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與花椒》|一個英國人的中國胃

認識扶霞,確切說知道扶霞(皆因我知道她,而她不知在閱讀本書的我),是通過《至味人間》這部紀錄片,紀錄片的畫面中,一個中年略微有些發(fā)胖的歐洲女性面孔,嘴巴里吐露著花椒味十足的川普(此川普非美國那討厭人的川普,是四川普通話的簡稱),這讓我驚訝不已,雖然之前也接觸過說話一口苞米茬子味的外國人,但是能夠把四川話說的如此順暢,而且對中國菜研究如此細致的外國人,還真是少見。

是什么樣的因緣際會,讓一位大洋彼岸的英國人成為中國美食的裙下之臣,巧合的是,在喜馬拉雅APP聽書的時候,也有這本書的解讀版推送,有普通話版,有川普版,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川普版,播音員軟糯兼具火辣的味道打開了我閱讀這本書的“味蕾“。

對于我這樣的好吃之徒,豈能放過這樣的與美食相遇的機會,于是抱著滿腔的熱忱,跟著作者的筆觸,在四川成都的大街小巷穿梭,即便是去遇見一小盤正宗的麻婆豆腐,也要跟著作者走到甚至距離成都很遠的郫縣,因為任何一盤麻婆豆腐,都離不開這里的醬,沒了這豆瓣醬,一盤麻婆豆腐就丟了魂。

成都吸引我的,不僅僅是趙雷歌聲里有著些許憂郁且喜悅的《成都》,而是每個人身上所攜帶的火辣與休閑并存的獨特氣息。我雖沒有真實到過成都,僅有的一次,是在成都轉機進藏,呆了不足一個小時,甚至連機場的大門都沒有邁出去,更不用說走街串巷去找尋一盤盤美食了。雖然沒有和成都相遇,可與四川的人,與成都的人接觸的機會蠻多,從大學的同學,到后來的同事,再到后來被一次次被拉入四川館子吃美食,和館子的四川老板和老板娘打成一片帶來內心的開闊,不是其他地方能夠比擬的,尤其是小巧水靈的四川姑娘,前一秒還小鳥依人,你儂我儂,后一秒便會摻雜著辣椒和花椒的氣息撲面而來,那種說變就變的急性子,著實讓我這個典型的大塊頭北方姑娘適應了半天,但我喜歡和四川的同事們共事,他們普遍很能吃苦,而且做事細膩,即便會時不時的脾氣爆一點,但終歸目的是為了把手頭的工作任務完成好,如是想來,好似川味美食,總給你口舌火爆的接觸之后,才會有唇舌生津的回味悠長。

返回來看這本書,扶霞·鄧洛普最初于20世紀90年代來到中國的時候,是來學習中國文化的,或許是命運的巧合,本來喜好研究吃食的她,被安排到美食之鄉(xiāng)的四川大學,于是在輕松的學習之余,一頭鉆進成都大街小巷的人間煙火之中,去尋覓一道又一道令人驚異而又美味無比的食物,以至于最后尋覓美食不再滿足于最初的吃的需要,她利用課程之余的時間,鉆進一家川菜培訓學校,從切菜開始,去感知川菜制作過程中的一點一滴,從切好每一份食材到每一道菜的制作,都經過很長時間的練習,而這位中國胃十足的姑娘,愣是接受住了諸多外國人無法接受的食材食物,走到每一道菜的背后,嘗試著去認識和呈現每一道菜的故事和淵源,讓讀者感受到她的用心以及面對美食時毫無抵抗力繳械投降。

當然,如果你認為她這本書的寫作范圍僅僅是川菜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她試圖從旅途中挖掘中國的美食地圖,這里有來自甘肅的面食,有湖南菜等,還試圖將每一個地方的美食與當地的人物特征聯(lián)系起來做敘述,比如將湘菜的火辣和革命者的果敢聯(lián)系起來,但最終因為作者有限的中國地理知識,讓她在這方面的嘗試不那么成功,甚至還出現了一些知識上的硬傷,好在不影響整體的觀瞻。

行文至此,腦海中又呈現了她在《至味人間》中用一口流利的四川話飆語速的場景,嘴角一彎,不禁笑了,看來,吃貨是一個無需認證的通行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隨意揮灑,而扶霞恰恰就生了一個中國胃,用歐洲的人文基因帶著中國食譜,在英國的街頭開個小館,其中沒有面包薯條,而是熱騰騰的麻婆豆腐和魚香肉絲,想想都讓人口舌生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