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這本書當中作者舉了本杰明·富蘭克林組建小團體,這個例子來說明置身于群體當中,可能會讓個體獲得更大的進步。
富蘭克林在21歲的時候,他在費城招募了11位對學術最感興趣的人們,組成了一個共同進步的俱樂部,把它命名為小團體。
俱樂部的成員,每周五晚上聚在一起,相互鼓勵其他成員不同的學識的追求。在每次聚會前的要求,每一位成員至少提出一個有趣的交談主題,可以涉及道德政治或科學。
在活動時,主題就會被當做問題提出來。為了使探討公開進行并推進探討地深入,所以他們這個小團體的制定了嚴格的規則,禁止任何人與其他成員產生沖突或者能過于激烈的表達意見。過三個月之后,小團體的成員呢?必須寫一篇文章,主題不限,并將文章讀給團體中,其他人聽在由大家一起來討論。
這個俱樂部能使富蘭克林保證他自己能經常能接觸到費城對學術最感興趣的人,而且給了他更強烈的動機來深入鉆研這些主題。
學習共同體這個例子讓我想起了大學時參加史學社,每周六都會舉行讀書會,各抒己見,令人難忘。
這可能也是為何一群人走得更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