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約朋友去爬山。站到山腳下,望見一座古雕秀麗的廟宇矗立在半山腰上,不禁想起“深山藏古寺”這句話。此時雖近秋末,然沿途松柏蒼翠,林壑藹藹,忽見一股細流從巖縫中傾瀉而下,猛生一下聯“巉巖出清泉”。
其實“深山藏古寺”這句話,最早出自宋徽宗趙佶。這里有一段頗為有趣的故事,不妨講給大家聽聽。
宋徽宗趙佶喜愛書畫,創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畫院。這位昏君兼杰出書畫家開設畫學,親自授課,建立考試制度,親自出題批卷,培養繪畫人才,開創了一代畫風。當時畫院的考試標準是:筆意俱全。有一次考試,他出的題目便是"深山藏古寺"。這個題目要畫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間畫座古廟,有的把古廟畫在叢林深處。廟,有的畫得完整,有的只畫出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殘墻斷壁……。他看了很多幅,都不滿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時候,有一幅畫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細端詳了一番,便連連點頭稱贊,說:"好,好,這才是'魁選'之作呀!"
那幅畫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構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畫家,根本就沒有畫廟。畫的是崇山峻嶺之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邊有個老態龍鐘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進桶里。就這么一個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這個題目表現得含蓄深邃極了。和尚挑水,當然是用來燒茶煮飯,洗衣漿衫,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廟;和尚年邁,還得自己來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廟是座破敗的古廟了。廟一定是在深山中,畫面上看不見,這就把"藏"字表現出來了。這幅畫比起那些畫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墻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題意。
關于“深山藏古寺”的對聯,后人也留了許多。比如“暮靄隱寒村”,“淺水臥龍潭”,“老酒醉斜陽”,“曲水繞荒村”,“禪院隱賢儒”,“翠柳匿寒鴉”,“落花香馬蹄”,“幽谷聽疏鐘”等等。細細琢磨以上的對聯,再看看自己這句“巉巖出清泉”,雖無他們對得巧妙,卻也算工整,不禁暗暗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