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整個數據的量被所有的APP給分割了,沒有人能有真正能導致強大的生產力的數據分析能力。

互聯網時代剛到的時候,盜版將內容產業打的哭爹喊娘。值得高興的是新的平衡正在達成,接下來就是內容產業攻打互聯網的時代了。

5G賽道今年就會開始。

未來兩年大家手機里的APP可能會減少一半。

未來從底層開始,有大量新的創業機會,因為5G又把場景打散了,最好的創業機會是上下游都打散的時候。

全文如下:

5G和區塊鏈是(文化)產業未來最重要的兩個賽道,近兩年來,(文創產業)有了很多的變化,大批的科技公司從硅谷和中國的各地企業都加入到產業里來了。在也吃了很多虧、走了很多彎路的同時也看到了產業的方向和未來的格局。不管是影視、音樂、文學等等,總而言之我們統一叫內容產業,而內容產業實際上只有三個環節:

第一:創作

這是硅谷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創作可以細分成人和環境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己的關系,也就是好萊塢所說的三大矛盾。

但是這三個事情都和數據沒關系。任何情況下數據也無法驅動創作。沒有一個人能夠變成一個千面創作人,因為一個數據今天突然改變創作風格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創作不是一個數據能直接改變的事情。

哪怕有一天想要C2B,直接從C端驅動到所有的生產,從C端直接把錢給到B端,但是也無法做到把思想從C端傳遞到B端。

舉個例子,比如我現在想看一個故事:想看一個叫小強的人,這個小強愛上一個叫小紅的人,小紅后來又愛上了小王,后來他們三個怎么樣怎么樣...發生了一系列事情。但是創作者就會說你不用讓我創作,你自己創作就完了。

...

第二:推廣

推廣或者我們可以叫它市場(Marketing),這是人和數據的關系。比如數據說誰來了可能會有比較好的流量,但是這個人來了說了一句特別差勁的話,結果導致這市場還更不好了;但假如這個人今天來了說了一句大雞湯,什么“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然后很多人覺得很好,要去買張票,所以數據能起到相當的作用,但是人還是在里面起絕對作用。

第三:分發

這個環節和人一點關系沒有,分發全是數據驅動。

什么樣的內容?什么樣的人會喜歡?喜歡它的人是誰?他住在哪兒?他掙多少錢?這個內容應該怎么樣分發到他手里?應該收他多少錢?以上種種則完全能靠數據全部驅動。

我們經常開一句玩笑:沒好萊塢了,影視公司全被硅谷買了,那么硅谷會干嘛呢?它用來拍H片了,因為他計算所有數據之后發現,成本的控制不依賴明星,場景也很簡單,情節也不用那么復雜,分發的時候你看現場大家高興的這個樣子就已經被分發了。

分發的時候人群也很清楚:人群幾點鐘看這個東西,拍多長都知道,因為你純用流量驅動,用效率驅動所有平臺的話,那當然就這結果。

好萊塢就問了一句:“如果全交給你們了,誰來拍辛德勒的名單呢?誰來拍《肖申克的救贖呢》?誰來拍《美國往事》呢?驅動人類前進的偉大作品誰來拍呢?”

所以也不能用數據全部驅動。

所以今天主要講的是人和數據的關系。

我們先講推廣和分發。

當你有了內容以后,原來是怎么干的?后來是怎么干的?今天和未來我們要怎么干?

最開始很簡單,就是開飯館唄~

我開了個飯館叫迪士尼,我炒我的菜,我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歡,我賭你喜歡,這個菜賣的好點,我就再炒倆,第三回發現這個菜賣不出去了我就再換一個。這是開飯館模式,已經很古老了。大家最開始都是以這個模式做事。

后來大家慢慢發現,有了一點點數據,其實應該同時把6個菜都做出來放在那兒,后來又覺得應該有60個菜,再后來有的人就說我不想開飯館了,我就開個自助餐廳。

在美國的話十七八塊美金你就來吧,考慮到也有可能中國人會來,那就擺兩個豬腦子和豬腳,因為中國人愛吃。

結果越考慮越多,需要擺的菜也越多,這個時候自助餐想掙錢只能靠流量,就是說得想個辦法讓人都到我這里來,但是飯館這么多,大家的選擇也很多,就得想個辦法把別人擠死,擠不死你也得把你買了。

所以最后全世界就只剩下這么幾個大自助餐館了:

