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基礎品鑒——讀《如何閱讀一本小說》

不得不承認,現(xiàn)今的書圈里,有好多優(yōu)秀作品都因其樸實無華的名字而遭人忽視。反倒是一些淺薄之物卻靠著艷冶的名稱嘩眾取寵。這本《如何閱讀一本小說》便是吃了書名的虧,若不是近來讀書之風盛行,恐怕就更難為世人所知了。畢竟很少有人愿意承認自己需要一本書來專門教自己閱讀小說這種最平民的文學形式。而其英文原名 How to read novels like a professor 則有又顯得格調太高,受眾太少。看來圖書編輯真不是個好干的工作。

作者托馬斯·福斯特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教授,專長20世紀英國、愛爾蘭及美國文學,教授經(jīng)典文學和當代文學課程,同時還有創(chuàng)意寫作。這么一位大教授會講述什么給我們能聽呢?肯定不單單只是如何閱讀小說的問題。真正純粹關乎如何閱讀的方法,作者用了兩章就闡釋明了了,即,沉浸到小說中去,連同作者一起去參與構建這個世界。這其中的道理就如作者文中說的“小說的意義是兩種個思想,兩種想象共謀的結果”。

這本書更多地的是在教我們?nèi)テ疯b一本小說。這就關乎到小說中的種種細節(jié)了,這些細節(jié)在平常的閱讀中貌似不影響我們對故事內(nèi)容以及情節(jié)發(fā)展的把握,但這些細節(jié)往往隱含著極大的信息量,足以展示以為作家的功底與能耐。無論是視角的選擇,章節(jié)的劃分,還是節(jié)奏的把控,詞句的深意等等,托馬斯教授都在這本書中事無巨細地展示了出來,深度剖析了諸多經(jīng)典作品中作家們巧施的意味深長的手法。

在這其中我比較在意的是語言風格和特殊意向這兩點。我認為這是兩個直接影響讀者閱讀深度的關鍵。

在任何一部小說中,文字始終都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首要溝通渠道。相較于漫畫、影視等傳媒形式,文字所隱含的深層含義往往是難以發(fā)掘的。尤其對于外語作品更是如此,閱讀譯文會使我們錯過很多作者在遣詞造句中留給我們的小驚喜。若有能力閱讀原著,感受與作者最直接的精神交流,自然是極好的。但是這還不夠,除過語言,時間又是一道我們很難跨越的壁壘。舊時代的一些句法與表述往往會誤導我們的理解。因此,要想透徹的把握作者的意圖,必須充分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要了解小說內(nèi)外的語境,這樣才能體察到人物最真實的感情。這似乎聽起來很拗口,但其實用當下流行的話語來說就是“玩梗”,只有明白了這些“梗”是什么,才能跟得上大家的笑點。小說中的“梗”則是特殊語言環(huán)境下的言外之意。

與之類似的,意象也是一種有著深刻內(nèi)涵的特殊標記。如同《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的綠燈,《麥田里的守望者》里的紅色貝雷帽等等,這些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一方面標識著人物的特征,一方面又印證著他們的感情和態(tài)度。意象的深層含義往往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時代背景,二是文學背景。時代賦予了意象與眾不同的時間標簽。想要把握時代背景,就需要在沉浸于小說之余廣泛的涉獵歷史人文知識。至于文學背景,通俗了說就是對前人的經(jīng)典作品的一種致敬。所以我們讀小說其實不僅僅是在讀眼前這一本而已,對小說的理解程度與我們自身掌握的信息量正相關,只有通過量的積累才能真正做到“意會”這一點。

都說小說是最接近大眾的哲學形式,決定小說是否優(yōu)秀的不單單是情節(jié)的引人入勝,還應考慮其思想性。通過把握細節(jié),我們便更易體察到作者的思想,也就更能對作品做出更加客觀嚴謹?shù)脑u價。要知道,對于一部小說的品鑒所體現(xiàn)的是我們自己的偏好與偏見,亦即我們對小說的品味。所以在認真閱讀及思考之前,還是不要對一部作品妄下結論為好。若是想要提升自己的品味,想來除了大量閱讀和思考外,也沒有什么捷徑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