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問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對此我考慮了很久,最終得出結論:讀書是為了知道對于某一件事物,別人怎么看。讀史記是為了知道司馬遷對于漢以前的千把年歷史怎么看,讀老子是為了知道李耳對這個世界怎么看,讀論語是為了知道孔子和他學生對人生怎么看,什么都不讀是為了知道元芳怎么看。
很顯然,讀書是為了知道別人的看法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而且說的一點都不玄妙不模棱兩可,連押韻或者朗朗上口都做不到。但是,從這個定義出發來看讀書這件事,還是能得到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推論的。
首先,既然讀書只是為了知道別人對一件事的看法,而不同人的看法都會不同,所以他的看法不一定對,不管他多么權威,他的看法對我也只有借鑒性,沒有決定性。
叔本華說別讓你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上個世紀人人拿著本小紅書,主動或者被動地讓偉大領袖的大腦成為自己思考的工具,造成了很多很不好的后果,雖然那顆大腦確實充滿了智慧。
劉震云有本小說叫《一句頂一萬句》,里頭的人都苦逼的很,勞碌一輩子,只為了找個能說得上話的人。男一號出外做生意,中途因故回家,發現老婆跟別的男人睡在了一起。老婆被人睡了他不惱,他惱的是老婆跟那人一晚上說不完的貼心話,比和自己三年說的話都多,于是就怒火中燒了。所謂找個能說得上話的人,其實是尋找一種能與這個世界對接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宇宙,他周圍的環境是個大宇宙。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那個小宇宙和大宇宙對接的方式。姚明是通過籃球對接上了;俞伯牙是通過琴和鐘子期對上了,子期之于伯牙就是外界大宇宙的一部分;林彪是通過打仗對上了。也有沒百分之百對上的,就需要委屈下自己的小宇宙,我們大多數人都屬于這種。完全對不上的,要么自閉抑郁了,要么自殺了,比如梵高卡夫卡那種。
而通過讀書,知道別人的看法,其實是走入別人的小宇宙,在里頭找跟自己契合的地方,實現對接。所以人們有時候讀書讀到興起處,會“浮一大白”,或者拍案叫絕。其實就是作者的小宇宙,撓到了讀者的G點,然后讀者就爽翻了。
既然讀書只是為了知道別人的看法,那么別人的看法不一定對,知道了對自己也不一定就有好處。我們小學的時候老師讓寫議論文,有個老掉牙的題目叫“開卷未必有益”,就是這個意思。我初中時曾經把《金瓶梅》和《廢都》這類書當做性啟蒙書來看,現在看來當時的開卷除了讓口味變重的我對初中生物教材不屑一顧之外,毫無益處,因為很顯然,蘭陵笑笑生和賈平凹對性的看法不是很適合當代青年人。
除了這種類型開卷無益之外,也有種類型不需要看書。有些人小宇宙足夠強大,強大到不用苦苦尋覓與大宇宙的對接方式,有時候還甚至可以委屈大宇宙來和他對接,那他就不需要讀書,也不需要找個可以交流的人。“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項羽這種天生的高富帥就屬于小宇宙巨強大類型的。他們也不需要朋友,因為他們的宇宙勢能太大了,大到和黑洞一樣,沒有哪個別的宇宙可以靠近而不被吸進來的。
有些人小宇宙并不足夠強大,需要通過某種外部媒介來實現對接,但是他們不一定非要通過讀書的方式,對于那些有悟性的人,聽首歌、看部電影都可以感悟良多,而且這些方式不一定比讀書效果差。
孔子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就是說你把禮義廉恥這一套東西都做好了,有空的話再讀讀書,可見讀書這個事在圣人心中的地位并不高,是要排在很多事情后面的。古人說耕讀傳家,讀書也是排在種地后面的。所以讀書僅僅是為了知道別人的看法而已,就跟聊天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