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確目的、原則、標準
首先,需要明確企業股權投資的管理層需在開始就明確公司想要什么,決定了投資的方向和風險偏好。以國內某知名環保企業為例:
目的:(1)能與產業鏈進行協同
(2)實現增值
原則:(1)創始團隊保持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不動搖
(2)公司堅持做最大的二股東,股權比例約____%
標準:(1)有核心競爭力、排行靠前、或有潛力
(2)產業協同效應
(4)優秀團隊
(4)PE < X倍
二、投資的邏輯
投資的邏輯很多,推薦《投資中最簡單的事》邱國鷺,清華系(產業協同)、復星系(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反周期)等投資方法論。 最本質是發現“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其他N多版本的投資邏輯,實質都差不多。如展開表述,可分為七個要點。關于思考框架,參考第二章。
(一)先看是不是剛需
(二)市場容量是否足夠大,最好有百億元以上
一個企業能夠發展的好壞與否以及能夠長期持續穩定的發展,與這個企業所處的行業環境有著極大的關系。如果這個行業是個朝陽行業有著明確且美好的發展預期,那所處這個行業的企業也就有更大的可能,分享行業發展的成果。
如果這個行業已經屬于夕陽行業,盡管我們不能排除壞的行業里也會有好企業,但是普遍情況下企業的發展前景會打一個大的折扣。我們在判斷一個企業的投資價格或者是否符合上市條件的時候,更多的就是對企業所處行業的一種判斷。
(三)促進該行業發展的因素是否還存在
以環保行業為例,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型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政府環??己酥笜说纳壎际球寗右蛩?。
(四)行業是否有足夠的壁壘和門檻,不是誰想做就做
是否需要足夠高的資本、技術、品牌和業績等壁壘和門檻。
例如,滴滴的資本壁壘;百度的技術門檻、阿里的規模和體系化建設門檻。環保企業最為綜合,行業龍頭普遍同時具備資金、技術、強大股東背景、資質和業績的門檻。
(五)創始團隊
至少必須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企業家。從年齡結構看,30-48歲是創業的黃金年齡。
(六)找到企業過去成功的因素。分析在未來新技術/競爭者/消費方式出現后,能否依然保持競爭優勢,不受影響。
(七)好價格,不能太貴
要點總結:
所以,好的項目少,是合情合理的。
做盡職調查可以且必須全面細致;但項目的整體判斷,又要有首席投資官的高度,要少而精。
案例分析
雖然投資+行業研究的方法論很多,如果硬去套,很多行業是很爛的。例如,開一家證件照相館,第一感覺就很爛的行業和生意,肯定不會聯想到什么好事,而且往往和復印店混搭開。關鍵詞:20塊一張+立等立取+丑+湊活
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天真藍”,素有最美證件照相館美譽。建議大家可以去實體店看看,生意火爆,必須提前預約,而且前15天往往定滿的。
如果根據行業分析,真是差極了。市場需求很大,但極度分散,消費頻率很低,行業壁壘為零,誰都能做。但實際上,天真藍對商業模式進行了重新組合,關鍵詞:預約+標準化+客單價200-300/張+美+滿意。我作為顧客,拍了兩張將近400元,比普通證件照貴了10倍,但覺得效果很贊,這種服務很有價值。
所以,拋開高大上的投資方法論和行,關鍵還是要能把事做好,能提供價值,讓客戶覺得很贊,下次還會再來,有美譽度。(Apple - Ivan說過:“好的產品是,本來就應該是這樣”)
最后,表面看“天真藍”的生意門檻為零。實際上,把拍證件照做到高度標準化+質量保證+口碑人氣的積累+規模,本身就是一種壁壘,而且越來越高,良性循環+馬太效應。這門生意的實質,是在搶原有存量劣質證件照的市場。
推薦幾本書,都很贊
三、行業研究
好的投資,先從行業研究做起,至上而下的選擇項目。行業研究是地圖,指明了需求的來源、行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市場規模、商業模式和競爭對手等。
在不熟悉行業的情況下,對企業進行盡職調查或投資都是不可取的。由于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容易本能的去挖掘它們的優點,對判斷產生偏移。
(一)行研的唯一目的,是弄明白賺錢的邏輯
為此,要回答四個問題,一、了解行業要解決的問題或需求;二、了解行業本身所處的發展階段,來判斷介入的時機;三、分析能促進/打擊該行業的各種因素和程度,來判斷投資的價值和風險;四、根據總結的標準,找到最有價值的企業。
(二)行業研究報告的要素
(三)行研的心得
1、 行研是為了找標的,要出活,不是搞學術研究。建議用30%的精力,回答70%的問題,得出一個大方向模糊正確的結論。而不是花95%的精力,回答90%的問題。
2、至少咨詢3個業內人士(最好是標的公司的人,而不是學術派),對行業1)需求來源;2)介入時機;3)促進&打擊行業發展的因素;4)篩選企業的標準等進行判斷。然后,再根據這些標準,去篩選符合標準的企業。
3、即使清楚了篩選標的的標準,找好標的還是很難。最好在敵人內部找線人,如行業協會會長/董秘/技術/市場主管(最好是成功企業的老板),讓他介紹標的,是最有效率和準確的。
4、你要別人幫你,前提是你自己必須要有價值,值得被幫助。積累有質量的朋友圈,發表有質量+有趣的行研報告,給出明確的方向,吸引大家來推薦項目。不能簡單說“我要找一個XX項目,效果=0”,就和“我要找一個女人結婚一樣”,毫無意義。此外,很多好的項目,大多是通過朋友找到的,而不是機構。
