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論生命延續
浙江省青田中學? 高一(1)班? ? 張赟
? ? ? ? 世界是運動的。出于熱力學解釋,一切系統,都必然由有序轉變為無序(即熵增)。
? ? ? ? 由此可見,世界上所有的物質,只要其存在就必然會發生轉變,由有序轉向無序,最終使宇宙陷入熱寂(即能量平均分布,不存在差異)。在人類身上,這種轉變的表現為衰老,人體的衰老使生理系統從有序向無序轉變,最終導致死亡。
? ? ? ? 因此,一個有生命的生物必然是運動的。如果將是否運動作為衡量生命的標準,那么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上看是近乎永恒的。
? ? ? 我們作為人類的一生只是漫長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人的死亡僅僅是生命形式的一種轉變。從這一性質上來說,任何生命都不曾消逝,我們同整個自然界是一體的,最終會迎來整體的終結。
? ? ? 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那么所有的生物的根本欲望不是“不死”而是“延續”,即保留自身當前的形態,并且將更有價值的形態延續下去。
? ? ? ? 推動原始細胞進化的根本動力是對于延續自身存在的渴望,這種渴望最終使得其進化出了高效的遺傳組織(細胞核),這就是生命的個體延續的體現。
? ? ? 作為一個生物個體,為了使自身生命得以延續,所產生的基本欲求,即滿足個人延續的食欲以及滿足群體延續的色欲。前者維持個人的生命延續,后者保證自身延續的連續性,即在自身的生命終結后,自身所實現的生命延續的優勢能夠被延續(以保證自身的生命所具有的獨特性能夠在整個人類群體中得以延續)。
? ? ? 人的延續性體現在對于集體的貢獻上,每個人生來就是平等的,因此初生的嬰兒是沒有善惡之分的,自然也沒有價值高下可言。個人的價值是后天得以實現的。如果一個人的一生默默無聞,沒有對社會、對人類集體做出貢獻(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也沒有娶妻生子,留下后代,那么他的生命就是失去延續性的,是死亡的生命。
? ? ? ? 一個人,只要其在物質上存在延續(留下后代),或者社會意義上存在延續(即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包括科研成就或是社會貢獻),那么他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他的生命是有價值且連續的。哪怕他自身的生命毀滅了,他所留存的“獨特性”卻會在人類的集體中得以延續。
? ? ? ? 由運動即是生命這一基本觀點出發,不免會得出靜止即是死亡的觀點,但這并不完全正確。因為運動總是相對的,事實上除了宇宙的熱寂以外,沒有什么事物稱得上是絕對靜止的,只能說相對靜止。而這種相對靜止才稱得上是死亡的表現。
? ? ?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從基本上看,是因為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類個體在脫離社會后無法維持自身的生命延續;從更高層面看,當人類的個體脫離群體后,他就失去了自身的延續性,他的“獨特性”無法得到延續,生命的價值無法得到實現,失去了生命延續的途徑,因此無法維持自身在物質與社會關系上的相對運動,最終只能淪落為生存而茍延殘喘的野獸。
? ? ? 我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夠從自然界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其在所有生物都有的生物性延續上建立了社會性的延續途徑。由于得到了通過社會關系維持自身延續性的途徑,人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就不止物質上的血緣關系,因而產生了更加廣泛且穩定的社會體系,使得個體能夠為了社會群體的延續而犧牲自身的物質延續。
? ? ? 基于以上的觀點,我認為,按照延續性來劃分,人的延續分為兩類:物質延續和精神延續。
? ? ? ? 物質延續有三個層次,從下到上分別是:個體延續、集體延續與種族延續。
? ? ? ? “個體延續”就是自身生命的延續,一個人,只要他是活著的,就必須滿足自身的生理需求。
? ? ? ? “集體延續”也可以稱為遺傳延續,即當自身的生命無法得到延續時,將自身所獨有的性狀通過遺傳來實現延續,這是集體意義上的延續,是個體延續的更高層面。
? ? ? “種族延續”是物質延續的最終態,也是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所獨有的層次,即在滿足自身的物質延續后能夠進一步幫助他人完成物質延續。這本質上是人類的社會性所決定的,在社會意義上完成延續,即保證周圍社會環境的穩定以確保自身的延續不會因環境因素而受到影響(因為個人的延續是由社會的穩定所保障的,而集體延續存在的前提是存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 ? ? ? 人類的物質性由人類的社會性加以保障,而人類的社會性則由物質性確保實現。因此人類所建立的社會體系為人類的延續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它保證了人類在面對巨大危險時,能夠將集體的存亡而非個人的安危作為脫離苦難的第一目標。
