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超人》近日播出,《爸爸去哪兒》的衍生節目,模式是《爸爸回來了》的節目模式。那么這兩檔爸爸帶寶貝的節目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不撕逼,嘮干貨。
播出平臺:一個是話題至上的“奸商”,一個是典型的爆發戶
湖南衛視,娛樂節目的大哥大,兩檔常規節目《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再加上了音樂類、親子類、選秀類、旅游類等種類繁多的大IP季播綜藝節目,穩定的節目播出模式是別家電視臺都沒有的。
湖南臺所有節目的尿性就是,預告永遠比正片“精彩”,《花兒與少年》系列的撕逼,《爸爸去哪兒》系列的CP,《一年級》的撕逼和CP等等,永遠把最能引起爭議的片段做成節目的,更有甚者,是把根本不相干的片段剪輯在一起編出一個有爭議的故事,做為預告片播出。所以,只要節目一播出,必上熱搜。
湖南衛視為《爸爸去哪兒》提供較大的播出平臺,從而使得它成為最成功也最有影響力的節目。并且促成了之后一系列的親子節目。雖然最新一季變成了網綜,但通過前幾季積累下來的人氣,并沒有元氣大傷,還是個大熱IP。
浙江衛視,雖然來歷遠不及湖南衛視,但冒頭比我們想得要早些。《我愛記歌詞》暴露年齡的節目,熱度并不遜于《中國好聲音》,但限于當時的傳播環境,并未有后者的影響力。聽我老師講,浙江衛視當時的立臺之本是人文性的紀錄片。這好像跟現在不太一樣了。現在的浙江衛視可是個能把綜藝節目當成電視劇一樣播出的神奇平臺。
現在一提浙江衛視,就是《中國好聲音》和《奔跑吧,兄弟》。一個在《中國夢想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凸顯了浙江衛視的“中國夢”的立臺之本,一個是大獲成功之后,全面限制住了戶外節目的制作思路。《奔跑吧,兄弟》成功之后,浙江衛視順勢只做了《二十四小時》、《西游奇遇記》等戶外綜藝,但其節目的核心要素都沒有離開跑男,內容空洞,拿游戲來湊。好聲音和奔跑吧兄弟做到現在,已經出現口碑下降的局面,但是“爆發戶”目前看來沒有反思的意思。
《爸爸回來了》雖然不是浙江的頭牌,但絕對算是心頭愛。在《爸爸去哪兒》第一集播出大爆之后,浙江衛視還未等到其播出,就匆匆忙忙地推出了《人生第一次》,結果并未因為親子熱而大獲成功,反而話題度和口碑雙跌。經過充分的準備和團隊的磨合之后,《爸爸回來了》也因為萌寶而占據了市場的份額,也是熱度綜藝。
制作團隊:是姜還是老的辣
“去哪兒”火了一位導演謝滌葵,謝滌葵之前是做《變形計》這樣有強烈主人公特色的戶外節目,所以謝滌葵的團隊在發掘人物特色,呈現并放大方面是很擅長的。抓住了“森碟”這種趣味性的特點,放大觀眾興奮點,盡可能地滿足著觀眾需要放松、疲于思考、找尋快樂、圍觀明星等眾多需求。
除此之外,《花兒與少年2》最亮眼的地方就在于,在曲終人散之時,井柏然的字配上簡潔利落、收放自如的文案,一下子就把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引發情緒的共鳴。《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也是出自這位芒果文案大神吳夢知之手。
不得不說,謝滌葵團隊,或者說整個湖南衛視節目的團隊,對于把握觀眾心理,引起話題方面,是值得所有節目團隊學習的。成熟的戶外節目制作經歷,善于挖掘人物特色的導演組,把握精準的字幕組,再加上業界一流的文案,《爸爸去哪兒》大火不是沒有道理的。
