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六朝美學》作者:袁濟喜
001、劉劭《人物志》把氣質個性作為人格美的內涵,曹丕在《論衡·論文》中則是運用這種美學觀,自覺地對當時文人的創作進行批評的一篇論文著作,是從作家論和批評角度著手來探討美學問題。
002、曹丕認為文章應以“氣”為主,那氣是什么呢?
在古代哲學中,“氣”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大致說就是指組成宇宙萬物和人身的物質性元素,類似于古希臘哲學家說的“原子”概念。
因為這原本就是一個十分含混的概念,曹丕也沒有明確說明,所以后人對此理解也多種多樣,大致分了兩類:
一類認為氣指的是作品本身所體現的氣勢、聲調、音律、語言等等。
另一類認為是指創作主體的素質,如才氣、才性、才情、個性、性格等。這一類中還有兩種微妙差異,其中一部分認為氣是指作家的才性、才華、才氣和才情,另一種則認為氣就是作家的先天稟賦,如氣質、個性等。
003、古代中國哲學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視為一體,哲學家們也認為人的生理和心理現象是由元氣化合而成的。
班固《漢書·禮樂志》、《管子·內篇》、王充《論衡·論死篇》、《訂鬼篇》、任嘏(gǔ)《道論》、嵇康《明膽論》等都對“其”有所論及。
004、曹丕“文以氣為主”的氣是指作家的內在氣質,而不是指性情范疇或思想范疇,是體現在個人身上的獨特氣質,即指作家的先天稟賦,也兼指作家的后天創作才華。
005、“文以氣為主”認為創作是作家的個性才華的表現,因為作家個性氣質相異,所以作品風格也不同,如“應玚和而不壯、劉禎壯而不密”等批評點論。
006、“文以氣為主”中的氣和“詩言志”中的志是不同的。
“詩言志”的說法最早見于《尚書·堯典》,在春秋和戰國時代被廣泛應用,是當時人們解釋《詩經》的基本理論。在古代,詩樂是不分家的,被廣泛用于祭祀、聘享(聘問必有宴享故聘﹑享連文)等宗教與外交活動,同時又被儒家用作“事父、事君”的教科書,所以儒家詩言志的內涵并不是要求詩人去進行“自我表現”。
曹丕提出的“文以氣為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種詩言志的美學觀念。
007、曹丕進一步提出“氣之清濁有體”,把作家的氣質和風格分為“清、濁”兩種類型。
西漢《淮南子·天文訓》認為,清氣是屬于天的陽剛之氣,而濁氣則是凝滯與地的陰柔之氣。
《黃帝內經》的作者也認為清濁為陰陽的兩種屬性,前者配天,后者屬地,若高下顛倒,人就會生病。
曹丕所說的清濁,是指作品所體現的風貌特征。清為高爽朗暢的風格,濁指紆緩沈滯的風格。
葛洪《抱樸子·尚博篇》用“清濁”二氣指作家的氣質體現在作品中的風格特點。
《文心雕龍·風骨篇》用雉雞的“肌豐力沈”來形容文風的凝滯沈濁。缺乏骨力。
008、曹丕所指的氣從風格角度來分析的話,它主要指一種遒勁、清剛的風骨,他所倡導的陽剛之美,代表了建安文學的審美理想。
009、“文氣說”與批評論
劉劭在《人物志》中曾經論述過“同體異量”的問題,曹丕吸取了其中人物品鑒思想,反對“各以所長,相較所短”的批評風格,提倡要做到“審己度人”,既要察審自己的才能,也要了解別人的情況,平心靜氣地交換意見。
曹丕、劉勰提出評論家要尊重其專長,不能以道德標準來評論作品,要公正對待、區分批評道德瑕疵與文學才華,對鼓勵文學家的創作積極性,起了積極作用。
010、曹丕“文以氣為主”,提出文章是作家生命之氣的顯現,在《典論·論文》中指出,年守和富貴都是有期限的,只有文章的生命可以世代延續,因此他把文學創作看做延續個人生命價值的寄托,希望通過文學創作使自己的生命意識延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