5、數據庫推薦:WIND資訊(12萬)、清科數據(8萬)、Choice數據(9千),www.51pdf.com.cn(5百)。建議下載相關行研報告,廣泛閱讀,并摘取相應段落到行研要素中。多梳理幾遍,答案八成就出來了。
6、注意辨別信息的真實性,“真實的信息” vs“別人希望讓你認為是真實的信息”。特別是主流券商報告,報喜不報憂。
7、說到這里,行研工作應該很到位了把?錯!大的方向+篩選標準80%有可能是對的,但根據這個標準去篩選,還不一定是最賺錢+有潛力的企業,甚至有可能是紅海企業,因為大家都想這樣干。所以,直到找到最理想的標的,最終的答案才會出現。我粗淺認為,好的標的=你行研后認為的好標準+某些更好的差異化商業模式(你不知道,未知的標準)。聽著難理解?我通過下面的案例來解釋。
(四)案例分析-土壤修復行研
在分析案例前,再次提醒,行研報告應該簡單+簡短+能解決問題?;卮鹚膫€問題,1)是時候投了嗎?2)價值在哪3)風險在哪;4)好公司的標準。
以土壤修復行業的行研為例,原報告請見附件。報告編寫過程如下。
1.收集和閱讀至少20份以上券商行研,并把對應內容整理到“行研要素”中;
2.第一輪自我總結,基于券商要點,歸納核心要點;(靠譜率51%)
1.第二輪尋找行業專家/業內人事,對核心要點進行糾正;(靠譜率60%)
2.第三輪尋找標的,通過標的公司的客戶,對核心要點再次進行糾正(靠譜率80%)
3.第四輪找到接近理想的標的,通過分析業務模式,對核心要點進行最終糾正(靠譜率90%)
如下報告的內容,只走到第三輪。其實在尋找標的過程中,直到發現很好的標的,才豁然開朗。原來有更好的商業模式,而這種模式,是不可能通過調研“券商報告+專家+業內人士”而獲知的。保密,這里就不寫了。
案例分析-化妝品行業連鎖
唐三彩是一家深耕于浙江、江蘇、江西范圍內,2.5線以下城市的化妝品連鎖店。大城市人可能從來沒聽說過,但該連鎖店在勢力范圍內名氣很大,盈利能力很強。
如簡單的做化妝品連鎖行研,或對該公司進行研究。頂多得到比較膚淺的結論,比如核心競爭力包括1)標準化管理,容易復制+擴張;2)選址能力;3)賣產品+免費體驗式服務模式;4)……等等。
但實際上,公司最核心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各門店配備了“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高素質營業員團隊”。各門店,會安排5-10名營業員,營業員負責導購推銷+現場體驗式服務。營業員依次序接待顧客,確保公平的接客數量。月底,公司對營業員業績考核,優勝劣汰,保留最好的營業員團隊。而表現好的營業員,薪酬也遠高于行業水平,核心骨干現金參小股,對員工非常有吸引力。好&差營業員對公司業績的影響,說小了每天相差1千元,說多了,每年相差36萬元。這就是差距。
這種核心競爭力其實很難復制,好的營業員很稀缺。其他競爭者冒然闖入唐三彩的地盤開店,容易pk失敗。而作為投資者純粹有錢,去加盟唐三彩,在沒配備好高素質營業員的情況下,同樣大概率失敗,是賭博。
我想說的是,1)一些套路,是很難能通過行業研究去挖掘和發現的。只有找到成功的標的,深入其中,才能得到答案。2)好的套路,小企業是絕對不會公開的,更輪不到券商去做調研,還能免費下載。而成功的大企業,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已壘的很高,你知道也沒用。
要點總結:
做足功課,不能用行動上的勤快,掩蓋思考上的懶惰。
研究最重要的大問題、大方向、大概率,并在正確的路徑上持續積累。
大問題上的模糊正確,遠比小問題上的完美精確更為重要。
系統化的思維,會錯過牛逼的企業,它們的商業模式普通人無法理解。
(五)題外話
建議用投企業的方法,對自己做個分析,這很有必要。你在機構工作,本質就是自己給投進去,也是一種投資,。我認為,決定個人前途的因素包括如下:
四個基本面:國運決定趨勢+所在行業的景氣度+公司所能給你的平臺和資源+上級領導的水平決定你能否施展拳腳和上升通道
一個基礎:你的家庭,或你的父母,能否給你一個較好的教育和經濟基礎。本質是給你更高的起點、更多選擇的余地。
兩個要點:個人的努力+運氣。
最后,綜合這些因素,特別是運氣,能否和這個時代產生共振。如果這些因素或多或少不具備,你能做些什么?;蛘呔湍隳芰Ψ秶鷥扔心男┦强梢愿淖兊?。你能采取什么應對的方法,能突破重圍。
我的建議:①多思考;② 勇敢去多試(行動);③ 注意要低成本的去試。我相信一個人,一生中有三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周期間隔為12年,抓到一次便可。
四、投資能力的提升
簡單說,就是提高判斷項目是否靠譜的能力。我的體會如下,
Tips:Review這個詞,我傾向于翻譯成復盤。復盤的內容包括項目+人+市場的復盤。注意三點1)復盤的目的是回顧和找出自身的不足,從而進步。而不是證明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2)不能生搬硬套,每個項目都有自身的時代背景;3) 區分偶爾vs必然,思考產生差異的原因,到底是偶發事件還是頻發事件。
要點總結:
如上的體會,才是本文最為重要和精華之內容,也是最難堅持的。
某人說投資的前五年純粹是練級,多數項目都會打水漂。我認為方法得當,速度可以提前。
對個人成長,刻意提升能力最為重要,避免自動完成。
對投資機構,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最為重要,要淡化個人。
很多非常知名的投資人,并不是因為投過多少個項目,而是投了某一個非常成功的項目。
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什么叫真正懂?有一種懂叫別人覺得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