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鄧是云南歷久未變的最古老的村邑名稱,自唐代南詔時期開始,1300多年來“諾鄧”這個村名一直沒有改變,并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保存了千年不變的面貌,也是云南最早的鹽業經濟重鎮,是通往滇西各地鹽馬古道的軸心地。諾鄧村現仍保留著滇西最古老、最集中、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遺蹤,村中現存一百多座依山構建、形式多變、風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廟宇建筑,還有200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另有古董、洞經花燈、傳統工藝、節會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天然太極圖”正中沘江與諾鄧河的交匯處,沿諾鄧河溯河而上四公里,就到了全國首批“中國景觀村落”之一的諾鄧古村。一進諾鄧村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口鹽井,這是一口21米深的千古鹽井,古時人們會從井底汲取鹵水再分給各家“灶戶”熬制精美潔白的食鹽,“味咸八井無雙鹵,體潔五云第一泉”就是稱贊諾鄧井鹽品質優良的詩句,也孕育出了赫赫有名的“諾鄧火腿”。諾鄧曾是名噪數百年的鹽業生產中心,至今在村北仍可見通往大理、保山、騰沖緬甸、麗江西藏四條“鹽馬古道”的石板路。
諾鄧村四面環山,村子最低處海拔1900米,最高處的諾鄧玉皇閣海拔2300米,高差較大。諾鄧民居分布在諾水兩岸,除了東面山麓“龍王廟”后有一小塊較平坦的臺地外,民居幾乎都建在山坡上,特別是北山坡上的民居依山構建,層層疊疊,前家樓上的后門即通后家的大院,樓院重接,臺梯相連。被譽為“滇中一儒杰”的諾鄧舉人黃桂曾用“雙橋鎮小狹,水細未成河。疊岸分傳徑,重樓滿集阿”來形容諾鄧民居的景致。村中的巷道用清一色的石板鋪成,因山就勢,縱橫交錯,三步一階,五步一臺,無人能數得清這些蒼老的石臺階有多少級。民居建筑式樣,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顆印”小四合院(天井面積只有一平方米)等,由于依山而建,構思變化奇巧,風格呈多樣性,有的院落方方正正,寬敞通透;有的院落呈梯形分布,院中有院,一進一重;有的院落精巧玲瓏,如一枚印章篆文布局。諾鄧的民居建筑很講究工藝美術;門、窗、木梁、柱、檐上的雕刻圖案精細美觀,山墻、院墻上均有繪畫或圖案,每戶人家的正房、廂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藝,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絕少雷同。很多人家至今還保留著大量明清文化的遺蹤,目前散落在全村各戶的古董、文物、字畫牌匾、古老家具什物就有10000余件。
諾鄧村現有廟宇建筑、牌坊、祠堂十多處。村中有鹽井龍王廟、黃氏題名坊、舊“五井提舉司”衙門等。村后北山腹地有黃家祠堂。上行,是滇西地區現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欞星門。前書騰蛟后題起鳳,斗拱精雕,飛檐氣派。木牌坊,飛檐斗拱,雄奇高大。欞星門上方便是村中最重要的名勝——“諾鄧玉皇閣”建筑群。只見這里古木參天,蔭翳蔽日,樓榭參差,殿閣如聚,三層閣樓式建筑的玉皇閣大殿高聳云霄。殿前院內翠竹奇花,周邊還有樹齡達800余年的黃連木。大殿頂層上現存的藻井繪畫“二十八星宿圖”可稱為“諾鄧一絕”,在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和天文、藝術、建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在諾鄧古村的風景名勝一一停駐過后,視野回到村口的鹽井,這里可以算作諾鄧的起點,它給諾鄧帶來了千余年的繁華、風光與榮耀,將諾鄧由一個僻靜的山村嬗變為茶馬古道上喧鬧的通都大邑,也見證了諾鄧由興盛轉向衰微。諾鄧鹽業的停產,換來了對古建筑、民俗、文化和生態的保護,使這個南詔時代遺傳下來的千年古村在遙遠的西南邊陲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