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筆記(Evernote)所謂的“第二大腦”的概念,目前可以做到的只不過是存儲功能。它只是讓存貯變的更加便利而已,利用全平臺的覆蓋和存儲的便捷,印象筆記實現了“只要想收集,就可以被收集”。這確實是在像我們的“第一大腦”靠近,人類的大腦對信息獲取的便捷性是超乎想象的,各個通道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身體感覺,只要想獲取信息,都可以在瞬間完成,幾秒鐘,甚至是幾毫米就可以對全部信息一網打盡。但是人類的大腦不僅僅擅收集,它更高級。
1. “第二大腦”應該學習“第一大腦”的信息加工方式:平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輸入
大量的腦科學研究表明:人腦在信息輸入的過程中,加工是有所選擇性的,并非來者不拒。一般我們頭腦中會有一個自上而下的goal,也就是目標,我們的行為和注意受到這個目標的調控。在有意識注意(自上而下)和無意識注意(自下而上)的平衡中最終完成對信息的獲取。因此,想構建一個最優的“第二大腦”,在獲取信息時,也應該具有兩個過程。一個是自下而上的被動吸收和輸入,這挺重要,就像我們的人腦,如果都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我們就阻斷了學習新鮮事物,探索未知和驚喜的途徑和機會,我們也就失去了進步的源泉。然而這種自下而上的輸入又不能過載,如果過載我們就把所有的資源和精力都分配給對新事物的加工,因此就失去了對已知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強化和沉淀的機會。這將是非常危險的,后果就是:自下而上的信息闖入我們的認知加工系統,我們毫不知情、毫無準備,我們只能被動迎戰,疲于奔命。到頭來,我們對海量信息的加工完全沒有被沉淀、被記住、被強化、被提升。因此,以人類的“第一大腦”做類比,我們讓信息輸入到“第二大腦”中,我們要有一個goal,心懷目標的去獲取信息,我們容許一定量的自下而上的信息驚喜地闖入到我們的“第二大腦系統”,但是我們仍然要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有goal的信息輸入上。
2. 建立“自上而下信息”和“自上而下”信息的比例
據此,我們就建立了對信息獲取進入“第二大腦”的第一道標準和分類。信息輸入大部分應該是主動地、有目地信息獲取過程(姑且把這個比例定為90%)。另外一小部分的信息獲取,是自由地探索,讓我們充滿好奇地,接納地游走于互聯網世界,以一種包容地心態去面對信息,讓驚喜和新鮮,甚至未知闖入到我們的“第二大腦世界”。這保證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對這個世界新知識,新刺激的包容。這部分信息保證了單個個體和整個社會的進步,改變和革新。因此這部分信息不可獲取,但是也正如我們前邊所講的,比例不應該太多,不能喧賓奪主,就把它限定在10%,既保證基本的好奇,也不至于本末倒置。
3. 建立“自上而下”信息加工的輸入標準
不同類型和性質的信息,因為其加工的目的不同,應該置于不同的加工系統中,進而對這些輸入的信息分別對待。goal導向的信息加工系統是一個嚴謹的、嚴苛的、嚴肅的加工體系,它可以被不斷修正,但是在限定時間長度內的規則和標準必須得到遵守和執行,不應該受到任何侵犯。我用印象筆記作為goal導向“腦信息加工系統”的司令部和主要戰場。印象筆記給了我們方便的信息獲取和收集方式,但是我們不能暴殄天物,肆意的揮霍和濫用這項功能,輸入的方便并不意味著要毫無選擇地胡吃海塞。我們要建立自己的信息輸入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白紙黑字的,了然于胸的。為何如此?因為當你面對每一個信息源時,你都要用這把尺子去量一量,判斷該信息是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值得你付出成本和投入的,是不是對你的目標實現和達成有所幫助的。
- 第一個標準:這是goal-導向的信息獲取嗎?如果是,我們的goal是什么?達到這個goal的實現路徑是什么?該信息對我實現路徑上的關鍵節點有多少貢獻,貢獻大信息的價值和權重就大。
- 第二個標準是:該信息是為我們提供實現目標的方法論還是素材,當然方法論的權重更大。
- 第三個標準:該信息的品質如何。這和上兩個標準直接相關,與我們goal的實現更相關且是方法論,這個信息的品質就會很高。在此基礎上,作者本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有多深,提供的信息量有多大,干貨有多少,這是最后的篩查標準。
4. 善待“自下而上”的信息輸入
以上的信息準則要貫穿于所有信息篩選和加工過程的始末。如果這個信息不是goal導向的信息,那我們就這判斷信息的品質,如果品質足夠高,我們大概瀏覽,又有繼續讀下去的沖動,那么不妨就留下這些信息。這也許是潛意識對我們的召喚,我們其實對一些東西有興趣和好感,只不過還沒有把他們搬上臺面。這就是我所說的那10%的信息,這部分信息當下來看無大用,但是將來也許會有用。對這部分信息,仍然要保證高品質,如果垃圾也要放入自己的系統,那你就是在惡心自己了。這一部分的信息一般我會放入pocket,在碎片時間認真閱讀,如果產生一些感想,就放到印象筆記的suprise me筆記本。至于goal導向的信息,經過嚴標準,高要求篩選出來,下一步就進入印象筆記的“第二大腦信息加工體系”。以上的步驟很繁瑣,我們也僅僅完成了信息加工的第一步-篩選和輸入。
5. 建立“第二大腦系統”的高階策略
篩選和輸入之后的深加工才會保證信息的內化、為我所用。包括信息打碎、重組、輸出重構、歸檔(筆記目錄)、反復記憶形成知識、反復實踐形成能力。這一步我之后的文章會繼續深入地進行探討。
在對筆記做減法的過程中,一個貫穿始終的核心思想就是,反思自己的系統。反思系統的輸入、輸出、存儲(存儲筆記的使用率、利用率,如何使用和利用已有筆記達到資源最大化)。我對印象筆記這個“第二大腦”系統的終極理想是:每一條筆記,每一個目錄,每一個筆記本,每一個棧,都是這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件。每一條筆記都在我的“第一大腦”中建立心理索引,他不是被遺忘的角落,他是整個系統的核心成員,缺了誰這個系統都不能完美運作。關于在“第一大腦”中建立心理索引,這一點至關重要,這個索引是“第一大腦”和“第二大腦”連接的信使,沒有這個連接,那么第二大腦的一切信息對你都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這就像是我們大腦中其實加工、存儲過很多的信息,但是最后能夠對你有用的其實是你記住的信息,沒有被記住的,除非轉化成你的習慣,否則毫無價值。如何建立“第一大腦”和“第二大腦”的連接也是一個我之后要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喜歡本文,就點個喜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