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與群友聊到自己關于鋼琴教材使用上同質化現象嚴重的看法時,并未引起共鳴。在學科教材的使用上,學校、家長、機構與政府的角力一直緊張,比如是使用人教版、鄂教版、蘇教版,還是北師大版等,比如在對語文教材選篇上廣泛的詬病,但在教材使用擁有絕對自由度的鋼琴教學中,教授方與家長的選擇卻如此同質化,即言必稱大小湯、拜厄、車爾尼,至少武漢是如此,不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對于一個音盲,因孩子彈琴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諸多抓狂、糾結,而不得其法,不得以求諸于對己最方便的方法——讀書。先后共讀了十六本書,不包括鋼琴家故事,其中,我自認為收獲最大的一本書是《好音樂的科學》,而這本書是最另類的一本書,從科學的角度講音樂,講的也都是其他書沒有講到,不會講的,卻最讓我困惑不解的部分,并且語言極其幽默。而曾經強烈吸引小米的,其一是《我的第一本古典音樂啟蒙書》;另一套是《漫畫小小鋼琴演奏家》系列。這些書都非常有趣,不單吸引了小米,也強烈吸引了我。無論這幾本書是否能促進小米的彈琴之路,但勿庸置疑,其中的觀點如和老師說的,她的感受相互印證,就是有益的。
幾十年教材不變,言必稱大小湯、拜厄、車爾尼,是我最無法理解的。單一的一對一教學模式(高階的大師班還一對多了,美國頂級音樂系鋼琴系也有雙鋼琴教學),像培養工匠一樣來教鋼琴,一成不變,也是我不能理解的。在孩子們的學琴之路上,家長們為什么這么累?我不得不懷疑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