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為什么報了很多寫作課,結果寫作能力至今還原地踏步。
你為什么報了很多閱讀課,你的閱讀能力與思考能力還是在低水平的重復。
你為什么報了很多演講課,反而你的演講能力,不僅沒提高,反而還降呢?
為什么會出現如上現象呢?
因為大多數人在努力提高一項能力本身,所以一直在低水平的重復,而頂級優秀的人是努力提高“能力背后的能力”,也就是一項能力背后的“元能力”。
任何一項能力背后都有它的元能力,當然啦,思維邏輯能力也一樣呢。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一個人到底是如何提高或者快速掌握一項能力的?
結果,我發現了,那些頂級優秀的人,他們要提高一項能力,不是直接去學習或者提高此項能力本身,而是先去研究組成這項能力的“元能力”有哪些?
然后找到這些“元能力”后,在這些元能力基礎上,再針對性的刻意練習,直到掌握為止。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杠桿,我能翹起整個地球。
可我不想翹起地球,我想翹起人的大腦思考原理是如何運作的?以及人如何提升邏輯思考的“元能力”?
如果你能洞察到別人說的每一句話背后是否來自事實、有那些依據?是否是真相?是感性?還是理性?
有沒有價值?是否有邏輯?等等。
可以幫助你,更加清晰理性地看待這個復雜的世界,復雜的人性,復雜的事物。
這種能力,你想不想提高與學習呢?
別急,在《有毒的邏輯:為何有說服力的話反而不可信》書中給你答案,作者是美國的羅伯特·古拉,他是一位著名的面向實踐的非形式邏輯學家。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很燒腦,但是你看完,一定會有收獲的,你可能會驚異到,呀,我以前說話,這么沒有邏輯的嘛。
1
日常用語的騙局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
也就是說很多人很害怕邏輯。比如說話,他講的言之有理,但是她卻講不出所以然來。
再比如寫作看起來寫了一篇文章,其實讓人看起來是沒有邏輯的。你說你看了整篇文章后,你不知道他說了什么。
因此有邏輯的說話,與有邏輯的寫作,對我們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我們說話就是會存在一些邏輯上的謬誤。這難道是人類天生就是無藥可救嗎?
的確如此,但是不能說是無藥可救。
因為人類是理性的動物權,未必是天生具有推理能力的動物,謹慎而清晰的思考需要特定的嚴密邏輯。
它是一項技能,就像所有技能一樣,需要修煉實踐以及持續專注,比如說寫作。不是說你掌握寫作技巧與方法,就能寫好,而是只有你掌握組成寫作的“元能力”,你才能提高寫作能力。
比如寫作需要具備的“元能力”有洞察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用詞拿捏能力,分析能力,布局與框架思維能力等等。
這跟說話都是一個道理,只有多進行思維邏輯上的訓練。你說話的邏輯才能進一步提高。
首先在我們日常用語中就會出現一些騙局,比如說一些基本原則,我們稱之為規律。而這些規律它只不過是一些行為模式的描述,就大概括了人類反應和思考的傾向方式。
比如:
1:人們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
2:傾向于將自身的偏愛和經驗投射于現實生活中。
3:傾向于對特殊事件進行普遍話概括。
4.傾向于身臨其境的分析世界,并且讓自身情感超越客觀理性。
5.不能作為很好的聆聽者,人們會有選擇的,親并經常只聽自己想聽的內容。
6.很容易從正在處理的特定事情上轉移注意力。
7.通常不愿意徹底的探索主題的盤根錯節,傾向于過度簡單化。
8.一般都以貌取人,人們觀察事物時去接自己的觀察,然后做出可怕的誤判。
9.總是不知所謂意外泛泛而談,說話之前很少謹慎思考,卻讓情感邊界成績好物,希望和挫折大氣謹慎思考。
10.很少堅持一貫的行為中的人們,很少仔細檢查證據,然后得出結論,相反人們更傾向于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相信什么就相信什么,然后找出能夠支持自己行動或信念的證據,人們的思考具有選擇性,在評估現實情況時,熱衷于尋找支持自己所支持事務的理由,同樣熱衷于忽視,不支持他們所支持我的理由。
