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豬妹妹的二三事
"3"魔法代表對事物的正反對比思考;情緒遞進;情節設定復雜;
正反對比——物質PK精神;虛PK實;過去PK現在;
情緒遞進——單一情緒,同一種情緒加了環境因素而改變,總結+升華;
情節設定復雜——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對事物感悟不同,體現復雜性。
下面我從正反對比,情節設定復雜兩個角度來看待臨時抱佛腳的“3"魔法。通過自己對一件小事的層層分析,羅列框架,感覺自己的邏輯能力有所提升,也對自我追問思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希望對想要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朋友們有所幫助。謝謝!
一.臨時抱佛腳的正反對比:(對自己是否“益處”展開討論)
1.臨時抱佛腳的好處:
(1)考試的突擊能力提升,短期背書技能加強;
(2)生活中不浪費時間,直接用重點來突破考試;
(3)考試如果運氣好,混著過關,與平時努力復習的同學相比,有成就感。
2.臨時抱佛腳的壞處:
(1)時間緊湊,內容多,心理壓力超大,焦慮感提示。
(2)重點是應付考試,但不能應付平時的工作。
(3)考試完,知識點馬上忘記,不利于學習本身。
(4)雖然有成就感,其實努力看書的同學所掌握的基礎要比你多的多。
二.情節設定復雜:(我在大學時與工作時采取臨時抱佛腳的方式產生不同的感悟。)
1.大學時對臨時抱佛腳的方式:
故事舉例:
大學應付專業考試,會將重點放在一周或一天突擊記憶,熬夜是常事??纪炅ⅠR把知識點放在九霄云外。等到下一場考試來臨,再溫故知新,其實對課業的知識點從來沒有掌握在心里。那時候年紀輕,熬夜后的身體反應不大??纪昕梢院茌p松的繼續玩。
2.工作幾年后對臨時抱佛腳的方式:
環境改變:隨著年齡增大,對知識點的記憶力下降,更多需要用理解力去應付考試,在時間上是不適合臨時抱佛腳的方式。當然部分也可能會因為工作經驗的積累,對專業知識理解力加深,但是少數。選擇與大學時期同樣的應付考試方式,不一定會有相同的效果。
故事舉例:這次中級職稱考試,我在最后一天才肯努力看書,之前用更種理由拖延時間,不肯面對。晚上熬夜到很晚,第二天想要很早起床看書,發覺根本做不到。
不同點:A.心理的焦慮感比大學時候對待考試壓力更大,出于工作幾年后,面子工程重要性提升。B.雖然看似安然度過,但身體、精神上因熬夜影響大,考完需要花幾天時間睡覺才能恢復原來的狀態。C.在知識點是否能夠很好運用于工作上,也比不上平時努力看書的同事。
分析原因:為什么仍要選擇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呢?
(1)沒有大學看待考試的重要性高,因為考與不考取決于個人需求。
正面優點: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需要,哪些是想要的,哪些是不想要的。
反面缺點:工作和生活中都有無論不想要也必須要考的試,比如職稱。也是對自己未來職業規劃很有要求的能力。不要求就代表自己的態度變得得過且過,沒有自身更高的專業發展需求。
(2)看到生活中,除了考試,還有很多事物會讓我們感興趣,不在側重于專注考試。
舉例:頭腦中知道要復習中級考試??赏砩细鄷r間仍愿意放在了寫作訓練營和寫作上。
分析:寫作及與大家交流的過程,帶給我的快樂比考試多。及時行樂!
三.總結:
隨著年齡遞增,臨時抱佛腳的方法對于工作人士來說,慎用。
1.熬夜對于我們的身體影響力大,精神疲憊感大于大學時的狀態。
2.臨時抱佛腳下對專業知識點的掌握也不如平時努力看書的扎實,到工作實際運用時才覺讀書方恨少啊,同時會讓客戶、領導、同事質疑你的能力。
2.與其想著如何更好地發揮臨時抱佛腳技能,不如自我思考幾個方面:
A.考試是為了考試而看書,還是檢驗我們看書的成果?
B.為什么會拖延癥犯,是不喜歡考試的方式,還是不喜歡工作本身?
C.如何做到平時用功努力?
解決方式:明白考試是自己選擇報名;考試的證書是鑒定專業能力及未來職業發展的必需品;可以在自己狀態好或時間安排寬裕的角度,抓緊看書。如果有其他事情想做,就馬上去做,而不是糾結玩還是復習?快樂去玩,快樂學習。
抱佛腳成功的人雖然看上去很牛逼,很天才,因為花的時間比別人短。但考完后,對知識點的把握能力,卻可能沒有努力看書的人多和扎實。
無論選擇平時努力復習還是臨時抱佛腳,都要向自己的內心尋問:為什么,有什么意義?采取的方式也會隨著內心需求不同而不同。
面對挑戰,我們需要保持外界壓力與自己內心需求的平衡!
PS:寫完這篇文章,解決了我很多困惑。比如之前對于自己不擅長的文章類型必須才用有邏輯的寫作方式感到排斥感,以前隨心所欲的感覺因為邏輯變得被束縛,凡事先講理。但隨著作業難度的提升,比如這篇要求用一件事來論述"3"魔法。之前信心不大,加上今天剛考完試腦子不夠用。想不到,邊聽課程邊寫文章,感覺有出乎意料的成果。在寫的過程中,我的腦袋是自然而然去思考,如何分析,如何論述,不是為了表現邏輯而思考,如何布局等。寫到最后,發覺觀點提升了,不是單一去論述臨時抱佛腳這件事情,而是對自己的內心需不需要采取這樣一種方式,有了舍取性。前面總結,我自己認為臨時抱佛腳不可取,但后來進一步深入了解內心需求,發現看待事物不能有刻板印象,而是需要結合自己,隨著環境、個人利弊、喜歡與否的不同,掌握平衡,采取自己喜歡的,能夠接受的方式去選擇和思考。(這段是純感性寫的,望各位同道不嫌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