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德福公爵夫人常被人認為是英國傳統的下午茶的發明者,在1840年,傳統晚餐要在8:30才正式開始,午后夫人常常感到饑餓,如果是白晝很長的夏天,晚餐的時間就更晚了。午后,閨蜜時常同她走動,她便吩咐仆人準備精致的面包,松餅,并且配上上好的紅茶-----當時紅茶在英國是貴族才能享用的,并且融入了當時英國上流社會對餐飲的理解,加入了復雜的禮儀,終究演變成了英國的下午茶文化。
慢慢的,這種風化在英國逐漸風靡,上流社會的夫人們,把下午茶看成比晚餐略微隨意些的一種交際方式。在里昂,開始有了專門的下午茶館給夫人們提供方便,也雇用年輕時尚的女性當服務生來提高格調。紅茶庭院開始產生,也就是室外的茶館。四周綴有植物,流動著新鮮的空氣,可以散步和跳舞。從4月春暖花開,到10的秋葉漸黃,紅茶庭院供應著最有格調的下午茶。當然,只有上流社會被允許進入紅茶庭院。工人階級是沒有權利的。
然后,茶舞開始流行。人們喜歡在喝茶的間隙彈琴跳舞,甚至二次大戰之后,茶舞依然盛行。
茶葉是如何在英國開始流行的呢?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造成了英國文化的改變,于是,茶葉開始變得更加普及。1815年,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但是,慢慢開始城市化,人口重心的改變讓英國有了更多的中產階級。或資產階級。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對于茶葉的需求。
當下午茶,還有其的中上層社會活動,發展不明確的時候,它的禮儀也是模糊的,但是越到后來,規則越明確。
在家喝茶的是一種普遍做法。提前一個星期的決定在家舉辦下午茶會的時間,并發送通知給朋友,親戚,熟人。在這一周的某一天將留在家里處理來賓的回函,主要的禮儀方式比較靠攏法國沙龍的模式,茶,蛋糕,三明治,還有其他精巧的點心正在和主人一起等待客人的品評。如果在家里發出通知的,所有接到通知的都將出席下午茶聚會。
在那個時代,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擁有好的茶葉,也代表了主人家的品位。和中國最大的不同,在英國,主持這些場面的通常是女主人。而在中國,斟茶邀友的往往是男主人。這也造成了中西方飲茶文化的最大差異。西方下午茶之所以如此精巧細致,就是這個道理。
英國多雨,尤其綿長的秋天,冷雨隨著秋夜而落,此時,最好的溫暖就是下午茶。其實英國下午茶中所謂的茶也只是一個開始,某種程度來說,和我們的廣式下午茶很接近。茶固然要好,但是,后面的點心也非常重要。這是一種雅致的貴族的生活方式。
下午茶最早就是貴族社交圈內的風尚,一直延續到今天。從貴族到普通的民眾,每一個人都有享受下午茶的權力。這是下午茶最大的變化。貴族可以享用高貴的茶具還有精致的點心,普通群眾就是用簡單的面包加黃油。但是一樣更感受到tea break的悠閑。
上面提到了下午茶需要幽雅舒適的環境如家中的客廳或花園,還需要非常豐盛的冷熱點心(一般都是很小的分量以保證種類的繁多,和客人可以嘗試的種類數量)還有銀質或者骨瓷茶具(從中國傳入),外國人有一系列的小工具,用來體現品質-----茶壺、過濾網、茶盤、茶匙、點心架、餅干夾、水果盤,切檸檬器,多半閃著陽光般的亮度,為太陽總在背后徘徊的英國,投入了一道道亮影。愛好歐洲古典音樂的英國人,自然喜歡伴著下午茶有一首肖邦的鋼琴曲,講究穿著的英國人個個衣著得體。對于女士來說,儀態必須端莊,茶要細細溫柔地品,輕聲細語;男士的衣著和禮儀更需要特別的注意,如果大家看過《傲慢與偏見》就會了解,英國人對禮儀和教養有非常的講究。即使是斗筲民眾,下午茶時間也是他們交際或者走親訪友的好時候,家中最好的房間被設為客廳,沏一壺好茶,做好一道道精美的點心。
翻開D.H.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大家會發現即使是工人的子女約會,也要喝下午茶,即使是礦工的妻子,也會在某一個美麗的黃昏,鋪一塊漂亮精美的桌布,放上半透的藍碎花骨瓷的茶具,請來小鎮牧師共享一個曖昧的無關情欲的午后,很喜歡這樣的故事。很多人對勞倫斯這些描述有所懷疑,但是,當時的英國,是全世界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國家,如果當今的歐洲和美國,任何一個人,都會在客廳有一套精致的茶具,看到客廳里精致的茶具后,這就是普通民眾的生活。沒有任何夸大或者不實際的地方。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那位美艷卻凄涼的女人,和情人一見鐘情的茶會;凱瑟琳·曼斯費爾德的短篇小說《花園茶會》。還有《一位女士的畫像》開篇中泰晤士河畔雅致的下午茶會,那都是英國最典型的風景。
今天,這一切已經成為了英國文化的代表。
如果到了英國,讓我們也在陰霾的天空下,在陰雨霏霏的花園中,享受溫熱的,美妙的英國下午茶。但是我更希望,在中國,我們每一個家里都有一套漂亮的茶具。和家人朋友,享受一點點茶,一些點心,更多是為了情感的交融,為了家庭與家庭的和美。我覺得這意味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并非,那些虛無的物質。
生活質量的整體提高來自于生活的每一個細微處。
過年是全家團聚的日子,茶文化,是屬于家庭的,屬于每一位平凡的我們。
運營團隊:凈心茶行。公眾號:wujingxin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