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學習筆記
本章給我的疑惑是為什么在前后都在講德、德政的時候,中間插了一個對《詩》的評價。有一些解釋的版本注:詩有美刺正變,可以勸善懲惡。詩三百的無邪在于它的純情吐露,毫無虛假,可以教化天下后世,可使有思者同歸無邪。這里我的理解是孔子提出了一個改善施政環境的方法,即學習詩經,懂得了詩經就懂得了如何創造這種理想的沃土,另外這也是強調了就會學習到是自己變成一個可以思無邪的人,也就是內在修為。這樣一內一外,相互配合才能打食德政的環境基礎。這也許就是為什么為政的第二章是一句對詩歌的評價。
附:
《魯頌·駉》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骍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駵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