一個是Spotify,一個是Netflix,大概都是這模式。意思就是說我這里什么都有,但這個模式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無法承受什么都擺在哪兒的成本,比如說豬腦子擺在哪里一個月,一個中國人都沒來怎么辦?豬腦子就壞了。

第二個問題,你怎么收這個費?我們稱之為Flat fee模式,就是統一收費模式,這個自助餐開在這里,有的人一個月才來一回,有的人每天都在大吃大喝,可你收的費是一樣的。而且定價只能在腰部以下,為什么呢?因為你要擠死別人。為了吸引流量吸引更多的人來你只能把價格定到這里。

但是這樣也導致了一個問題,愛吃的人,你沒掙到他的錢。結果上游成本越來越高,下游當你賣的時候,又比著看誰便宜,結果就導致有的自助餐廳經常說頭半年不要錢,買半年送兩月,雙十一的時候再送你三月等等,最后就剩賠本賺吆喝。

全世界到目前位置,自從偉大的互聯網時代開創至今,還沒有一個Flat fee的平臺是掙錢的。Spotify賠的跟鬼一樣,Netflix一年投進65億美金做內容,全球最大的Studio迪士尼一年投入內容大概39億美金,人家做菜,您這做自助餐投入六十多億美金,所以上游成本之高誰都不能承受。

這些都是基本問題,那么這些問題又是怎么出現的呢?其實是因為數據的顆粒太粗,這個數據的顆粒不足以讓他將數據變現。

比如說這個電視劇看的人多,二十多億人次點擊,然后怎么變成生產力呢?再拍三個!

結果發現到第三部沒人看了,到底是誰喜歡這部戲?他們住在哪兒?他們是因為失戀了喜歡這部戲嗎?那回頭找一個男朋友她就不喜歡這部戲了,她沒準就喜歡流星花園了,那你怎么判斷她這時候正好是失戀了呢?

或者她是一個沒錢的人,正好因為你推廣說送三個月,他來了正好就看了這個了,你怎么知道她就是喜歡呢?

所以還是整個數據的量被所有的APP給分割了。所以沒有人能有真正的能導致強大的生產力的數據的分析能力。

目前的各行各業里,你可以在電商行業產生強大的數據生產力,但是你在內容方面這個數據要更加精細才能促進生產力。

特備是在文娛產業,沒有一個多維的、細致的數據支撐,比如說如果能知道A比B愿意多花一塊錢,這個事情就非常重要。知道這個事情就可以往下干了。

往下干干什么呢?

我們要講的5G來了

5G是干嘛用的呢?

他實際上必然會走過這么幾個步驟

第一,開飯館

第二,自助餐(阿里現在都賠的肝顫...)

第三,送餐

送餐又分兩種,一種很初級,你點餐,我來送。

另外一種就是你很信任我,你不用點餐,我給的基本都是你喜歡的。到了這個地步,5G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其實5G說白了就是幾何級數增長的數據(百倍級的增長),會達到1.2G一秒的速度,一個高清電影一秒鐘就下完了;第二個就是能驅動大量的智能硬件。

目前來說大家的只能硬件也就是一個手機,因為整個帶寬和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只能支撐這東西。但是5G因為數據量極大的膨脹能夠驅動大量的東西,比如能真正驅動自動駕駛汽車,如果沒有5G你只能把所有傳感器都裝車上,這輛車沒有人買得起,這輛車就是一坦克。就是激光測距儀,雷達,攝像機,紅外等等。你當然不需要5G驅動了,因為你都看到了。

GIF

大家知道一輛坦克值多少錢嗎?好幾百萬美金!

5G能驅動自動駕駛,就不用把所有東西都裝車上,5G會基于整個平臺體系的傳感器告訴你,而且4G的延時是0.045秒,5G的延時是0.001秒,5G的反應遠比人快得多,所以車以后會成為一個新的平臺,能看能聽,干什么都行。

所以5G的出現會幫大家解放手機,因為屆時身邊會有很多很多智能硬件。那個時候數據就會變成主動數據,主動數據就是你不用打開一個APP我才能知道你的數據,可能你回家只要在沙發上坐著,聽著沙發給你放的音樂,你到廚房里,廚房給你放的音樂,到廁所馬桶給你放音樂,你上車車能從你剛聽一半的歌曲接著給你放。那個時候我就基本能夠獲取到你比較詳細的數據了。當然音樂只是一個維度。

