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家鄉的習慣,我過陰歷生日,今年的生日是在今天。年齡漸長,對于禮物和祝福都不太在意,也沒期盼,只覺得和家人在一起吃飯聊天,就很幸福。除此之外,內心最希望的,是在這樣感覺屬于自己的一天里做出重要的反思與規劃,把下一年的人生帶往更好的方向。
白天看到無戒寫作營群里公告,晚上八點有尹沽城的分享。“尹沽城”這個名字我略有點印象,依稀記得是寫作營里推薦的大神,于是點了鏈接,想著有時間就聽聽。
說來自去年起,自媒體等各類寫作課就報過好幾個,聽的課感覺大同小異,都是聽老師提供套路——“故事-故事-故事-金句”,“故事-金句-故事-金句”,怎么蹭熱點、怎么炒冷飯等等,幾乎都是紅人大咖用自己的寫作經驗幫學員描繪一幅藍圖——學會這些,你也能成為自媒體大咖,也能寫出爆款文。
沒想到,這些套路在尹老師的口中有了個分類,叫“流量文學”,一聽到這個詞頓覺毛孔都暢通了。而此前在學寫作的感覺就是那幅網絡表情,“好像哪里不對誒!”
一開始聽課就被尹老師磁性又溫和的聲線給定住了,他開門見山就講道《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起筆句“鎮上有兩個啞巴,他們總是在一起”,講自己讀到這一句話產生了多少聯想,講這些天才作家的句子是如何美到令人窒息。雖然講座還沒進入正題,卻已讓我感到,原來讀書和讀書是如此地不同!如果我自己去看這句話,也就是看到這一句話而已。而以寫作者的視角去讀書,是要不斷發問,這里為何用了這種表達而沒用另外一種,這句、這個詞是否已經準確到無法代替?而我,上一次能夠這樣品讀一本書,已經不記得是何年何月了。
尹老師說到村上春樹,說到村上讀了不少于23遍的小說《漫長的告別》,然后問有幾個中文的寫作者能用這種精神去讀《紅樓夢》呢?(很慚愧地承認,《紅樓夢》我只看過開頭幾章就中斷了,感覺好打臉)
雖然打臉的感覺很不爽,但卻如同佛教禪宗里的大師棒喝,讓我這樣愚癡的腦袋醒了幾分。無論是當下的日更還是此前的21天寫作班,或是日常零零散散的文章,都受到了“閱讀量”、“點贊數”、“首頁”、“爆文”的影響;當整個人浮躁到飄起,便失去了辨別鉆石與煤炭的能力,只留給自己一路盲目追趕。
尹老師分享中的一個小標題是“就寫作而言,內功遠比外功重要”。他闡述道:
內功就是魯迅、曹雪芹、海明威、福克納、馬爾克斯,外功就是劉同、張嘉佳、咪蒙、簡書簽約作者、自媒體大咖。內功就是嚴肅文學、經典文學;外功就是流量文學、暢銷文學。
在99%的寫作者都夢想一夜成名、一文爆粉的時代里,這一番言論更顯得擲地有聲。把這些名字琢磨幾遍,你要看什么書基本也可以隨之決定。而標準不外乎:你要成為一個什么級別的作家?
他引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經典臺詞說:“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追隨你”。進而解釋道,“卓越”就是內功,“成功”就是外功。你選擇去讀什么書,學習什么人,就取決于你最終想要成功,還是想要卓越。想要成功的人盡可以去學(mo)習(fang)流量文學,而志在卓越的人就要做到:
一個月看30篇雞湯,不如用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三個月讀一本《紅樓夢》。
在寫作的效果上,尹老師說了一句我早在大學時代就聽過的“show, don’t tell”(展示,而不要告訴),指寫作者要通過文字的描寫帶給讀者畫面和沖擊,而不是告訴讀者“這個畫面很美”,“這個故事很有沖擊力”。
而恰巧我在寫作中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失敗的,就是去“告訴”。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缺少了經典文學的輸入,每天千字日更全憑瞎扯+自嗨。雖然我的寫作起步比29歲開始的村上春樹還要晚,而且不像他讀書萬卷方才提筆,我那極其有限的文學累積都已還給了老師,但我很清楚自己內心想從寫作中收獲的,是“卓越”而不只是“成功”。所以,百廢待興,至少內心有了光的引領,至少在我時不時掙扎或被掙扎怎樣快速成功的寫作路上,適時遇到了尹沽城這樣的前輩來棒喝一句:“你需要的不只是外功,更多的是內功!”對于我生日時渴望的一點領悟上的小確幸,這不就是最好的禮物么?聽一遍如夢初醒,聽十遍醍醐灌頂。
尹老師在分享結尾用了他的文學偶像之一巴別爾的話,“任何人都不要隨便亂寫,敗壞自己的事業”,聽得我好心虛好心虛……但愿借這一聲棒喝,像個寫作者一樣去閱讀,更像個寫作者一樣去寫作。
最后,用尹老師最震撼的一句話自省:
想要體面吃文字飯的人,上限只有一個,也永遠只有一個,就是創造出一部讓自己死而無憾的作品。
無戒365天寫作訓練營 日更第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