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一段路程,在漫步的時間里,有許多過客和不多的為之廝守的人,佛學常講人生苦短,何必陷于貪慎癡的掙扎。是人在掙扎,還是環境在翻起漣漪,不得而知。當生活之重傾巢而來,我們該如何面對,勇敢和意志是永遠的主題。
時間飛逝,如白駒過隙。過去的回不來,未到的盼不來,現有的應該把握。我們的雙手在和著時間的面,水多容易稀釋,面多容易散滿,水和面的交融才是生活的面團,即保有面的潔白面香,又有水在其中的滋潤。生活中的水讓人解渴,解的是精神,得到的是靈魂;生活中的面讓人吃飽,吃的是物質,飽得是生理。靈魂住著生理之中,生理架起了不能或缺的靈魂。
人生最大的困難是惰性,人生最小的困難是惰性。惰性這概念內涵獨特,是不是人性使然,還是環境造就。我們有時總拿人性說事,到底是為了自己能夠下得了馬,睡覺時告訴內心你沒問題,問題是外在的。
這一年,我在尋找另一個自我。人都是有社會性的,這個屬性決定了人之所以為人。在社會這個大圈子里,我們總在苦苦尋找定位與道路。在尋找中有的迷失了方向,有的在自我的追問中看到了將來的自己。人們常說平淡是福,然而平淡的去追尋才是福。
我們一生都在追尋,核心便是馬斯洛五層需要的其中之一的實現。需要總在不同時段顯出不同的面貌。對于每個人來說,一輩子總在找尋中體會干濕冷暖,一切都在內心的評判中予以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