GIF

通過無所不在的智能硬件,其實已經破除了APP時代的那種被動數據,如果你在有這么多智能硬件的環境里生活的話,實際上我能知道你每天能夠干嘛,你每天的喜好是什么,你的生活習慣是什么,你跟誰在一起我都知道,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我會充分地了解你。

當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沒有了Flat fee模式(統一收費模式),因為人和人是不一樣的,當我知道你跟他不一樣的時候,打個比方,A和B一起去看演唱會,座位挨著但是收的錢不一樣,因為我知道這個演唱會你是非看不可。

所以以后的收費模式會變成給每一個人的Smart contract(智能合約),是內容加上帶寬服務的智能合約,電信服務也將從Flat fee變成Smart contract,因為電信服務其實是什么服務呢,比如說這個月你就發了一封Email,你還是交著貸款費;你每天都在哪兒看VR/AR,帶寬卡的不得了你還是交著一樣的帶寬費。所以在過去電信Flat fee的模式下,對電信來說你不用最好,然后你每個月交著錢他最高興。

但是5G上來后會變成基于每個人的使用去收費,因為它將充分的了解每一個人。

兩年前我就預測說,5G上來后,大型電信運營商一定會切入內容行業,我當時說AT&T一定會買時代華納,如果他不買時代華納就會買迪士尼,當然他買不起,因為他一旦進入這個領域他就希望你多用,最早AT&T提供的也是一種Flat fee服務,叫Landline,就是市話服務,市話服務就是你一個月交多少錢,然后他們還希望你最好別打。到后來又推出一種長途電話服務,開始按分鐘算了,AT&T就開始想“我怎么能讓你們多打兩分鐘呢?”

有一種時刻,是AT&T這種運營商最高興的時刻——A Priceless Moment(無價時刻):比如說你有一個女朋友在濟南,你在北京,那你肯定得給他打電話啊,而且還得天天打,一個月打好多錢,這樣AT&T最高興了。

5G到來,運營商如何讓大家消化這么龐大的帶寬、速度等等呢?

當然是希望捆綁內容了,因為內容提供的就是這種叫A Priceless Moment(無價時刻)的服務,比如你喜歡《權力的游戲》,那么我可以給你提供VR版本、互動版本,但是你的帶寬又不夠,那么我的這個合同里是包含了《權力的游戲》和電信服務的一個包,這樣賣給你就精準了。

所以大家看到AT&T收購了時代華納之后,Comcast原來已經買了環球NBC,這時候還不歇手,前一陣子迪士尼買??怂沟臅r候,有一個競爭對手就是Comcast,為什么他們在干這個,就是因為在最基本的分發的轉變,變成精準的到每一個個人的方式,給每一個人提供Smart contract,那他一定是要有內容的。

我之前說美國一定會廢除網絡中立法,網絡中立法一旦廢除,整個內容分發行業就一定會迎來大的發展,

網絡中立法說的是AT&T、Comcast這些電信服務商,必須公平地對待所有使用者,不能說我就喜歡你就給你很寬地帶寬,我討厭你我就給你5K,這樣不可以。

果然川普上臺后,就把這個法案廢除了,結果可以打個比方:我們有一條高速公路,必須公平的分給大家,所以堵的時候都很堵,不賭的時候反而還會空幾條車道。那我自己建一個Bber,有兩條專用通道,叫Bber專用道。這樣還有人打Uber嗎?Bber就是內容,Bber就是無價時刻。因為你要速度快,你想趕緊到家,這個無價時刻捆綁了高速公路的專門的車道。

那么給你提供這個服務你要不要?

Bber比Uber貴一點,可是他有專用車道啊,那我還是用Bber吧,當然不著急的人還是可以用Uber,如果我把Bber和Uber放到一起,我知道你今天著急有急事,我就給你提供Bber,你不著急我就給你發Uber,給大家提供一個自動分發的服務。

這樣就避免了自助餐廳里什么都要有的問題。

GIF

音樂平臺就面臨這樣的問題,比如說用戶去了想聽什么歌,結果沒版權,這就導致了再小的音樂平臺購買的版權歌曲都得一千五百萬首,但是一個專業的樂評人一生也就三萬首歌,普通人不可能超過一萬首。那么為什么一定要有一千五百萬首歌呢?就是因為數據不精準,顆粒不細致,所以沒有辦法。

未來是否可以比如你非得聽XXX,我可不可以跟XXX的版權商說我就買一天。這樣就很精準了,但是現在的版權基本就是一買一年,但很多情況是一年只有一個人聽了他的歌。

互聯網時代剛到的時候,盜版將內容產業打的哭爹喊娘,偷音樂、偷新聞、偷影視等等。但是值得高興的是新的平衡正在達成,接下來就是內容產業攻打互聯網的時代了,大家都要開始買版權了,內容產業說“對不起,不能挑、不能撿、垃圾也得給你,你必須得買”。大家互相傷害了一輪,那么今天什么東西才能破這個局呢?