11.人們往往不會將內心本意說出口,而說出的話,通常別有生意。
因此。有以上現象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結論:
第一:大多數人寧愿覺得事情簡單而不復雜。第二,希望自己的偏見得到證實。
第三。想要體驗,其他人無法企及的歸屬感。。
第四。想要為自己的挫敗精神,指定背黑鍋的假想敵。
由此可以看出以上帶有偏見性的語言,然而他們的本意卻并非如此,他們甚至不是批判性的,或者帶道德審判意味的,這些基本表明人類的天性傾向于主觀而非客觀。
然而未經訓練的大腦更容易選擇阻力最小的道路,阻力最小的道路就是幾乎從不用理性思考。
2
感性的語言
不得不說。人是一個感性的動物,而且是很多時候。感性大于理性。不管男人女人。
那既然人是一個感性的動物,那人肯定都有感情的需要。
比如愛的需要,被愛的需要,被接受的需要,體驗成就感的需要,體驗自我價值的需要,體會自身重要性的需要,感到被人需要的需要,能夠保護自己的需要,獲得自己眼中相應的地位。以及其他人眼中相應的地位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
因此只要有人懂得如何訴求我們的情感。就能欺騙我們,操縱我們,并且讓我們把謬誤當作真理來接受。
比如:
傾訴憐憫。有人利用我們的同情心,慈悲和友愛的情感訴求,而不是拿出確鑿的嚴密推理。證據或事實。而這些情感訴求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錯誤,但是我們不應該太天真。
傾訴罪惡感。有人會給我們展示一張饑餓兒童的圖片,然后又給我們展示另一張溫馨的家庭聚餐圖片,一邊衣食無憂,一邊兒是挨餓人群,你們心安理得嗎?
因此生活舒適的人會因此產生罪惡感。
傾訴恐懼。也就是說傾訴,你的弱點或者痛點。
如今我們踏入了知識付費的浪潮。你為什么會為一門課買單。很大原因都是這門課戳痛了你的一個恐懼或者弱點,痛點。
比如你不學這門課,會給你帶來什么后果,會給你造成什么樣的結果?職場發展課,如果你不學,就會在職場工作中遇到什么樣瓶頸,辭退,撤職等。
再給你舉個生活中非常形象的例子,司機的車壞了,需要修理與保養,然后修車工告訴你傳動裝置快要松了,然后又進一步描述傳動裝置,真的松了會有什么后果。
傾訴忠誠。這個也包含下傾訴友情里,說的是表面上,說的都是為你好,其實背后都是存在利益關系。職場上很多關系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傾訴希望。比如你希望做哪些事,那這件事就有可能發生,如果你想要這件事發生,就要去做這件事。
傾訴恭維。如果有人恭維我們,我們就會容易互相對于恭維者的好感和恭維者真正表達的意思。
比如您恭維我。我享受你的恭維。因此我對你。的一切都有正面的傾向。我也更容易順從你的立場。
傾訴地位。一個人獨特的地位取得是靠他的行為,而不是靠它使用的產品。有些人非常在意社會的名與利,以及地位。比如需要他們背的什么包,住的是什么別墅?開的是什么豪車?
而這些會讓他們覺得財富外露,會讓她們顯得更加重要,更加與眾不同,更加優雅,或更加精明老練。
傾訴潮流。比如現在流行穿什么,我就要穿什么,流行吃什么我就要常吃什么。不然這會讓他們覺得,你跟不上時代,out了。
傾訴關愛和傾訴信任。比如你說了一個你的觀點或者想法,你不贊同它,就意味著你不信任他。
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如果你有一丟丟不關愛對方,那對方可能會覺得你不愛ta。
宣傳鼓動。
馬克吐溫曾在《神秘的陌生人》中說:
我了解你們人類。你們都是乖乖聽話的羔羊。總是由少數人統治極少或從未讓大多數人說了算。
你們壓抑自身的情感和信仰,請從一小撮就能叫囂的聲音。
有時候這喧囂的一小撮是對的。有時候是錯的。
但無論對錯。大眾都始終跟隨。
人類中的絕大多數,無論是野蠻還是文明,都不可思議的心地仁慈,避免給他人帶來傷害。
但野心勃勃的,冷酷無情的少數人面前,他們卻不敢維護自身的權利。
從馬克吐溫的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里的喧囂則反映生活中就是一種宣傳鼓動的方式,而從某種意義上這種方式只不過是一種說服手段,一種利用傾訴感情的形式。
它依賴于對人們的暗示感受,誘使你以特定的方式來行動和思考。進而,影響你的信念,并最終影響你的態度。
那這種宣傳鼓動的說服手段來自于哪些方式呢?
