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地區有一個巴羅鎮,那里氣候條件很差,沒有可玩的地方。但是這里有一座雖然不大,但很有特色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文化遺產中心(Inupiatheritage center)。在這里不僅可以領略到愛斯基摩人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北極地區的動物標本,包括北極熊。在北極圈,北極熊幾乎沒有天敵。
有一位教授,是科學考察工作者,去過幾次北極。一天,他從野外回來,碰到了首席科學家湯姆·奧爾布特博士,他剛處理完北極熊吃人的事。一個愛斯基摩人和女友在街上走時,被突然躥出來的北極熊拖走吃掉了。
“北極熊為什么要吃人?”這位教授不解地問,“難道它們不知道人類的厲害嗎?”
“因為肚子餓了?!睖仿柫寺柤绨颍霸诒睒O熊眼里,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它們的食物。”他的桌上放著一些死了的北極熊的照片。
愛斯基摩人捕殺北極熊自有一套方法。北極熊比較嗜血。愛斯基摩人先殺死一只小海豹,將海豹的鮮血倒入一個容器里,并在其中放入一把鋒利的雙刃匕首,等血液凝固成冰后,他們將包裹著匕首的血棒扔到野外,然后靜靜地等待著獵物上鉤。
北極熊看到血,馬上會用舌頭去貪婪地舔。當上面的血層舔完,它的舌頭也就凍僵了。這時刀刃露了出來,劃開一個傷口。此時北極熊舌頭已凍僵,全然感覺不到疼痛。它靈敏的鼻子聞到了一股更加濃烈的血腥味,于是心里愈加興奮,舌頭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動作。最后它的傷口越來越深,最終會因為失血過多而倒地死亡。
這個故事聽上去真的很悲傷。我們生活中有多少人會像北極熊一樣因為自己的嗜物,不能覺察危險的境地,自取滅亡而不知呢?
抱怨會將你置于危險境地。抱怨會讓你心生怨恨。你會覺得天地不公,世間不平。抱怨讓你忿忿不平,一蹶不振。你抱怨1分,會換來10分的排斥。古語說:“敬人者,人恒敬之?!保恚霸谷苏撸撕阍怪?。”
你為什么會有抱怨呢?抱怨能夠暫時緩解你的情緒;抱怨能讓你表達你的不滿;抱怨使你確信你“你是對的,你是好的”,被抱怨者是“錯的”,是“不好的”。
適度的抱怨對情緒,對彼此的關系確有好處。但是抱怨的人很難掌握“適度”,他們總是把控不了自己,從“抱怨”發展成為自怨自憐,指責,攻擊。
人一旦有了抱怨,就會抱怨成癮。長期抱怨會帶來不良情緒。不良情緒會影響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受到損害,又會產生更多的抱怨。無窮無盡。
有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抱怨帶來的焦慮或壓力中,他的大腦的海馬區的神經會受損。而這塊區域恰恰是負責問題解決和認知功能的區域。所以,如果你抱怨多了,你的記憶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都會下降。
而且,抱怨還會釋放一種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這種荷爾蒙有可能讓血糖指數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斯坦福大學的Sapolsky教授研究發現,同樣,接受抱怨的人在聽完30分鐘的抱怨后大腦也會受到物理損傷。
一旦你開始抱怨,事情只會變得更糟。因為抱怨吸引來的還是抱怨。抱怨不能解決你的問題,反而會增加你的痛苦。如果你是經常抱怨的人,你通常會忽視,也聽不進去對方給你的建議。你會日復一日地抱怨相同的問題,也許這次跟這個人,下次再換另一個人。你之所以抱怨,是因為你根本就不想去解決問題。你只想獲得自我確認,確認自己遭遇不公,確認自己無力改變,確認自己沒有錯。
有一項大學研究指出:75%的抱怨是非工具型的。也就是說人們并不想通過抱怨解決任何問題,他們只是自然而然地讓抱怨發生而已。
研究者在1996年建立了抱怨模型。他們發現抱怨者第一步是把注意力放在自我身上。然后,他發現了現實和自我期望之間有差異,于是感到了不滿。
研究發現,人一天平均抱怨次數達15-30次。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抱怨的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抱怨。就像添血棒的北極熊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舌頭已經受傷。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費斯丁格說: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這90%,其實是遭遇倒霉事后的心態問題。你無法掌控那10%的事情,但你可以用良好的心態去面對那剩下的90%。
你如何才能免受抱怨帶來的傷害呢?你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
1)制作抱怨清單。
在你每次抱怨時,記錄下來。判斷一下你的抱怨是一時發泄情緒還是有對他人的憤恨,怨氣,恐懼,自我的受傷和不滿。如果屬于后者,那你要進一步思考。
2)篩選你的抱怨。
一時發泄情緒的抱怨算一類,有憤恨和不滿的歸一類。接著問你自己,這些抱怨是否給自己帶來了生理和心理的傷害,如果有,你打算怎樣解決?
3)是否愿意改變
除了抱怨,你可以采取什么行動讓自己改變。你是否愿意直面你的抱怨對象,去解決你們之間的恩怨?你可以寫下所有你的不滿和感受,你也可以寫下你準備停止抱怨的理由,給自己一個信心,有意識地停止抱怨。
受委屈了,給自己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不抱怨不自憐。實在沒有傾訴之地,扛不過去,可以把感受和心情寫下來。想抱怨時,隨時清空自己,然后向相反的方向行進。
不抱怨的人,生活都還過得不錯。很多時候,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心態,決定了你所擁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