也就只有新技術能破局,阿里和好萊塢等等都在琢磨,文創產業到底賽道什么時候換?什么時候從4G賽道換成5G賽道,最開始是什么樣的?

我猜5G賽道今年就會開始,大家都要開始根據5G的速度來決定接下來做什么東西。

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Netflix模式現在看起來肯定是有大問題的。

因為他是自助餐模式,他不給數據也不分賬,比如說自助餐廳里有100道菜,今天你這個菜賣的好,我也不可能把今天賣的錢給你分了,不然哪些賣的不好的菜的成本誰來背???

所以,為什么自助餐的菜越來越難吃?因為廚師沒有動力。

廚師A今天精心的炒了兩個菜,也是拿這么多工資,廚師B、C、D、E等等今天隨便炒兩個菜也放里面了,大家掙得工資是一樣的啊。

Netflix模式就是,我定你這個戲,我給你20%的利潤,所以你拍個好戲也是拿20%利潤,你拍個爛戲還旱澇保收,也是20%利潤。

GIF

像《紙牌屋》播的那么好也不會給他分一點帳。因為Netflix會說,到底是什么樣的驅動力和原因導致你拍的好?其實是多重的,我把你放在首頁是不是很重要啊?那我給你分賬的時候,我給你放到首頁的推廣流量怎么跟你計算呢?所以他就不給你做這個事,導致好萊塢出現一個新名言:

對Netflix來說數量比質量重要。

最后大家都覺得,與其我費這么大勁給它拍一個好戲花三年,我還不如今年給你拍十個呢。

所以導致Netflix整個內容質量空前下降。

再說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好的內容人是愿意賭的,而不是甘心旱澇保收,就掙那么一點兒。為什么?因為我用我最大的精力,最好的人生創造出來的作品我愿意賭,什么樣的人又不愿意賭呢?只有不上不下的人才不愿意賭。

所以這樣不上不下的人是最喜歡Netflix的,結果也導致優秀的內容人都不來。這就說明你的商業模式已經失敗了。

但是他的商業模式最好的一點是:我先收錢再拍戲。這個在世界上以前沒有過,都是先投資再拍戲,然后放到電影院、電視上去賣。Netflix是說你們先把會員費交上來吧,相當于一個自助餐廳先把年票收了,如果粗想感覺好像挺好的,但是一旦用戶穩定了,馬上就會開始挑你菜的問題。

所以5G基本上是從這個緯度解決問題,未來可能也不會有這么多分發APP了。

我們再從更根源的角度去看問題:

“這個世界上最恨APP的人是誰?”

一種就是運營商,因為運營商最討厭的就是我只是個基礎設施建設者,而用戶、數據等等都被你給拿走了。

沒有人愿意做一個基礎設施運營商,哪怕你看上市公司市盈率你都能看出來,一個基礎設施運營商的市盈率能有多少?但是內容有很大的想象力,內容運營商可以有用戶忠誠度,可以有內容捆綁等等。

過去4G運營商沒辦法,競爭只能是非常的低端,比如你簽我兩年合約我送你一個手機,沒有任何壁壘。美國的大運營商AT&T說我送你一個iPhone,然后Verizon就說我送你一個更貴的。問題是手機你也送我也送,這不是競爭的根本性要素。

如果5G時代到來,運營商們可能就會說,你簽我兩年合約,我讓你白聽兩年音樂,1500萬首歌我買了!

這是什么概念的競爭嗎?

阿里、騰訊、百度、網易加到一起,一年能夠用在音樂版權采購上的錢大概幾十個億吧,

而中國移動大概去年從某個基本無人使用的功能上的收費還能收一百多個億,如果中國移動拿著這些錢去簽版權,基本大家現在音樂平臺上的歌都得成灰色的了。

再算另一筆賬,比如我要送你一個手機,為了一個用戶的兩年合約,成本是399美金,對我們來說20美金買一個用戶就要吐血了,你們說誰能跟電信運營商競爭?