01:隨波逐流。比如。大家都這樣做,所以你也應該這樣做吧。而這種方式有兩個作用。一是造成一種深刻印象。既然有許多人都在做某件事情或支持某個觀點與立場,來暗示其他人這判斷是合理的,此時,你可能會這樣想,這么多人都在做,那它一定是對的。
二是滿足你的內心歸屬感,你不想被別人拋棄,因此,你也要趕緊上船。
02:不斷重復。鼓吹者不斷重復的說某件事,而且會用不同的話術,但不偏離主題,只要重復的次數多,人們就會相信。
03:自信。一般情況下,鼓吹者都是非常自信的,如果有人對自己的立場非常自信,那他肯定是對的,因為人們往往喜歡支持勝利者,而自信的人本來看上去就像一個勝利者。
04:認真與真誠。一個表現認真與真誠的人,更容易獲得信任。
05:問題過于簡單化。有時候我們提倡化繁從簡,但是正因為這樣,往往會導致我們出現疏忽,忽視事物不容易看不到的層面,重視了別人的缺點但卻忽視了對手的優勢等等。
問題要簡單化,但是要根據問題本身與實際情況做決策呢。要不要簡單化,還是必須得復雜化處理,都需要我們自己做判斷拿主意。
06:刻板印象心理定式。指的是人們對某個事物形成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事物或整體都有該特征,反而忽略個體差異。比如很多人都看好刻意練習這種,也就是一萬小時定律,覺得普通人想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就要在這個領域通過一萬小時定律來刻意練習才行。這沒有錯,但是讓人往往會忽略如何刻意練習?什么樣的刻意練習是有效的?
如果沒有在正確的方法和核心算法上進行刻意練習,不說一萬小時,即使你練十萬小時也不可能達到專家的水準。
07:說話泛泛而談。直白點就是說話一套一套的,但實際說的都是一些表面的,簡單的話,卻故意來掩蓋其復雜性。
08:標語與口號。制定一個可以被很多人快速記住的口號或標語,時間一長,人們就不會去思考或質疑口號的意義了。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等等。
09:傳遞。傳遞的技巧在于你要了解你對自己做的事的自豪感,以及深深的向往。比如明星代言就是一種傳遞策略。
在比如平民百姓策略,說的是,如果我們認同某人,我們就會支持他的說法。
10:缺少背景知識的統計數據。鼓吹這可能給你提供大量的統計數據,他很少會告訴你這些數據的背景知識,他幾乎不會告訴你,他是如何收集這些數據的數據來自哪里,或者有多少人參與了投票。
11:扭曲事實。有時候人篩選信息已呈現片面的觀點,有時候他甚至編造數據以達到個人目的,有時候他就直接撒謊,由于我們不知道事情的事實,我們就無法質疑他,由于我們無能為力,就像他背對著我們洗牌,而他卻能看到底牌。
12:指揮命令。有些人喜歡按照指令做事,如果沒有指令,整個人就會陷入混亂狀態,不知道干嘛。
語言的自我暗示。
不得不說,現在的你是你過去自我暗示的結果,未來的你是現在你自我暗示的結果。
也就是自我暗示決定了你有多大成就。當然自我暗示,不僅僅指你自身的暗示,還有外界,你的身邊人,人物故事,生活與工作,書籍等等,都會給你暗示。
通過這些暗示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人生經驗等等,讓我們更好的去應對人生的不確定。
而暗示具體說的是,具體有兩個層面:
第一,當你作出暗示的時候。你所說的事情至少會在兩個不同層面上發揮作用,你的言語形成一種特定的說法,但此說法背后還有一個更加含蓄的說法。而你含蓄說法的背后,還隱藏著言外之意。
第二,它反映了沒明確表達的信念或態度。但是可以將觀念或者意識裝進別人的大腦里,它引導別人自行推理,它無需言語,想要便能引導別人接受一種信念或者態度。
用詞方面的暗示。
比如我遲到了和我還未到達,暗示的是兩種不同的說法,意義也不一樣。
因此,寫作表達邏輯時,多用動詞,名詞,少用意象詞,感官詞,比如,我覺得。該肯定時肯定,該保留時保留。
3
邏輯謬誤
那什么是謬誤呢?
