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100分的愛

還沒懷孕的時候,先生就說:想清楚啊,生個孩子責任重大,我們作好這個準備了嗎?

我一貫的觀點是:車到山前必有路。小時候爸媽都是雙職工,家庭經濟不富裕,養我也沒那么講究,不也就過來了。養個小孩哪有那么麻煩,窮有窮的養法,富有富的養法,忙人養個勤小孩,閑人愛怎么養就怎么樣。

直到生下寶寶,我才發現自己對母愛的理解太膚淺:媽媽對孩子的愛,不是患太少,而是患太多。

每一個媽媽,在第一次看到自己寶寶的那一瞬間心都會被融化,然后噴涌出最熱烈深沉的愛,伴隨孩子一生。我身邊太多的媽媽,為孩子犧牲了自我操碎了心,她們用偉大的母愛無微不至地呵護著孩子,傾盡所有無怨無悔。我是個粗神經媽媽,自認不能做到如此;我向這些媽媽們致敬,但我也有自己的疑惑:這真的就是孩子需要的嗎?

我鄰居洋洋媽,生下寶貝兒子洋洋后就辭了工作,全職照顧洋洋。洋洋很小的時候不知接觸了什么有過一次皮膚過敏,本來就很緊張洋洋健康的洋洋媽如臨大敵,為了杜絕過敏源,從此傾心竭力:衣服要用嬰兒專用洗衣液和消毒液清洗,之后還要用嬰兒衣服消毒機進行烘干消毒;所有洋洋接觸的玩具物品,都要經過事先的消毒;每晚洋洋睡著后,洋洋媽就坐在地毯上,一件一件地用嬰兒專用消毒噴霧擦他的玩具;洋洋外出,再熱的天也要全身上下用衣服覆蓋好;花花草草不能亂摸;游樂場的游樂設施要噴了消毒噴霧才能摸;玩耍結束后,還要馬上再噴一次消毒免洗液給洋洋搓手。

在我看來,用養育溫室里的花朵來形容洋洋媽對他的保護簡直太有辱洋洋媽的努力。她基本上就是在為洋洋創造一個無菌環境。可這真的是對洋洋好嗎?洋洋媽超級無敵的呵護,于自己和于孩子來說,難道不都是一種負擔嗎?

我先生的姐姐有個四歲的女兒,從出生到四歲一直就過著公主般的生活,雖然根本就不擁有國王般的家境。吃和用的都是最好的,能買到進口貨就絕對不買國產貨;相同功能的產品,有價格高一些的就不會買價格低的。女兒從2個月開始,就被報名參加各種價格不菲的Playgroup,親子活動班;大一點了,被送去參加各種興趣班:繪畫、唱歌、芭蕾舞、鋼琴。每個周末都被排得滿滿的。從1歲開始,每年至少四次帶女兒外出旅行。因為女兒喜歡日本的面包超人,去年去了兩次日本的高知縣看面包超人。對女兒的各種要求更是盡量滿足。女兒的出生給并不是特別富裕的姐姐家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但姐姐說為了孩子一切都值。我認可女兒要富養,可是遠超自己經濟實力的養育方式可能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姐姐對女兒傾盡所有的愛,很可能到頭來變成她們共同的負擔。

相對于以上兩位媽媽,我就顯得太不稱職了。

我女兒從小穿的衣服都是揀大她三歲的表姐穿過的舊衣服,環保安全,況且表姐的衣服都是好東西(哈哈);我從沒買過最貴最頂級的食材給女兒,喝的奶粉是兩百多一罐的普通奶粉,而我有朋友經常讓我幫忙從香港帶450港幣一罐的奶粉;我沒給女兒報什么動輒幾百塊一堂的Playgroup、親子班,就讓她和小區內、游樂場的小朋友互動玩耍,從中逐漸學習與人相處;別人家為了小孩飲食起居添置的各種消毒機、凈化機、研磨機、面包機、面條機等等,我一個也沒買,總覺得哪有那么多講究,沒必要非給孩子備置一套專屬的電器。

我這種大大咧咧的帶娃方式,總免不了引起身邊一些媽媽們善意的提醒和好心的建議。其實,有時我也有些擔心如此粗放是不是太不稱職了,特別是在女兒偶爾生病,鬧情緒的時候,這種自我懷疑就會被瞬間放大。

