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則重磅消息,來自今日頭條:
(原文請參考:《樓市王炸:農村集體土地無須經國家征地即可進入市場,房價將……》)
農村集體土地無須經國家征地即可進入市場。
國土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宣布將13個城市納入試點!
這13個城市是:北京、上海、沈陽、南京、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廣州、佛山、肇慶、成都。試點城市來了,全國推廣還會遠嗎!
(題外話:為什么名單里沒有深圳呢?因為深圳早就把地都征完了,現在除了生態保育區,其他土地都已經城市化。深圳既是第一個拍賣城市土地的,又是第一個完成征地的。)
這個政策有什么影響?我覺得它是縮小城鄉差距,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試驗。
依據傳統的審批流程,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城市建設用地歸國家所有。農村集體土地要變成城鎮建設用地,需要通過地方政府征地,轉換土地性質。直接在農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子,是小產權房,一般來說不允許上市交易,也沒有房產證。
我們國家為什么經濟高速發展的這幾十年,我們的農村還是老樣子,甚至很多地方人去樓空,越來越衰敗?
就是因為近幾十年來的土地政策,規定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其產權不能轉讓,而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能在市場中流通,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
國家通過成本價從農民手里購得糧食和土地,然后再以市場價賣出,中間有巨大的差價。這正是為什么中國的城市建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修了那么多的高鐵站,地鐵站和眾多基礎設施,并吸引了大量的開發商造出了那么多樓房的原因,而中國的鄉村卻沒有分到一點好處,導致農民處在只是在為國家“代耕”土地這種境況中。
結合我近期讀過的幾本書——《人·地·城》(徐遠)、《城市的勝利》(愛德華·格萊澤)、《偉大創意的誕生》(史蒂文·約翰遜)——想借此文章總結一下,這一政策可能會帶來什么影響:
釋放農業生產力,加快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
我們的以前的發展總是處于“城鄉二元化”的模式中。幾年前還實行著“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政策。農民的地沒法賣給城里人,農民也很難到城市里安家落戶。
目前二元化的戶口政策已經取消,而土地的再一次改革將徹底打破原有的身份與經濟的歧視。
人口的自由流動與遷徙是促進市場經濟,促進人類合作產生更多價值的基礎之一。當農民能帶著自己的財產四處流動,參與市場經濟中,那么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會更上一個臺階,大量人口會更容易地聚集到有吸引力的城市,享受城市里高效高質的公共服務與設施資源。
其實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就已經說明了,政策導致的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城里人自動享受了城市發展帶來的利益,而為城市建設付出大量勞動力的農民兄弟們卻無法站到一個起跑線上。
如果沒有財產和戶口的障礙,那么會有更多的人涌入城市,使得農村的人口減少。這將使得農民能進城接觸更先進的知識,而農村的人均資源也將增加。
城市的資金和金融工具將引入農村,提高農業單產,農業水平的提高將釋放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增加城市其他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勞動力,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農業和城市中的制造業,本都就是工業的一部分。工業現代化不僅是城市中產業現代化,也應該包括農業現代化的。當工人、農民和其他行業只是職業上的區別,而沒有身份上的區別之后,我們的農村將和發達國家的農村一樣漂亮,干凈,富有。
農業現代化有助于保護環境
環境的污染不僅僅是工業污染帶來的,還包括更加難以統計和辨別的農業污染。
目前的農業生產大面積地污染了土質和水質,為環境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土地的變質也損失了未來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而新政策如能釋放農村的產權枷鎖,使農村土地可以在市場中自由轉讓后,那么最適合進行耕種的土地的產量將以更高效且環保的方式增加。
在我國已經完成了糧食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那些不適合耕種,卻有很多其他優勢的農村土地,就能退出農業生產,被更有價值,更環保地利用,比如旅游度假,居住,科研,等等。
在市場經濟作用下,資源會集中到更有效的地方去,這樣會減少資源浪費,從而保護土地不被過度開墾,污染。
更密集的城市,更環保的生活方式
在鄉村生活是低效且非常耗能的。美國人的郊區生活方式導致他們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國人水平的好幾倍。
如果中國走美國的老路子,而不鼓勵更多的人選擇城市的生活,那么以中國的人口,將在未來對國內乃至世界的環境都產生更加巨大的負擔。
如果人類真的熱愛大自然,就不要去大自然里生活,而是聚集在密度更高的城市里,把更多的土地留給自然。
城市的生活,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但人力,物力的集中將使得人類合作更加高效,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形成復雜的網絡,產生更多的組合和創意。
如果我們能建造更多,更快捷的公共交通,減少私人交通工具在城市里的通行,那將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來城市,為城市建設增磚添瓦。
相反,如果要使人少地廣的鄉村的公共服務達到城市的水平,那付出的成本巨大且低效,而且破壞環境。
我們幾十年在土地政策下的城市發展,都是城市的面積不停往外擴張,其速度遠超城市人口的增長。因為政府通過向周邊農村征地獲取大量土地的利潤實在太高。
但是,城市是人的城市,不是建筑的城市。
而新的政策,將省去從政府從中間賺取利潤的環節,講紅利讓給社會。如果新的城市居民能夠利用自己的資本,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實現自己的價值,那么這樣一個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將是可持續且動力十足的。
小結
國家對農村的改革從來沒有停止過,都是積小步為大步。而每一次的改革,都讓中國的經濟上了一個臺階。
期待中國全面工業現代化,城市化那一天的到來,期待在新的發展環境下,城市、農村、自然和諧美麗的中國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