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的女兒NiNi最近迷上了做實驗。
比如制作起泡膠。
NiNi會自己上網搜索起泡膠制作的各種視頻,然后找來液體膠、沐浴露、洗手液、洗衣粉、洗潔精、瓶瓶罐罐……不斷嘗試不同方法,自己做試驗玩個大半天。
哦,洗潔精加多了,下次少放點;
哦,靜置時間短了,再試試放久一點;
哦,小勺子不好攪拌,去買根冰棍,用冰棍棒試試;
哦,為什么老是不成形,看看視頻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再試試。
家里常常像個實驗室。小小的身影,一會兒研究視頻,一會兒搜羅材料,一會兒加料攪拌。
比如創作照片視頻集錦。
NiNi會為某個家庭成員制作專題視頻,自己錄視頻、拍照片、配文字音樂;還會把照片視頻按照旅行、美食、運動等等主題來分類制作。
看了NiNi制作分享的視頻,我們常常和孩子一起捧腹大笑,也心生感動。
透過這些視頻,我們能夠有機會跟隨著孩子的視角去看見獨特的美在當下流動。
比如錄制主播視頻。
NiNi會把自己的玩具分類,學著玩具主播的樣子,介紹、演示自己的玩具,錄制成視頻。
NiNi分享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和老公開玩笑說,如果有購買鏈接的話,我現在都想下單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做的是不斷向內覺察自己,不斷練習嚴守邊界。
比如覺察焦慮——別人的孩子都去上興趣班了,我的孩子天天除了玩還是玩,這些劇情升起時,呼吸,把意識拉回身體,然后,我去創造我的熱愛,舒舒服服地和自己在一起,愉悅我自己;
比如NiNi需要成型水、色素等材料,我下單付款;
比如NiNi向我請教照片視頻剪接,如果我會并且我愿意,那我就操作給NiNi看,如果我能量低想自己待著或者我不會,那我就誠實告訴孩子;
比如NiNi需要平板,我愿意,那我就給孩子提供一個。
比如NiNi做實驗膩了,約我出去玩,我愿意并且自己能量也足的情況下,帶孩子去和大自然在一起,去旅行,一起瘋一起鬧。
孩子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我不知道。
也許這段時間喜歡這些,過段時間就變了,換成喜歡什么,我也不知道。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飽滿的種子,充滿著無限可能。
她自然會跟隨著她的心,獨立思考,去探索、去創造,去成為她自己,只要父母嚴守邊界。
從小到大,我一直活在外在的考核評判里,要聽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外在的考核評判機制逐漸內化。
當這樣被規訓了幾十年,長大了,在沒有外界規訓的情況下,我要么嚴苛地要求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要么迷茫在那里。
我是誰呢?我想要創造什么樣的人生體驗呢?我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呢?
書籍就像一道光,領著我遇見李雪、尹建莉。
經由她們的分享,我的世界彷佛打開了一扇窗。
我看見:哦,原來人可以這樣活,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么多正在成為自己的人,原來不是必須要符合外在的考核評判才能夠活下來。
當下,就可以活。
當下,我就是活著的。
當下,我是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活法做選擇的。
當下,我是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覺察,走出劇情,找見自己的。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有機會從小獨立地思考,自主地根據事物的本質邏輯去體驗、去創造,去成為她自己。
我是誰?這個答案在每個人自己的心里,只有自己才知道答案。
大自然里,有各式各樣的物種,包羅萬象。
每個物種都穩穩地在它們自己的當下,怡然自得地做它們自己,生生不息。
如果把人類比作自然界,那么,有的人勇猛如老虎獅子,有的人溫和如麋鹿山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狀態。
我現在的狀態就是野豬。我就想曬曬太陽、覓覓食、陪陪小野豬。
可外界的、乃至于內化的評判一直在說:“你要做一只展翅高飛的雄鷹,快快飛吧!”
那么,野豬是很痛苦的。
野豬飛不起來,怎么努力也飛不起來,也不想飛起來,練飛半天甚至把自己是誰也搞丟了。
如果說這個世界存在法則的話,那么,無常必定是法則之一。
每件事都是因緣和合的交匯。
每個人都擁有無限可能。
當下我的狀態是野豬,那么我就專注、安心地做野豬。
未來我是什么狀態,我想要去創造什么新的體驗?
我不知道,到時候再說。
我知道什么呢?
我知道,怎樣都可以。
現在什么也不喜歡,可以。
現在喜歡這個方面,過段時間喜歡那個領域,也可以。
我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嚴守邊界,活好我自己,創造我想要的生命體驗,為我的人生幸福負全責。
這也是我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創造我的熱愛。
所謂的教育,歸根結底是,父母經由孩子的到來,照見自己,分清自己和孩子是獨立的兩個人。父母去成為父母自己,孩子自然能夠看見身邊飽滿豐盛的榜樣,孩子自然會獨立地去探索未知的自己,創造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