謬誤是指思維或推理的錯誤。他不是單純指,非事實的錯誤或者信念錯誤。而它與思考的過程有關。
謬誤一般用于表示看似正確,通常很有說服力,而實際上卻是錯誤的結論。
有一種思維過程稱為論證,論證是一系列的命題。其中某些命題就是前提。
而其中的斷言,理由,主張,結論都是源于前提。
那如何判斷論證是正確的或者是有效的呢?
首先,論證主張:因為前期是正確的,所以結論是正確的。
如果結論確實是合乎邏輯地從前提中推斷而來,那論證就是有效的。
反之,則是無效的。
如果我們要模擬一場論證過程,我們都應該同時檢查前提和結論,前提也就是論據必須全面周密而且準確無誤,結論必須毫無疑問無可辯駁地來自那些論據。
那如果是論證不成功呢?可能會出現那些問題:
第一,證據尚未全面周密,忽略,或者忽視了自相矛盾的論據。
第二,論據不夠準確。是把錯誤的,未經證實的或誤導性的命題當作事實來主張。
第三,結論未能做到,毫無疑問,無可辯駁地來自論據,弄句和結論之間的關系并不固定。
還有一種描述論證的方式,即確定它是健全還是不健全。
那如何做到健全呢?
首先,前提必須真實可靠,其次,必須合乎邏輯地從前提條件推導結論。
注意一下,兩者缺一不可。
下面分享5種論證方式,每一種都由兩個主張并加一個結論而組成,我們稱為“三段論”。
第一,前提條件正確,并且結論合乎邏輯的來自前提條件的推導。
比如,所有馬都是哺乳動物,樂樂是頭馬,所以樂樂是哺乳動物。
第二,至少有一個前提條件是錯誤的,但結論是合乎邏輯的,來自前期條件的推導。
比如,所有貓都吃魚,樂樂是只貓,所以樂樂也吃魚。
第三,前提條件正確,但結論不是合乎邏輯地從前提條件的推導。
比如,所有馬都是哺乳動物,樂樂是一只哺乳動物,因此,樂樂是一匹馬。
第四,至少有一個前提條件是錯誤的,而結論也未符合前提條件。
比如,所有哺乳動物都很危險,樂樂很危險,因此,樂樂是哺乳動物。
第五,至少有一個前提條件是錯誤的,但結論是正確的。
比如,所有人都會生孩子,大多數會生孩子的是女人,因此,大多數女人會生孩子。
所以認識到無論正確還是不正確的信念,都是建立在一些前提條件之上的,非常重要,而決定什么是前期條件是其中的關鍵。只有在前提條件,先經過暴露再接受檢驗后,才能確定結論的價值。
4
因果關系的混淆
今天分享一些混淆的常見類型,它們都是原自因果關系錯誤。
第一種:必要原因和必要條件。也就是說,除非a存在,否則b無法發生,那么a就是b的一個必要原因或者必要條件。
比如,學習,思考,輸出是成長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學習,思考,輸出,那成長就不會發生。
第二種:充分原因或充分條件。如果a存在的時候,b總是會發生。那么a就是b的一個充分原因或充分條件。
比如,只要行動,改變就會發生,如果不行動就一定不會改變。因此,持續行動是改變的一個充分原因。
第三種:附帶原因或附帶條件。如果a是導致b發生的幾個因素之一,那么a就是b的附帶原因或附帶條件。
比如飲食不健康是導致生病的因素之一,那飲食不健康就是生病的附帶原因或附帶條件。
好,來我們總結一下,這三種因果關系:
第一:如果a不發生,那么b就不會發生,這是必要原因或必要條件。
第二:如果a發生,b就會發生,這是充分條件或原因。
第三:如果a發生,b可能會發生,這是附帶原因或條件。
所以,只有我們了解了這些因果關系,才可以幫我們更好的做決策,去做事。
想要達到什么目標?就要找到實現此目標的必要原因或條件,以及充分條件或原因,我們才能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彎路。