電信運營商痛恨的是這些APP,但是有些APP是不會被打死的,比如說平臺類的APP。我特別反對大家都把自己叫平臺,還是應該把他分成渠道和平臺,如果我寫什么歌你放什么歌,你不能自己有機地生產內容,你就不是平臺,你就是一個渠道。

所以第一輪上來,純分發性地APP會被打死。我能預見未來兩年大家手機里的APP可能會減少一半。運營商自己就要做這個事情,它有精準的大數據,5G來了之后他的速度、數據、存儲量、分析量,各個方面全都能做到,而且他本身還自帶用戶,你這里還得自己花錢買用戶,人家哪里只是增加用戶黏度就可以了。

這個世界上第二恨APP的人是誰?

做手機的那些人。

痛恨的就是:我辛辛苦苦做了個手機,好大一個屏幕上面全是你們的APP。那我是干嘛的啊?我就是一個集成商嗎?就弄一堆元器件把他合起來然后給你服務?黏度給你、忠誠度給你得多痛苦啊。

在運營商和手機廠商的夾擊下,過去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這些APP,不能形成有機地生產型平臺的APP,都會死去,所以5G來了以后會有巨大的改變在這方面,會出現一個什么樣的新的角色呢?

過去業態里基本是兩個角色博弈:一個角色叫做Content provider CP(提供內容方);一個角色叫Content distributer(分發內容方),這兩個角色都高度集中,全世界就那么幾個。

但在5G出現后,所有的版權會切的很細,比如說智能廚房音樂播放權,智能汽車、智能硬件、眼鏡也能播放音樂,到處都是屏幕,手機的屏幕馬上會越縮越小,因為手機的屏幕越來越大實際上是因為其他智能硬件沒跟上,當其他智能硬件屏幕越來越大,你其實就不需要依賴手機這么大一屏幕。

基本上來說,5G時代到來后,由于下游的智能硬件空前地擴散,大概幾年之內就會達到六七十億個,遠超手機地數量,導致所有的分發,都從統一通過APP去分發而變成分散的去分發,但是誰來匹配這個東西呢?

我覺得未來一個重要的創業機會就是出現一個內容運營商的角色,他是一個介于內容提供商和內容分發商之間的角色,由于內容分發商空前的擴散了,所以就需要有一個以技術和數據驅動的去自動分發這些東西,不然手工做大家就都瘋了。

比如說把一個綜藝剪成五分鐘的金句,也可能未來沒有人愿意看90分鐘的電影,可以適當地給它縮短。為什么呢?

比如說廁所分發平臺——沒有人會在廁所呆90分鐘啊,可以給它剪成幾分鐘。

現在好萊塢一個新的大型創業公司——NewTV,是夢工廠創始人、CEO杰弗瑞賣掉了夢工廠后建立的。主要出產5-15分鐘的小電影、小劇集,做質量最高的5-15分鐘小電影,請《指環王》、《盜夢空間》等等大片級別的導演來拍,阿里、索尼、迪士尼、??怂?、華納兄弟等都有投資,因為大家都認識到這是又給嶄新的賽道。

我為什么喜歡NewTV呢?

我喜歡他一下子跨進了一個大藍海:就是人類史上積攢了數百年的短篇小說,從莫泊桑開始到魯迅,一直到阿乙,沒有被拍成影視,就是因為可笑的90分鐘電影的限制,大家都拍不了,于是大家就把中篇小說以上的都拍了。

過去,當你要進入影視行業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想“IP在哪里?”。而現在,當你進入5-15分鐘這個高質量影視生產業態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連莫泊桑的還沒拍過、魯迅的還沒拍過、巴爾扎克的還沒拍過...突然發現IP滿地都是。

你問一個導演,說“你的心里有沒有魔鬼”

導演說:“我心里有魔鬼”

那么我為什么要花2億美金用100分鐘釋放你內心的魔鬼呢?你來這兒釋放,5-15分鐘的平臺來發揮自己。

在內容上居然有這么大的藍海,卻沒有人去做這個事情。

這條賽道上還有一個利器!