但更多的時候,我感覺這樣的帶娃方式讓女兒和我都過得更加輕松愜意,不像有的家庭,生了小孩后做什么都好像如臨大敵。關鍵是女兒在我粗放的養育方式下,也成長得挺好:

每次去醫院檢查身體發育各項指標都在中上水平;一歲開始,記憶能力和模仿能力就特別強;帶她出門,見到熟悉不熟悉的人都會主動打招呼,還向人家介紹:這是我爸爸,這是我媽媽,這是我的車車;在游樂場和認識不認識的小朋友都能玩到一塊兒,還主動將自己手上的玩具借給眼紅的小朋友玩。

當我竊喜我這個“懶”媽媽的育兒方法歪打正著時,讀到了月華老師的《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后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原來,我正無意識地踐行著60分媽媽這個全新的育兒理念

月華老師是知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師和心靈成長導師,是60分媽媽理念的提倡者。乍一看這個理念,做個及格線水平的媽媽好像挺丟人,但讀完月華老師的新作后我才深刻地認識到,原來媽媽給寶寶最好的愛不是100分的愛!

“60分媽媽”的概念源自20世紀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唐納德 . 溫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的理論,他在其著作《父母-嬰兒關系的理論》(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中提出了“足夠好的媽媽”(Good EnoughMother)這一概念。足夠好的媽媽,是指媽媽在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幾乎完全適應嬰兒的愿望和需要,處于一種“原始母性專注”的狀態,淡化自己的主體性,甚至把嬰兒的需要當作自己的需要。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媽媽對孩子的需要適應得越來越少。

60分媽媽打破了以往“媽媽的愛沒有最多,只有更多”的觀點,幫助媽媽們勇敢地認識到自己與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對孩子忘我的愛往往是媽媽無意識地把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這樣滿溢的愛隨著孩子的成長會變為孩子的束縛,也會造成媽媽的困擾。

60分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孩子滿滿的安全感,讓他們從小就建立自信、勇敢的性格;更重要的,她們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自由,允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天性和特點,而不是去迎合和滿足媽媽的期望,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是一個健全的,有主見,有責任感的人。

我們身邊太多100分媽媽,甚至是150分,200分媽媽,生怕自己給孩子的不夠多,總是在做著各種犧牲來換取她們認為的對孩子的好。并不是說這樣的媽媽不值得被歌頌,但也許經過深入的思考,100分媽媽們會找到更好的養育小孩同時也滋養自我的方式。

總結月華老師的《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后悔你現在做得太多》,結合自己這一年多的帶娃經驗,我覺得踐行60分媽媽的理念,要做好以下三點:


1、勇敢接納自我

雖然我身邊有很多100分媽媽,但如果問到她們對自己的評分,幾乎沒幾個是對自己滿意的。

這些媽媽們,有的放棄了發展得如日中天的事業,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回歸家庭做一名全職媽媽;有的奔波在工作與孩子之間,結束一整天勞累的工作后回家開始另一輪更加勞心勞力的帶娃“工作”;她們經歷了十月懷胎的辛苦與擔心,生產過程中的巨大痛苦,初為人母的種種挑戰,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愛,她們努力地學習與成長,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職業,沒有之一。

但正是這份偉大與責任,讓媽媽們深陷“完美”的泥沼,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不允許自己不完美,有時甚至不允許孩子的不完美,將其歸咎于自己的失職。在這樣的心態下,各種焦慮、抑郁、壓力相繼產生,對媽媽的身心和孩子的成長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100分媽媽們付出得越多,最后得到的挫敗感可能越強烈。

媽媽們,我們太苛責自己了。

月華老師提到網絡上流傳過的一段視頻:

讓媽媽和孩子分別給對方打分。有的媽媽給孩子打了7分,有的打8分,,還有的只給5分,沒有一個媽媽給孩子10分。但當問到孩子的時候,所有的孩子卻無一例外地給自己的媽媽打了10分。當我們在不斷內疚、自責時,在孩子的心里,媽媽早就是完美的了。

愛他人的前提是愛自己,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如果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又怎樣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100分媽媽請把40分的愛留給自己,只有自己獲得了愛的滋養,才能將更有養分的愛傳遞給孩子。


2、尊重孩子的個體發展,不著急不焦慮

媽媽們在一起最愛討論的就是孩子的成長發展情況.

