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沐沨
編輯:沐沨
孩子不掙不搶,可能是內心很有力量!
陪女兒在游樂場挖沙子,她自娛自樂玩的很開心,灑水壺,鏟土車里面裝的都是沙子,就在她起身,準備再去找裝沙子的玩具時,旁邊的一個小朋友把她的灑水壺拿走了,我有點著急,心想:這是我們的,為什么就給我們拿走了,很快女兒回來了,她繼續(xù)玩沙子,跟沒事一樣,又過了一會,她上前去找小朋友的奶奶,“奶奶,這是我的灑水壺”,老太太沒有把灑水壺給女兒,女兒轉身去玩其他玩具了,沒有哭,沒有鬧,沒有過來找父母幫忙,我感覺自己馬上要怒了!女兒爸爸說:“小孩子的事情,她自己會處理”。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總是拿成人的眼光去解讀孩子的內心世界!
去年的這個時候,女兒在樓下打豆豆,旁邊有小朋友跟她搶,她會怯怯的讓開,然后躲在我身后,今年她淡定從容了好多,已經(jīng)成為我的老師,我認真的,靜靜地,享受這場面就好!女兒的內心比我小時候比我們強大多了,不爭不搶,沒難么容易被外界要挾!
幼兒園老師跟我們反映,女兒在幼兒園很安靜,有點內向!家里老人說,我們回來后跟百靈鳥一樣!女兒的父母都不是外向的人,性格是天性!小的時候,父母說有人欺負你,你就上去打她,打壞了媽媽帶去看病。我從來沒有罵過人,跟別說打人。大概她永遠也學不會,別人搶我的東西,我以牙還牙,再把別人的東西再搶回來!
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聽了很多很多遍,聽故事的時候,大家都會說,那我肯定先處理自己的傷口,肯定不會攆著蛇追,可仔細想一想,又何嘗不是經(jīng)常攆著蛇跑呢?開車的時候,太容易變成路怒了!他別一下你,心理不服啊,你別一下他!然后非要上演一出速度與激情!
周六下午和女兒一起去楊梅紅國際私立美校畫畫,遇見好友的女兒,想要邀約周天一起玩,她們說周天要去學習拼音,數(shù)學,舞蹈,英語,早上下午晚上全被安排滿了,等你們上幼兒園大班,你們也這樣。我看著孩子很心疼,她父母是我的朋友,兩個人都是高新一中畢業(yè)設計師,深知自己的童年被書本淹沒,卻又頂不住社會潮流的壓力,把自己的焦慮,非常不情愿的轉嫁給了自己的孩子!
童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年齡段,有自己獨特的任務。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為每一種有巨大潛能的生命,留出足夠的積蓄能量的時間。就像麥苗從小綠芽過度到麥穗碩壯必須需要時間和陽光雨露一樣,其間有較為漫長的歲月,以及嚴格的、不可愈越的順序。
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這才是培養(yǎng)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成年人的責任則是不打擾孩子的自我發(fā)展,有條件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良好的啟蒙教育,呵護好兒童的好奇心,發(fā)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有幸福感——這些教育學上恒定的真理,正是發(fā)掘兒童內在潛力、成全他未來競爭力的最簡單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現(xiàn)在,很多人看不到這些簡單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卻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競爭事務上。其理由是,社會需要競爭,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
有這樣心理的家長,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較重,喜歡給孩子灌輸一些弱肉強食的道理,喜歡計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會背的唐詩比別人多幾首,是否上了重點校,成績排名如何,獲得了多少種證書……等等,不僅引導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動孩子和自己較勁,較少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
當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到各種“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長就力量開始分散,而父母的焦慮感又會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內心變得越來越羸弱。
有一次,一位母親帶著14歲的女兒來找給我留言,對我說:“我很擔心女兒,她說自己有朋友,可是我覺得她并不開心。我去她學校參加過幾次活動,看到別的女孩子,坐在一大群人中間有說有笑,非常受人歡迎的樣子。可我女兒呢,跟其他幾個女孩坐在一邊,離大家遠遠的,比別人安靜多了。我知道她肯定很孤獨、很孤僻。”
后來,我把她女兒單獨跟她女兒聊天。這個女孩兒其實很有思想,她說 :“我知道媽媽擔心我,不過我真的沒事。我真的不想做那種廣受歡迎的人,因為我發(fā)現(xiàn),學校里那些吃得開的女生并不見得真的招人喜歡,這些人之所以有同學前呼后擁的,是因為大家都害怕她們。我可不想變成那樣的人,我是真心喜歡我的朋友。”這個女孩看問題很深刻,明白母親想要什么,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過有件事情她大概不知道—25年前,她的母親是多么想加入學校里那個看似熱鬧的群體啊!
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xiàn)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
女兒可能簡單說了句什么,然后一剎那,父母就被帶回了童年時代,思緒已經(jīng)不在女兒的言語上,耳邊響起的是母親說話的聲音—挑剔、苛刻、羞辱。然后接下來,父母便似乎不再是父母,仿佛搖身一變,成了小時候的模樣,說起話來不再像個成年人,而是活像一個10歲或14歲的孩子一般。
也就是說,此時此刻,父母們似乎回到了過去,因為當前的一件瑣事,心中的某種情感被激活,思緒進入了過去的某個地方,并且在這個時間點上被卡住而陷入了停滯狀態(tài)。
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可能面對的是一個動不動就大發(fā)脾氣的母親,有的孩子和整天情緒低落的父親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總是遭到他人排斥而交不到朋友。有的孩子不被父母允許哭,沒有情感交流。
有一天,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做了父母,每當下一代沖他們大聲嚷嚷的時候,過去的記憶立刻被喚醒,于是他們本能地做出情緒化的反應,不大會顧及當前的實際情況。
比如說,女兒的同學沒有邀請她去過夜,父母知道了就小題大做,覺得是自己受到了冷遇而不是女兒。為人父母的過程往往會激活或喚醒自己過去生活中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曾經(jīng)遭受的傷害,而一旦發(fā)生類似情況,做家長的就會跟一個孩子似的,帶著孩子的眼光、感情和思維方式去為人處世。
家長們可以問問自己:
幼年時代,我有哪些需求沒有得到過滿足?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我有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像個小孩子或青少年?
如果有,該如何描述這種行為?
我覺得自己像個小孩子的時候,是哪些因素觸發(fā)了幼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