? ? ? ? 人類的社會性在精神延續上得到了很好地體現,它同樣分為三個層面:智慧的延續、思想的延續與精神的延續。前兩者是人所必須的,而最后者則是精神延續在社會意義上的體現。
? ? ? ? 最初級也是最基本的是智慧的延續,它要求我們在肉體成長的同時也要有智慧的成長(即智商與情商的正常發育)。對于一個人來說,個體延續與智慧的延續是最基本也是必須的。個體延續是智慧的延續的前提,而智慧的延續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個體延續。
? ? ? ? 因此,如果說個體延續決定了我們肉體的生命,那么智慧的延續則決定了我們精神的生命。只有一個同時保持著個體延續與智慧的延續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活著的人,他們在社會意義上的價值才得以完整存在,如果一個人在肉體成長的同時沒有完成智慧的同步成長,那么他就是一個精神上的死者,強壯的幼兒,無法維持自身的延續。
? ? ? 思想的延續可以很好地描述這種狀態,人的思想是由自身的認知與記憶所共同形成的,人格就是思想的外在表現,因此決定一個人是否是他自己的是記憶與知識的連續性,其中記憶又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一個人如果他失去了記憶,他便不能夠稱為是他自己了,人的記憶維持著人的社會關系,而認知則決定了其做事的基本準則。人的認知會隨著記憶的改變而改變,因而使得人的行事變成熟,得到成長。
? ? ? ? 思想的延續性決定了我們為什么會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任何人的思想都必須具有連續性,即思想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有邏輯、有條理的。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失去了連續性,那么那他就不再會是他自己,因為他的思想發生了突變。個人的人格是其作為自身身份的唯一標準,而人格的形成是認知與記憶的共同作用。因而思想的突變會摧毀其個人的認知,進而使得其人格發生了難以恢復的傷害。這種思想的突變不具有正常成長的連續性,因此不具有正常成長所存在的緩和性,因而將現在的自己同過去的自己割裂開來,造成自身精神上的對立。
? ? ? ? 最后,是個人精神的延續。由于在同等情況下人們往往會站在多數人的立場上(因為多數人的一方往往更有利于自身的安全),因而個人精神的延續正是三觀(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延續。當自身的三觀成為整個社會的普遍觀念時,就能不止作為個人而作為一種精神形象而被銘記。精神延續的終點是作為社會的精神形象而受到銘記。無論是有形的形象還是無形的精神象征,作為形象存在的自我將永遠在人類的精神集體中得到延續。
? ? ? ? 以上所論述的兩類延續,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即前兩者為人類為了維持自身所必須的,最后者為人類在社會關系上所追求的,因此也可以簡單地看作是人的個人延續與社會延續。
? ? ? ? 出于以上觀點來看,那么一些問題,如“人類的本性是善還是惡”“人的天性”等等……就可以做出簡單判斷了。
? ? ? ? 人類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惡的,“善、惡”是人類為了描述社會公共道德,以保護社會關系體制而做出的規定,其核心是以對于社會而非個人的影響為標準的。而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對于他自身而言,不存在與父母以外的一切社會關系,因此也就不存在對他人的善或是惡。對于孩子自身而言,只有出于自身本性的對于物質延續的需求所產生的欲求,而無出于社會關系延續所產生的義務。因此不能單從其行為的善惡判斷其最初的本性。
? ? ? ? 人之所以會作為社會性動物而存在,是因為其個體的弱小決定其必須群體活動以提高個體的生存能力,以群體的能力來彌補個體的不足。
? ? ? ? 作為同一物種的我們很容易對他人的不幸感到同情,正因為我們有著延續自身生命的需求,因此能夠從他人的不幸身上感到危機感(即感同身受,將自己代入到相同的情況下),進而感受到同情。而憐憫的實質應當是自愛,一切對他人的情感本質上也都是自愛的延伸。憐憫的本質是感同身受,更進一步是由于他人的不幸會引發自身在的共鳴與出于延續需求的危機感。而友情與愛情的實質都是自愛的延伸,即將他人作為自我的一部分,通過給予其滿足延續的幫助以獲取對方的幫助,以保證自身作為一個整體的延續。
? ? ? ? “延續”是我們及一切生命最根本的需要,而其他的需要在其面前都必然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