“回來了”是由80后海歸團隊傾力制作,現在能夠百度到的制片人是叫岑俊義,制作過兩檔浙江當家綜藝,之后自立門戶,制作了網綜《單身戰爭》,但話題度遠不及前兩部綜藝。說回節目本身,幾個家庭單線故事,雖然存在素材不足,缺少亮點之外,故事講述地還算是完整,但一到家庭聚會的結局部分,全線崩盤。只是拍照、吃飯,沒有家庭之間的交流,觀眾沒有代入感。
節目模式:才是節目最大的不同
其實討論了怎么多,兩個節目最大的不同就是節目模式,一個戶外,一個室內。一個相對開放,一個相對封閉。
簡而言之,《爸爸去哪兒》是節目組組織了一次戶外旅游,且只邀請了爸爸和孩子,這期間不光能看到在特定環境下爸爸與孩子的互動,還能看到孩子們之間的互動。而《爸爸回來了》是節目組請媽媽去“旅行”,之后直接殺進家中,記錄的生活中爸爸和孩子的互動片段。
一、環境不同
“回來了”的環境簡單到,節目中的空鏡只能拍拍家具和花。反正“去哪兒”的環境則豐富很多,各地的人文和地理風貌都是我們在看節目之外的意外收獲。熟悉的環境,會很大程度上弱化嘉賓錄節目的儀式感和游戲感,會很真實的展示自己,這才是“真人秀”所要追求的“真”。
二、互動強弱
節目自身特點不同,“去哪兒”就是大家一起帶著孩子出來玩兒,所以每個人都存在著互動,而且每一集都像向觀眾展示這種互動。“互動”在真人秀里是尤其重要的元素,這也是所謂的一個“看點”。可以產生槽點,也可以產生熱點。而“回來了”則不同,每一個家庭各自成為一條故事線,互不干擾。只有最后一集的聚會上,才能看到各組家庭的互動交流。
拍攝環境不同所導致的觀眾觀看心理的不同和弱互動產生的各組嘉賓“獨立性”強所導致的就是嘉賓可以“再利用”(不好意思,我實在想不到另外一個更貼切的詞了)。因為這種放松感和弱聯系,所以“回來了”可以把請過的明星再請一次,畢竟是單獨故事,所以沒有什么影響。反而可以拉長時間戰線,記錄下萌寶們的成長,這也是節目可能帶給觀眾的感動。而“去哪兒”不同,比如“佳偶天橙”,如果天天再參加一季,又和一個小女孩兒感情比較好。因為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到時候又是一場“皇上不急太監急”的粉絲撕逼。
這一點在當下很重要,有寶寶的明星本來就沒幾個,愿意帶自家寶貝上節目的更是少之又少,還架不住同時幾檔親子類節目同時邀請,這就會陷入請不來嘉賓的困境。“去哪兒”倒是想到了好點子,“明星爸爸+素人寶貝”的模式,就試水情況來看,喜憂參半,完全看嘉賓自身表現,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但“回來了”就完全不用這樣的擔心,嘉賓可以“再利用”(再次對不起,我真的想不到別的詞了。)
三、嘉賓選擇
單以兩個節目第一季的萌寶為例,
《爸爸回來了》組:奧莉,兩歲零三個月;neinei,三歲半;小甜馨,一歲半;弟弟,八歲。
《爸爸去哪兒》組:石頭,六歲;森碟,五歲;Kim,四歲;王詩玲:四歲;天天:五歲。
很顯然,“去哪兒”嘉賓的年齡更集中,因為比“回來了”萌寶之間的交流會更多。所以使用同一種“語言”會更好些。“回來了”會有一兩期舉辦個家庭聚會,這時,年紀稍大一些的萌寶會自動擔負起哥哥姐姐的職責,這也是吸粉的點。
這沒有優劣的比較,都是立意于節目的嘉賓選擇方式。
我是百毛巾,今天的最后一句送上活動鏈接~我們不撕逼,只嘮干貨!
娛樂八卦&綜藝咖 打造四海八荒最任性征文!:http://www.lxweimin.com/p/d588f80737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