

《黃金時代》這部電影在2014年上映的時候,我就去看了兩遍,對蕭紅的印象從“一個很好的作家”變為“一個苦命的女人”。三個小時,回憶錄般地講述了蕭紅的一生,不急不躁,不浮不華。苦難人生,坎坷情路,文學光華,都在其中。

孤獨:難逃的宿命

一片雪白的背景上,墨跡斑駁,湯唯飾演的蕭紅孤獨地站立著,旁邊配著四個刺金大字:黃金時代。

電影本身比海報讓我更加確定:蕭紅的黃金時代,是她的圍城,她的確是孤獨的。她的孤獨,像注定了似的,貫穿著她短暫的一生。

童年是孤獨的種子,在蕭紅的心中生根發芽。一個沒有母愛、缺少父愛的環境,對一個孩子來說未免有些殘忍。冷漠的家庭氛圍帶來的不安全感,使她不自在到想要逃離。

在那個年代的東北,逃婚、私奔、同居、未婚先孕,每件驚世駭俗的事她都一一做了。無人陪伴,亦沒有什么依靠。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寫兒時院中各式各樣的花草瓜果,卻也反復說“但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荒涼,更多地來自她的內心吧。

逃離荒涼,迎來的不是自由和喜悅,卻是一生的顛沛流離。

愛情是蕭紅的枷鎖,在她身上烙下抹不去的孤獨痕跡。她曾說:“人生除掉憎惡和冰冷以外,還有愛和溫暖。”她帶著這樣的希求去尋找愛,先后有了四段感情。一個在創作上堅持風格、在精神上崇尚自由的女人,在愛情中卻一再妥協,委曲求全,她逆來順受,卻仍修不成正果。

最后,她受夠了漂泊和冷漠,想尋求穩定。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要求,卻也得不到滿足。愛情火花易尋,靈魂契合難覓。蕭紅有愛,但不如痛多。

蕭紅沒什么貼心的朋友,她的文字那樣練達,說的話卻全是不好聽的真話。她帶著一股稚嫩和軟弱,一生輾轉十余座城市,孤獨始終如影隨形。

蕭紅的生命里除了孤獨,還剩下什么呢?

不過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愛情:終是苦不堪言

天寒地凍的哈爾濱,一個逼仄、污濁的飯館,大老爺們橫七豎八地擠在長椅上吃飯,到處是粗獷的劃拳聲,蕭紅是在場的唯一女人。

《黃金時代》中的這一橋段,正是蕭紅蕭軍感情正甜蜜、生活略有好轉的時候。對于蕭紅來說,饑餓和貧困是她一生的生存狀態,一碗肉丸子湯是溫暖的給予,也是奢侈的治療。那時的蕭軍是懂蕭紅的:他知道她想要什么,也明白她為什么不要,并幫她找到一個要的理由,那可能那是蕭紅最幸福的時光。

我想,在蕭紅眼中,蕭軍就是她的神。蕭軍救了她的命,再帶她走向幸福。她愛蕭軍,每天都比前一天更愛。

兩個人的相遇好似天意,兩個人的決裂也仿佛注定。蕭軍生性粗曠豪邁,有些大男子主義和英雄主義,典型的東北漢子。蕭紅不諳世故,缺乏溫暖,渴望安定與平凡。如此,在褪去了激情和甜蜜之后,便只有矛盾和排斥了。

電影中鋪設了不少情節來“預告”二蕭最終的結局。二蕭被迫搬去青島前,車夫拉走他們的舊家具時,兩個人曾一起喝水的臉盆摔在地上,那聲音在一片寧靜中顯得驚心;二蕭去上海后,她在家費力地搬米面,而他熟視無睹,繼續半倚在沙發上看書;她從日本回來后,二人不再并肩行走,而變為一前一后……種種細節表明了一個時代的逝去。

她忍受了他的暴力,也原諒了他的背叛,無可奈何,迫不得已。她苦悶,她抑郁,她明白那背離了初衷,而成為一種折磨。可是,她愛他,或者說,還帶著崇拜和感恩,她舍不得放棄,所以除了容忍,別無選擇。

“我愛蕭軍,今天還愛。他是一名優秀的小說家,我們一起在患難中掙扎過來,但是,作為他的妻子,太痛苦了。”蕭紅決心與蕭軍分手、轉投端木懷抱時,說了自己的心聲。曾經,用臉盆喝水和在小飯館吃肉,也能散發浪漫的情懷;當緣分已盡,青山綠水在側也只見愁云慘霧。

二蕭宿命般地分手了。

我始終認為,蕭紅最愛的人是蕭軍。那種愛,刻骨銘心卻絕望至極,不可替代更難以忘懷。駱賓基曾在蕭紅彌留之際問她,為什么可以和端木生活三四年,她回答說:“筋骨若是痛得厲害了,肌膚流點血,也就麻木不覺了。”蕭軍就是她的“筋骨之痛”。她甚至極少提起與蕭軍感情裂變的具體過程,她的愛由熾熱變成深沉。誰又愿意經常揭開自己的傷疤?

真實:就認未知成謎

電影開頭,黑白,飾演蕭紅的湯唯端身正立,面無表情地介紹自己的生與死。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表現方式:自己在講述,他人在回憶。

片中人物的臺詞大都是引用了他們寫在回憶作品中的語句,原汁原味,像是上了一堂現代文學史課。他們在講,他們在演,使我們對那些人物的印象不再局限于教科書上的一個名字、一張照片。

大量的人物獨白,面對鏡頭,或回憶,或感慨。不像通常的演員假裝不知道鏡頭的存在,他們讓我覺得,他們和他們所飾演的人物就在眼前,對著每個人傾訴。這在當今風格或華麗或刺激的電影市場上,顯得特別。

更為珍貴的是,《黃金時代》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真實。每個場景、每段對話都有證可考、有跡可尋。蕭紅一生當中的各種謎團:比如她逃去哈爾濱后的具體情況以及汪氏家族的消失,比如登船去重慶時為什么先走的人是端木而不是蕭紅,再比如二蕭分手的原因及狀況,電影表現得很坦誠,沒有小報式的八卦,也沒有奪人眼球的翻案。導演和編劇沒有擅自杜撰任何一個可能的情形,只是把故事原原本本呈現出來。這既是一種嚴謹和認真,更是一種尊重。

蕭紅31年的人生,一步一蹉跎,濃縮在3個小時的電影中。

電影漫長,人生短暫,好一個“黃金時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