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紋理特征的提取
如何提取圖像的紋理特征 ?
現有的紋理特征方法包括:
統計型紋理特征:基于像元及其鄰域內的灰度屬性,研究紋理區域中的統計特征,或者像元及其鄰域內灰度的一階、二階或者高階統計特征。
模型型紋理特征:假設紋理是以某種參數控制的分布模型方式形成的,從紋理圖像的實現來估計計算模型參數,以參數為特征或采用某種策略進行圖像分割,因此,模型參數的估計是這種方法的核心問題。事實上,基于深度學習的模型也是這一分類特征,如果我們可以訓練完成一個深度網絡能夠有效的識別紋理特征,那么網絡參數就是對紋理分布的預估計。
信號處理型紋理特征:建立在時域、頻域分析與多尺度分析基礎之上,對紋理圖像中某個區域內實行某種變換之后,再提取保持相對平穩的特征值,以此特征值作為特征表示區域內的一致性以及區域間的相異性。
結構型紋理特征:基于“紋理基元”分析紋理特征,著力找到紋理基元,認為紋理由許多紋理基元構成,不同類型的紋理基元、不同的方向及數目,決定了紋理的表現形式。
紋理特征的選擇具有多樣性,比如敏感vs不敏感,對特定區域敏感,對特定梯度敏感等等,針對不同的任務,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紋理特征可以使用。由此我們需要明確我們提取紋理特征的任務是什么。
我們的任務是陰影識別,同時也可以是平面識別。因為平面識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輔助陰影識別。兩個任務的區別在于,陰影識別任務中紋理的特定具有不可描述性,陰影內部的紋理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其完全取決于陰影區域的紋理。而平面識別任務的紋理則有著經驗可知的描述性,我們有理由去定義一個單一平面具有一致的紋理描述。綜上,有理由相信紋理特征對于平面識別任務有著更好的識別性能。
但是以上推論需要實驗的支撐,現有的模型大都沒有平面識別的數據集,如何針對平面識別訓練相應的模型?我認為可以嘗試將平面與現在有的深度模型進行類比,即對RGBD模型進行預處理,得到可能的平面部分,從而對其中的大平面進行檢測與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