5
錯誤的比較與對比
托馬斯·赫胥黎在《科學與文化》中說道:
對于邏輯推論,愚人視之為不可侵犯的神圣之牛,智者視其為指路明燈。
那對的比較與對比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比較和對比可以幫助我們表達自己,他們是我們的表達方式更加生動與豐富,有時候是將具體事物進行抽象化的一種方式,而且有時候還為我們闡明復雜概念,提供了一種手段。
比如,在我們剛上學時,數學課上,老師教我們認識圖形,比如正方體,長方體,有時老師用簡單的口頭語表達,但是學生們可能不能達到抽象化,對正方體或長方體沒有一個明確概念,但是老師通過拿粉筆盒類比正方體,用文具盒類比長方體,同學們突然一下子就明白了,哦,原來這就是長方體和正方體啊。
這就是通過類比,將一些抽象化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來,便于人們理解。
當然,也要注意的是,小心濫用類比,也會給我們造成損失。
比如,第一,把具有不同屬性的事物進行類比,就沒有可比性。
打個比方,
如果a具有1.2.3.4的屬性,而b具有3.4的屬性,把a與b相類比,那么這種類比就不充分。
因為,a具有1.2.3.4的屬性,b具有3.4的屬性,只能說明a與b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并不能證明a與b就一定相似。
第二,濫用類比用于有重大差異被忽視時。
比如,把兩個同樣班級,同樣老師,同樣學校的不同學霸比較。
雖然都是學霸,但是恰恰忽視了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方法,記憶力等因素。
第三,濫用類比在用特定的類似性來同等對待兩件非常不同的事情。
比如,你做銷售,就要洞察人性。你不能用一個銷售方法與技巧,可能對a的人有作用,但是就不一定對b的人起作用了。
所以,厲害的銷售都是再不同場景,根據不同的人,變換不同的銷售方式方法與技巧。
第四,濫用類比在有人用一個元素的關系去預測另一個元素的關系。
比如,a具有1.2.3.4.5的屬性,b具有1.2.3.4的屬性,所以,b也具有5的屬性。
再比如,一個人具有某些類似馬云的特點,所以,這個人是另一個馬云。
因此,那你如何去評估一個類比呢?
第一:是否a的所有屬性和b的所有屬性都被列舉出來了?
第二:這些屬性有多少是相似的?
第三:這些屬性有多少是相關的?
第四:這些相似性在何種程度上其實并未如外表看上去那么相似?
第五:a與b之間的不同達到何種程度?
好,以上關于錯誤的比較與對比就分享這么多。
6
有效的三段論方式
那三段論對你個人有什么價值呢?
首先,三段論是可以幫助你試圖確定真相時,最有價值的工具之一。
它迫使你清楚的表達自己準確,真實的表達意圖,它不給推論留任何余地,它要求你絕對的精確和清晰,它迫使你區分證據與結論,明確表達準確的證據,并仔細檢查證據與結論之間的關系。
并通過要求你明確表達你的前提條件,能夠讓你清晰的分辨事實的命題與個人見解的命題。
它會讓你隨時評估你是在處理事實的問題還是在處理推理的問題。
如果你不同意某個結論,三段論能讓你迅速確定,你是不同意結論所基于的一個或多個前提條件,還是因為這些前提條件的使用有謬誤呢。
因此,使用三段論,對你思考問題,做決策有很大幫助。
那么,你可能會問,什么樣的三段論是有效的呢?
