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得心梗”的段子,一時間刷屏,道出了不少家長的血淚心酸,引起了很大的共鳴。很多人在爆笑之余,又陷入了深深的焦慮——為什么現在養個孩子就那么難呢?是不是因為自己太low,學習不夠,孩子才會問題百出?養孩子的過程難道注定不能與快樂齊飛嗎.....
最近的一本新書《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很好地緩解這種焦慮的情緒。作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把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現出來,透過孩子生活中的瑣事,帶我們一起去探尋家庭教育的方法。看過全書,焦慮的心也會逐漸平靜下來——孩子在某一個階段都會出現共性的問題,唯一不同的是父母的處理方式。
《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的作者白雁飛,說起這個名字,很多人大概會很陌生,但是如果提起喜馬拉雅上的錢兒一家,大家肯定就很熟悉。沒錯,她就是錢兒媽。
之前看過很多理論類和實操類的育兒書籍,看的時候熱血澎湃,但是真正落實的時候,還是覺得無從下手,總覺得離我們的現實太遠。最初看到《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這本書的介紹,對這本書并沒有太高的期望。一開始覺得無非是記錄一些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瑣碎,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孩子不同,這些東西注定也沒有太多值得借鑒的價值 。但是拿到書的時候,徹底顛覆了我對育兒類書籍的看法。
以往很多育兒類的書,總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作者是神一樣存在的人。在我們看來,那些專家似乎與生俱來就具備育兒的能力,他們不會犯錯、不會生氣。那種高度和境界似乎是我們常人永遠也無法企及的,更別說是模仿學習了。
《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這本書,沒有高深的理論,沒有說教,有的只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媽媽,給我們展現她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作者對于自己的囧事、難堪,或是錯誤,毫不掩飾,一點一點展開給讀者看。讓讀者透過書中的某個細節、熟悉的場景瞬間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一刻會覺得錢兒媽就是萬千媽媽中的一個,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也會焦慮、生氣,犯錯。她跟我們普通媽媽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夠及時反思,處理問題更有智慧,而這些所謂的“智慧”,也是我們讀完書后,可以從這本書中輕易學到的。
這本書破解了育兒過程中我們常見的九大難題。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怎樣有效陪伴孩子,孩子習慣的培養,親子溝通,孩子的藝術啟蒙,讓學習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英語啟蒙的方法,怎樣處理二寶的關系,父母的自我成長。這些觀點,都包裹著故事,讀起來輕松自然,像在聆聽一位好友述說育兒故事,又像在聽一個專業人士,娓娓講述她的育兒心得,傳授專業的育兒知識。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很多父母總在抱怨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為什么孩子就不懂父母的一番苦心,不知道感恩呢?錢兒媽告訴我們,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我們愛他們,只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而不是他們做了什么。無論他們好壞,都是我們的孩子,我們要接納他們的情緒,接納他們不好的一面。他們是孩子,必然會犯錯。如果能夠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他們時時感受到我們的愛,即使是犯錯被懲罰的那一刻。孩子也會明白,無論自己犯多大的錯,父母都是永遠站在自己這一邊的,爸爸媽媽永遠是愛他們的。孩子內心感受到了這種愛,就擁有了無窮的力量,他們會在前進的路上勇往直前,毫不畏縮。
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基石
很多中國家庭習慣覺得孩子就是一切,把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錢兒媽在書中通過一家人在一起親密相處時的甜蜜瞬間,告訴我們一個家庭中,夫妻關系是第一位的。夫妻相愛,才能給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可以從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同時,生活中父母要大膽表達自己的愛。父母這種相處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他們學會了怎樣去愛,也會把這種模式帶到日后的生活中。在《世界上最美的心機》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年幼的孩子,用自己最純真的愛,去化解父母之間一場的矛盾。事后正如作者所言,“如果這算是一種心機的話,一定是這世界上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心機了。”孩子就好比一棵小樹,父母是泥土。孩子從泥土里汲取營養,努力長成參天大樹的同時,灑下一片濃濃的樹蔭,庇護著腳下的土地。這大概是世間最美好的時刻了。
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花期
認識錢兒一家,是從喜馬拉雅里“錢兒訪談時間”開始的。很喜歡這個自信陽光、口齒伶俐的孩子。可是就是這么一個讓眾人羨慕的孩子,三歲時還只能說三個詞。可以想象兩個職業配音員看到自己的孩子,竟是這般模樣,他們的內心會有多崩潰。他們和普通父母一樣,會懊惱,傷心,咆哮,無助。這樣的場景也同樣會在我們普通家庭上演。不同的是,我們會在泥潭里越陷越深,對孩子的傷害也會越來越深。因為我們不能接受孩子是一朵晚開的花,我們希望他們是迎春花,還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朵。但是錢兒爸媽互相安慰,鼓勵后,坦然面對現實——相信孩子是晚開的花,他有自己成長的節奏,對孩子多出一些耐心與等待。最終孩子也長成父母所期待的樣子。
培養習慣? 形散神不散
大部分的家長都意識到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把握好度,這是一個難題。錢兒媽在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形散神不散”,也就是“表面看來對孩子很松散,其實家長的內心很緊,規劃性和目標都很明確。這種高等級散養方式,要求家長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他們要隨時掌握孩子的進度與方向,甚至做出發展趨勢的預判,引導孩子積極前行”。這樣做就是要求家長能夠關注孩子,在宏觀調控的同時,把權利下放給孩子,激發出孩子的內部動力,讓孩子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父母需要終身學習
這本書里,每一個事件背后都蘊含著父母的智慧。這個智慧從何來?就是通過父母的不斷學習,自我提升實現的。透過生活的瑣碎,我們看到的錢兒爸,錢兒媽是一對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提升的父母。所以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他們能夠淡定從容,氣定神閑。似乎跟孩子每一次的過招都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我們經常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錢兒爸媽通過他們一家的生活,告訴我們,每一個“牛蛙”的背后一定有一個“牛媽”和一個“牛爹”。父母是原件,孩子潛移默化中就在復制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要努力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不然,孩子最終會活成我們人生的翻版。
孩子是上天饋贈給我們的一份厚禮,是上天派他們來陪伴我們再次成長。讓我們滿心的愛,在迷失、在失落、在不羈、在彷徨時,找到它的去向,讓心歸于平靜,將浮華與奢望全部拋在腦后。
他們是一粒種子,我們要做的是辛勤耕耘,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