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兩個跨境學童的故事。
覺在深圳睡,書在香港讀,想要上個學,跨境少不了。
上面一行詩講的是這么一群小孩,他們被叫做“跨境學童”——要么爹娘某方為陸漂港人,要么本人就是“赴港生子”的產物,憑著一紙香港居民身份證,被送到香港上學。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1年至今,這樣的跨境學童已超過了20萬。這意味著,3歲孩子跨越兩座城市、兩種制度去上幼兒園,已不稀奇。
“反正我就聽說,北大清華的排名都比不上香港的大學!”一位媽媽在論壇里這樣留言。
香港和深圳互補,剛剛好
七年前,江西姑娘方虹(化名)趕著“赴港生子”的末潮,煞費苦心一定要飛到香港醫院生孩子。
之所以這樣做,方虹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逃離高考。可漫漫跨境上學路,其中幾分歡喜幾分愁呢?
這天下午,方虹的女兒剛一回家,另一只鞋還沒脫呢,就單腳跳到她身邊,雙手遞上一張獎狀。
方虹正在小廚房做晚飯,聽到聲響,就趕忙抓了一把圍裙、抹干手上的水,戴上眼鏡,舉起獎狀仔細端詳,心里想著我女兒可真棒。
“媽咪,老師都說了,參加就有獎的啦!”女兒從幼兒園開始就在香港讀的,現在滿口香港腔。
方虹一把扯下眼鏡,斂起笑容用圓溜溜的眼睛盯著女兒,用一口江西方言回擊,“女仔你看啦,這些獎狀,什么普通話比賽優秀獎、奧數比賽優秀獎、微型小說比賽優秀獎......??都是上個月上上個月的啦!”
女兒沒有接話,眼睛望向獎狀墻中間的那張白紙,上面用紅色蠟筆畫著“二年級!精英班!go!go!go!”那還是剛上小學時,母女倆一起畫的。想到這,她嘆了口氣。
女兒在天水圍基督教小學讀書。這學校很普通,全港500所小學中排名140。這里本不是方虹的首選,但香港名校都在九龍、港島一帶,從深圳的小家往返至少得5個小時。考慮到孩子還小往返太累,沒敢報,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女兒二年級能考進精英班,用成績拼進好中學,最終殺進“世界一流”的香港好大學。
于是從幼兒園起,每天7點半,方虹都會騎自行車把女兒送去深圳灣口岸,和其他赴港上學的同學會合。10分鐘后,女兒從跨境學童專用通道過關,坐一站大巴車,到達學校打卡。
(圖片來自 視覺中國)
女兒從關口消失后,方虹照往常一樣,隨手打開“eclass parent”的APP,等待女兒打卡記錄的更新。等待期間內,方虹又點開了APP里的學校日程表,心中盤算著到底給女兒報哪個時間的作文輔導班好。
她發現,粵語寫作文不像在內地,要求運用那么多排比、比喻或典故,她擔心女兒的語文基礎打不好。但看到內地課本上“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樣的老派句式,她又想,粵語就粵語吧,給孩子在深圳多報個國際學校語文老師辦的作文輔導班就是了。
“只有在深圳才能找到這樣的資源,香港和深圳互補,剛剛好!”
15:20,女兒放學,香港的同學還會繼續參加學校的興趣班,像奧數、樂高、畫畫、跳繩、小吉他等,方虹則讓女兒快點坐校車返回深圳的家里。她不希望孩子在香港融入得太深,只接受香港的教育就好。
“我們和香港人不是一個世界的,聊不到一起。”
明天又要返學!好開心!
6點10分,田爸打開房門,叫一對女兒起床。
9歲的姐姐先抬起頭來,眼睛迷迷糊糊撐開一條縫,對好焦后咧嘴向田爸說了聲“Good morning Daddy!”
7歲的妹妹則是坐到了飯桌旁還垂著眼睛,田媽站在身后彎著腰,忙活著給她扎辮子,她的小腦瓜就隨著梳子晃來晃去。
還不到6點半,姐妹倆還不餓,二人一起只啃完一個饅頭。接下來是田媽駕車,趕在6點45分前把她們送到了關口。孩子自己過關,讓校巴阿姨帶上車。40分鐘后,當窗外的商廈高樓越來越密集時,她們就知道到學校了。那是一所標榜“happy school”的學校。小班教學、功課較少、活動又多。
“深圳比香港大一點哦!”姐姐說。
“但我覺得香港也很大呀,好靚的!”妹妹擺弄著書包帶子上系的扭蛋,這小玩意兒是從銅鑼灣奶奶家樓下的電玩店里淘來的。
校巴上,孩子們上一句廣東話,下一句普通話,有時候還混在一起講,“你去過旺角未啊?我前幾天去了舅父係旺角屋企喇!”(你去過旺角嗎?我前幾天去了舅舅在旺角的家里耶!)
休息時間,兩姐妹多找來每天的校車伴兒一起玩。偶爾有幾個廣東話講得流利的孩子加入,姐姐會立刻“調整頻道”,和他們說廣東話。妹妹則越講越小聲。回家時妹妹用普通話向田爸撒嬌,“我是香港人,當然會聽廣東話啦,也會講!可是我普通話講得最好了,因為比較簡單!”
普通話四個聲調,廣東話九個聲調,可妹妹愛偷懶,家里家外都只用普通話與人聊天。來自深圳的田媽同女兒講普通話,來自香港的田爸就用廣東話。這樣的環境下,一對女兒的口音變得“不中不洋”。
田爸覺得這沒什么,“你去問小朋友,她們(對于陸港融合)一定沒感覺的。”
(吳鐘坤攝)
對于姐姐來說,香港不是旅游景點,而是學習的地方,老師和同學都在那兒。平時周末、放假時兩姐妹多留在深圳玩耍。田媽會帶她們到深圳書城看書、音樂廳看歌劇,有時也會去華僑城找個刺激!而到了周日晚上,兩姐妹開始準備新一周上學的東西,嘴里還哼著港漫麥兜的主題曲,“明天又上學,可以和同學玩!好開心!”
妹妹喜歡追著香港的電視節目看,她說比大陸的好看得多。
田爸做深港人已經15年了——家族在香港,工作卻離不開深圳。他覺得跨境生赴港上學很“遠”,這不過是心理距離。
跨過一個關口,和膚色相同但語言不同,文化也不同的兩群人打交道,小小年紀就能有這樣的體驗,不好嗎?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好過口頭介紹,或者買一堆書讓孩子看完吧?
田爸將姐妹花比作一棵樹,自己負責給她們施不同的肥,最后長成什么樣,更適應哪一種肥料,都是孩子自己決定的。
“她們那么小,還有更多的風景要看!”
“這是我家,是我的鄉……中西客,香港客,攜手合唱。” 伴著這首經典的香港歌曲——《這是我家》,方虹和田家的孩子們又坐上了開往香港的校巴。
PS:如果你是跨境學童家庭的一員,或者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我在大觀等你。
大觀家庭出品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內容合作請微信聯系大觀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