別急,接著往下品嘛。
它分別有5大類,15種方式。
第一類:帶“所有”的命題。
所有a是b,(所有)c是a,因此,(所有)c是b。
第二類:帶所有“有些”的命題。
2.所有a是b,有些c是a,因此,有些c是b。
3.所有a是b,有些a是c,因此,有些c是b。
4.所有a是b,有些c是a,因此,有些b是c。
5.所有a是b,有些a是c,因此,有些b是c。
第三類:帶所有“沒有”的命題。
6.所有a是b,沒有c是b,因此,沒有c是a,或者c不是a。
7.所有a是b,沒有b是c,因此,沒有c是a,或者c不是a。
8.所有a是b,沒有c是b,因此,沒有a是c,或者a不是c。
9.所有a是b,沒有b是c,因此,沒有a是c,或者a不是c。
第四類:帶所有……有些……不是的命題。
10.所有a是b,有些a不是c,因此,有些b不是c。
11.所有a是b,有些c不是b,因此,有些c不是a。
第五類:帶沒有……有些……的命題。
12.沒有a是b,有些a是c,因此,有些c不是b。
13.沒有a是b,有些c是a,因此,有些c不是b。
14.沒有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c不是a。
15.沒有a是b,有些c是b,有些c不是a。
以上,任何真實的命題,套用以上15種模式的任何一種,就能得出真實的結論。
比如,套用第一類中的第1個方式:
所有大熊貓是哺乳動物,花花是熊貓,因此,花花是哺乳動物。
7
最后分享一些最重要的原則:
01:要警惕任何人使用絕對口吻說話的人,他們使用的這樣的詞語,所有,沒有,沒人,從來沒有,總是,每個人,必須,一……就……,他們談到一群人時仿佛所有成員都具有同樣的特征,信念或態度。
02:要警惕一概而論。尤其是沒有支撐的一概而論,或者只有一兩個特定的,不常見的或極端的例子支撐的以偏概全。
03:要警惕所有使用感性語言,主觀評價性語言,而不考慮客觀情況和事實的人。
04:不要把意見,態度,個人偏見,推測,個人保證或無支撐的一概而論,與真憑實據混淆。
05:確定所討論的問題清晰而明確,它的盤根錯節與復雜性都已確認無誤,它的目標已經確認無誤,并且語言和概念已經做好定義。
06:確定證據與所討論的特定主題相關,而不是與某些有關聯的主題相關。
07:當提到權威時,不要自動承認權威,除非他/它的資格與所討論的問題有關。
08:確保結論是由證據推斷而來。
09:確保你沒有置他人于不得不做推測的境地,確保自己沒有處于不得不做推測的境地,換而言之,確保論證的必要步驟沒有省略,避免作出假設。
10:無論何時不要讓理性的討論變成激烈的爭論,當討論變得激烈之后,停止討論,確定問題的根源,澄清所有誤解,然后將討論重新帶回主題,當人們有不同意見時,確保他們知道意見分歧的具體性質。
11:確保證據是完整的,而不是有選擇性的。
12:不要詭辯,不要為爭論而爭論。
13:嚴謹的思考,不要不假思索的放過謬誤,即使你不說什么,也要對自己說:這是荒謬的。
14:無論何時聽到一個論證方式,在接受他的結論之前要仔細檢查,問三個問題:
第一,命題(前提條件,制作出來用作論據的要點)真實嗎?
第二,論據是完整的還是片面的?
第三,結論是無可辯駁地來自論據嗎?還是有其它不同的結論也可以輕易地從論據中推出?
15:無論你變得多么精通辯論,永遠別忘記埃德加·愛倫·坡的《一桶阿蒙帝亞度酒》中的開場白:
16:對于福爾圖納托加于我的無數次傷害,我過去一直都盡可能地一忍了之,可在那次他斗膽侮辱了我以后,我就立下了以牙還牙的誓言。
這個世界不需要另一個聰明的傻瓜。
最后希望以上分享能幫助你提升你的邏輯思考的元能力,理性的思考看待這個復雜的世界,復雜的人,復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