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遲以恒
‖ 2017堅持簡書日更 第117篇
‖ 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1、今天是我們搬到O城的第三天了。搬家的第一天,公婆竟然悄無聲息地躲在自己房間里,沒有給我們說一句道別的話,更沒有給我們搬一點行李,奇怪得很。
第二天,我們又上去搬家,言語雖然不多,婆婆準備了一包土雞蛋給我們帶下來,公公竟然把那一箱五年陳釀的古越龍山花雕酒搬到了我們的車上。
我只記得這個花雕酒,進價就要15塊一瓶,以前燒菜我愛放點酒,看到家里有就開了一瓶燒菜,結果被他念叨好幾天。然后,我還沒怎么燒呢,酒就沒有了。于是,過了幾天,我又開了一瓶燒菜,結果又被他念叨好幾天。
終于,我也不開這料酒了,我就徹底燒菜不放料酒了。
可是,這次,他竟然大方地把剩下的8瓶全部都送給我們了!
我驚訝地下巴都要掉下來了!原來,我們在家里呆著真的是如此不待見,我們一搬走,連最心愛的東西都舍得送給我們了。
在家里呆了一年又四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一段時間。細細想來,因為呆家里這件事,已經不知道被公婆說了多少次了,估計要是每次都認真聽的話,耳朵要長厚厚的一層繭了。他們倆不僅單個說,對著說,還遇見某個來家里做客的親戚也說。我么,自以為是一家人,說歸說,也就因為村里其他人說說閑話才導致家長也跟著叨念幾句而已,另一方面,小娃也小,舍不得送去托班,在家里帶著娃,也能讓他們享受一下天倫之樂的氣氛。
而胡先生么,屬于感情特別細膩敏感之人,他早就嗅出了“要被轟走”的濃重氣息,早就起了離開的念頭。結果么,終于因胡先生拒絕再去廠里上班,公公要跟他斷絕父子關系,徹底鬧僵,我們終于搬走了(終于被轟走了)。
昨晚在同城的叔叔家里吃飯,嬸嬸問我道,怎么不早早搬過來?是啊,我一仔細回想,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我貪戀著那片恬靜自然的農村土地和在家的那種怡然自得。我真心沒想到我們有那么不受家長待見,后知后覺的我才發現,
那個家,早就已經是我們只能去做客的地方了。
2、不久之前讀到這樣一段劉若英的離家出國留學經歷,自小父母離異的她,跟隨祖父祖母一起生活長大。當年,她到美國留學學音樂,得不到祖父的支持,其祖父竟然給從小錦衣玉食的奶茶斷絕經濟來源,劉若英只能打多份工來賺取生活費。當她控制不住想家的時候,瞄準時間給祖母打電話,大哭著說自己想家了,其祖父一把奪過電話,大聲對著話筒說:
“你就是死也要死在那里?!?/b>
或許,這就是跟我公婆如出一轍的教育方式:
逼著你,去前行;用語言的鞭子抽打你,去奮斗!
3、我其實極不贊成那句風靡朋友圈的說教式的話語:年輕人,不要在該奮斗的年紀里選擇安逸。明顯就是一個傳統中國的家長說教,想象一下成千上萬的家長們就是這么跟孩子說話的:
“你不要爬過去,會摔下來!”
“你不能吃掉在地上的東西,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那親愛的家長,
有沒有人告訴過你,家長不是這樣做的。
你應該耐心地過問過孩子,為什么他要爬過去?這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你應該扶一下孩子,讓孩子看到那邊的風景;
你應該蹲下來親切地告訴孩子,掉在地上的東西為什么不能吃了;并且告訴孩子如果還想吃,可以拿一些干凈的來吃。
同樣的,你真的應該耐心地去過問一下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是真的安于現狀嗎?還是其他?
其實,很多時候,那些看起來享受安逸的年輕人,只不過是想找一個可以卸下裝備的地方來療療傷,就像沒電的電瓶車需要充電一樣,接受一些家人那無條件的愛,好繼續背著美好負重前行。
可是,在最需要家的溫暖的時候,家,卻成為了一個傷人的地方。
4、罷了,原生家庭已經這樣了,也是一種經歷。人歸根到底,還是要學會自我療傷,自我成長,跟自己相處好才最重要。
做好“死都要死在外面”的那種心理準備,去努力拼搏,給自己的內心安個家,才是正解。
當我們爬過一個又一個深坑,這份經歷沉淀在骨子里,人也就會越發光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