你家寶寶什么時候開始走路的呀?

我們8個月就會喊爸爸媽媽了,你家寶寶呢?

我女兒剛上了兩次芭蕾舞課就被老師大贊有天賦…

這樣的談話100分媽媽們肯定不會陌生。我們總是在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對比中增加自己的焦慮,也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

每個小孩的成長與發展都有自己獨有的特點,走路早一點晚一點,說話清楚一點模糊一點,接收新事物快一點慢一點,外向一點內秀一點,都不應成為我們判斷孩子“聰明”與否的標準。即使是很多權威資料上列出的發育成長標準,也只是經過樣本采集后的一個平均參考范圍,不能作為絕對的標尺來對孩子做出評價。暫時未達標準并不等于孩子的發展有問題,更不等于媽媽做得不好。

我見到有些媽媽在將自己孩子與所謂的標準或身邊的其他孩子對比后,一方面產生深深地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帶好孩子;另一方面,加緊對孩子的訓練,每天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幫助孩子學站立,學走路,學說話。

這樣的養育方法,看似為孩子付出良多,其實可能是媽媽將過度的愛和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不尊重孩子個體的發展特點,而是希望孩子能滿足自己的期望。刻意擾亂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往往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反而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孩子,媽媽的自責和挫敗感會加深,惡性循環由此開始。

媽媽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生長發育的獨有特點,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差距”,接納孩子的“差距”,也接納自己的努力。

月華老師分析了不同階段孩子的發育特點和對應的教養原則,只要大的原則不錯,不必苛求今天孩子又學會了幾個單詞,明天又要學什么技能。我將月華老師的分析要點總結到下表中:

3、勇于放手,讓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

月華老師說:

健康的母愛就是幫助孩子健康地離開。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媽媽放手的過程。

這一點我非常贊同。但這在我們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化中卻沒得到應有的認可。很多孩子從一出生就被緊緊地與父母綁定,不僅未成年前的一切由父母包辦,就連成人后的工作選擇,家庭組建都被父母控制。

我有個朋友從小被父母幾乎令人窒息的愛包圍,作為對此強烈的抗議,大學時他毅然決然去到一個離家很遠的地方讀書,暑假寒假都打工掙學費,四年大學只回過兩次家,每次待不到兩周就逃走。畢業后考取獎學金去了美國讀書,一年回家待一個星期。他說雖然這些年離家這么遠,但仍然能感受到父母所謂的愛給他造成的沉重壓力:每次電話父母都追問他什么時候回家,抱怨他太不孝,為他的成長付出這么多,現在他卻遠走高飛置父母于不顧。已經三十多歲的人回到家父母還把他當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看待,給他講道理搬案例讓他快點收心回家。他一邊飽受對父母又恨又愧疚的煎熬,一邊還要頂住這煎熬去追求自己的生活,過得很苦。

作為媽媽,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能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媽媽的愛就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走出家庭,去追求自己的世界,那無論對孩子,還是對我們自己,都是最好的選擇。

媽媽們也應該經常自省,我們給孩子的愛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還是為滿足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把目光首先放在自己身上,關照好自己的內心,處理好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需求與愿望,給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愛。

媽媽對孩子的愛,還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逐漸做減法,月華老師說:

大自然為孩子設計的成長,就是獨立和自由,而健康、無條件的母愛就是接納自己被“拋棄”,幫助孩子健康地離開。

為了幫助孩子在適當的時候更好地離開,同時也是幫助媽媽自己面對離開,媽媽就需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逐步將愛收回來,用這些愛來滋養自己。在一個媽媽更自愛,母愛更輕松的環境中,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更多的空間,會創造出讓媽媽更加自豪的驚喜。而當孩子羽翼豐滿可以離開的那一天到來時,媽媽和孩子也都能更好地面對這一轉變。

媽媽的愛給予了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健全發展至關重要。但有悖我們通常的認識,100分全心全意的愛卻不是最好的愛。一個睿智的媽媽,應該懂得愛得有的放矢,用60分的愛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尊重孩子的發展特性,給予他更多自由成長的空間;再用40分的愛來關愛自己,只有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保持自愛,不斷成長,我們才能將更有養分更高質量的愛傳遞給孩子。



喜歡就關注點贊吧 ^_-

【為時未晚】生命不能重來,人生總可重啟,為時未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