就是區塊鏈。

5G由于他的建設成本過于高,應該去中心化的世界在這個領域里反而變得更加中心化了。美國原來有四大運營商現在變成三個了,所以他更加高度集中。

區塊鏈有一個很大好處,它能提供兩個利器:

一個是分散版權的自動分發的技術。這是5G做不到的,5G只能做分散場景。因為5G的芯片特別小,耗電量非常低,會導致你渾身上下都是智能的。

所以我覺得未來兩年世界上不會再有智能硬件這個詞匯。就像當年還有什么網絡歌手,現在人人都是網絡歌手,所以當渠道分散了之后,場景分散了之后,你也不需要簽個大唱片公司,所以未來大唱片公司可能會消解掉。大的電影公司可能還會存在一段時間。

因為音樂和電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業態,音樂是純粉絲驅動的行業,因為(錄歌)的成本是一樣的,誰去錄都是兩萬塊錢,想多花也多花不了。

電影不一樣,兩億美金拍的電影正常情況下是應該比二百萬美金拍的電影好看的。而音樂就沒有這個邏輯關系,首先區塊鏈上來可以做到在非常分散的情況下,不由中心化來確權,而由互相的結點在區塊鏈上來確權和分發。

從2B的角度看這是未來在做Smart contract特別需要的技術。

從2C的角度看到,今天為止區塊鏈技術另一個重要功能是碎片化,打成多散他都可以交換。這個功能是很有用的。

因為在文娛產業里有一個金字塔,實際上只有20%的粉絲能花錢,而且通常情況下,金字塔頂層1%的粉絲是花了80%-90%的錢,我們暫且把它叫強價值把。但是那些弱價值,我們過去只能用非常粗顆粒的方式去做,比如一千個點擊我們稱之為一個CPM,一個CPM可以賣一些錢。

但區塊鏈可以做到衡量非常弱的價值,比如A和B都發了一條微博去推廣一首歌,但是兩個人發微博的能量是不一樣的,A有四千萬粉絲,B有40個粉絲,過去的中心平臺可以判斷誰的能量更多。但是假如B有40個粉絲、C有39個粉絲、D有42個粉絲,這樣過去的中心平臺就不能夠判斷誰的能量更多,但區塊鏈可以做到把非常弱的價值衡量出來。

比如說,你沒錢買演出票,于是你去做兩件事,一個就是我天天去推廣這些事,獲得區塊鏈用來衡量價值的Token;當你還沒掙夠的時候,再去二級市場,這樣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價值交換。

所以這個價值交換不但能衡量弱價值,而且它能通過不停的交換成為驅動整個行業向前邁進的一個動力。

比如說,我用Token還能干什么?我還可以給我的偶像讓他做一張唱片,當有這些真心真意需求的時候,實際上是逐漸能做到剪短這個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向前走一步的時候,如果大家愿意跟我一起做這個事,我愿意把這首歌20%的未來收益分給所有Token持有者,大家用龐大的弱價值交換了一個強價值,而且他們更加愿意幫你推廣,因為他們成為你的股東了。

所以在這整個過程中,5G從上面打散了所有的場景,區塊鏈從底層開始把所有的若價值收集了起來,甚至用弱價值可以讓你成為股東,那時候你可能一首歌有15萬個股東,區塊鏈能做到把利潤瞬間就分給這15萬人。

所以這是我覺得區塊鏈不可涂改的技術導致的分散版權的確權。為未來的Content operator做所有的技術支撐,再一個就是弱價值的交換,可以從Token把他演變成改掉整個產業鏈的一個重要東西。

比如說原來你收入的20%是給你的經紀人,那么現在你為什么不能直接給你的粉絲呢?這些粉絲本來就每天研究怎么幫你打榜,又刷這個弄哪個。他們每天都在為你著想,沒有一個人想從你身上黑錢,當你有一天說我給你們20%,粉絲簡直高興的不得了。當你把價值交換成這樣,就會改變業態,

未來從底層開始,有大量新的創業機會,正好5G又把場景打散了,最好的創業機會是上下游都打散的時候,當上游只有九家公司:六大電影公司和三大唱片公司,而下游只有四個電視網的時候,是沒有任何創業機會的。

以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無知的情況下自己應該怎么做。我一生中學到...
    爾酥閱讀 4,978評論 0 5
  • 他在《失控》中說:要用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他在《科技想要什么》中說:科技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 ...
    麥田的怪圈閱讀 621評論 0 8
  • 本書主要講述的主要是注意力、“垃圾識別”、參與的力量、集體的智慧以及網絡的重要性 注意力 -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執行...
    Lyra琹閱讀 853評論 0 0
  • 第三步 檢驗關產品的的假設 然后客戶發展團隊匯報客戶待解決問題的結果,拜訪了誰?最想解決什么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到什...
    2tackle閱讀 841評論 0 2
  • 還是用獲多福明信片畫的小幅,目前手速真的畫不了大的啦……
    藍默水兒閱讀 203評論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