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開始講溫了,趁周末我開始換季整理,把秋裝從角落里拿出來,把夏裝整理好,順便把不要的東西扔了。我是讀過斷舍離相關書籍的,“只留下讓自己心動的物品”是這次整理最重要的原則。
根據(jù)這個原則,我開始整理和扔東西,開始扔的很順暢,明顯陳舊的衣物真是扔的毫不猶豫。后來猶豫不決的東西就變的多了起來,那些以為自己會用結果一直都沒有機會用的,比如凹造型的遮陽帽(出門不是忘了帶上,就是帶上了嫌麻煩沒戴),各種各樣的圍巾絲巾(嫌麻煩不愛戴,偏偏愛買)。還有各種尺碼不合適的衣物,當時的理由是,沒關系我胖了/瘦了穿,結果一直沒有等到那個時候。畢竟都是真金白銀買回來的,下不了手扔的我于是又重新把他們塞回箱子里,哎,明顯失敗的一次整理。
為什么猶豫不決?說好的只遵循一個原則,行動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原則并不只有這一個,想要的太多了,想要把不需要的東西扔掉又覺得以后可能會用到可惜了,于是想要面面俱到的后果就是面面都不能到。印象最深的是初中我媽給我搶購的一件打折的質量超好又好看的羽絨服,但是偏大,我媽說沒關系等你大一點胖了就合適了,于是直到現(xiàn)在那件衣服還是偏大的,仍然如嶄新一樣躺在我家衣柜的角落,除了浪費了錢還占地方。
比如今天的雙十一又快來了,本來不關注才是最好的決策,但本著勤儉持家的目的說只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才是上策,看上一件商品雙十一價格89(比平時便宜不少),可是一看到滿200減40還可以用10元紅包還有贈品,一想減50元還有贈品,于是又走不動道,湊單到200多(不可能有200正好的),一算下來還是要花160多,頓時想起去年買的東西還沒有用完,于是默默的退出來,我還是不關注這個事情比較好。
明明只遵循一個原則就好的,可是為什么就是不愿意放棄,這背后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放棄部分安全感。扔的東西會有后悔的嗎?當然很可能有,但是只有放棄這一部分的可能才能換自己一個整潔有序的空間。放在另一些事情上也是成立的,那些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可能在另一些領域顯得有些蠢,并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相反只有放棄在某些領域的聰明才能在專注的領域做到最好,這才是真正的聰明。
所以斷舍離并不簡單,你的斷舍離做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