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

我們那個小縣城是不十分開放的。我說的是八九十年代。是屬于比較閉塞的,孤陋寡聞且拘謹著的。正因為如此,那里的人們思想意識似乎都是統一的,集體化了似的。比如,婚姻吧,媒人看著男女兩家比較的門當戶對,就熱心說合了,兩家父母沒多大意見,倆孩子沒有那么的反感,不等多么熟絡家長就張羅簡單訂婚了,還沒反應過來,還不十分清醒的感覺,什么小帖大貼陸續按老規矩送了,就是結婚的好就定下了,從見面到結婚一年算是長的了,一般的幾個月就完婚了。我就屬于這樣相親后結的婚,這還是經過我的堅持,多延長了半年,年初見的面,年底大婚??齑蠡榱?,我當時感覺,在街上如果碰了車子,我還得不大認識哩。

我們那里不是十分多元化的,大家的意識和習慣幾乎都是統一的。比如,喝酒吧,不把人灌醉就算沒盡了興。一場酒喝下來,總有幾個東倒西歪的,甚至被拖回家的。我說的都是男人!一天不著家的他醉爛如泥被抬回,勞累了一天的女人還得伺候他到半夜,甚至他會吐一整夜不得安生,女人一夜也就不得安生。并且相當一大部分家庭都是這種生活的模式。男人是在酒場上論英雄的,多數事情都是在酒場上解決的。一下班,你呼我喊,相互邀約,沒幾個男人是直接回家的,打完牌再喝酒,喝完酒在打牌,哩哩啦啦回家就到大半夜了。這是那個小縣城每個家庭常態。我家也沒有不例外。家里好像只有我和兒子相依為命似的,兒子的成長中父愛是確實的。

我們那個小地方原來不是十分繁華的,有點閉塞的,大家一個模式生存者。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