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
《富爸爸窮爸爸》
這本書是洗腦神書,一定要讀,但是整個系列有點羅嗦,看一兩本就夠了!一本!
我來總結一下,這本書講得就是這些內容:
1、找好的工作
2、存錢
3、如果找不到好工作,就節約開支存錢
4、 把存下來的錢買資產,絕不持幣
5、資產就是可以給你帶來被動收入的東西
6、 當被動收入超過你的開支的時候,你可以把所有的時間拿來創業
7、 奔向財務自由
其中,最重要的是3,和5。
但是就我所見,絕大部分人做不好3,看不懂5。
9月14日
《與神山對話》 [美] 龍安志
這本書講述了為了尋找神秘的香格里拉,作家兼電影攝制者龍安志踏上了中國云南的茶馬古道,途中穿越昆明、大理、麗江、瀘沽、中甸和卡瓦格博(現被人們稱為梅里雪山)。在那些已發展為備受歡迎的旅游景點的城市里,他了解了日漸衰微的少數民族文化(如白族、傣族、彝族、納西族里的摩梭人),遇到了許多為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和特質而與現代化發展的沖擊進行抗爭的人,其中包括中國著名的舞蹈家楊麗萍。他們與他一起分享屹立在“云之南”這塊土地上的神山的故事。對居住在云南地區的各少數民族來說,這些神山是多么的神圣啊!
請告訴我,什么是香格里拉?通往香格里拉的路在何方?
要想找到香格里拉,就要沿著茶馬古道走,它將指引你從大理到麗江,穿越虎跳峽抵達中旬。沿途有許多神山。如果你想聽到靈魂的話語,那么我建議你去尋找那座山。
——舞蹈家 楊麗萍
香格里拉不僅是從哲學角度來看的理想,而且是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精神超越物質的地方。
——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 齊扎拉
香格里拉在心中。實際上,香格里拉就是香巴拉。在藏傳佛教中,香巴拉王居住在人們心中日月之間的王國。
——貝魯欽哲活佛
八月份
《人間失格》太宰治
一本可怕的書。
它沉重么?沉重。
它灰暗么?灰暗。
它壓抑么?壓抑的像條狗屎。
甚至當你讀過一遍以后,每次看到這本薄薄的書都會感覺自己看得到那從書頁間溢出的污穢怨念。它的可怕之處不在它有多么灰暗,而在于它那能讓每個人都在書中找到自己影子的代入感。
從在聰慧精明中度過的童年,到不斷扮演丑角來確認自己價值的青年,再到最后吸毒酗酒、染上肺結核病的結尾;葉藏一生中的每個瞬間都充滿了絕望的氣息,而這種絕望又在太宰治平靜的文字間被無限放大,讓人每次閱讀都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葉藏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賬,他抽煙、酗酒、嗑藥、亂搞男女關系還老是偷女朋友的衣服換酒喝。而他又是個可憐的人,父親的壓力、世間的惡意、無奈的偽裝;丑角的假面隔開了那些傷害,卻也讓他再也無法感受到世間的關懷,最后變成了那個連小小的幸福都不敢擁抱的膽小鬼葉藏。
真是幸福的母女倆,我這種混蛋夾在他們中間,只會把他們的生活弄得更糟。
良子的出現對于他來說是一種救贖,這個如神一般純真的女人對于傷痕累累的葉藏來說是世間唯一的治愈;而良子被強奸后,他這唯一的希望也破滅了。一切的一切都像是世界的玩笑一般,將葉藏向絕望與沉淪的深淵中推去。
假如這本書的前半部分都是太宰治在一勺一勺給你喂屎吃的話,那么自從良子被強奸后,故事就變成了太宰治撕開了你的喉嚨——往里面灌屎。
第一手札跟第二手札就像是一把精心保養過的日本刀,當它劃開你的咽喉時你可以在痛楚中清楚地看到刀刃上映照著自己的模樣。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跟葉藏有那么幾分相似,童年中來自父親的壓力相當龐大,盡管時常會被冷落,但那龐大身軀投射下來的陰影也會讓人發怵。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對第二手札中的葉藏感到十分親切 —— 像個小丑一樣舍去自己、用怪誕的行為與言語向他人獻媚一般地搞笑、在他們的笑聲中綦切地找到自己的價值一樣,重復著無意義行為的葉藏。
我嘗試著模仿勞埃德的樣子作一番致辭,這更是惹得她們捧腹大笑。從那以后,每逢鎮上播放勞埃德的電影,我必坐在臺下,私下里揣摩他的神情舉止。
葉藏十分自卑,同時又十分自大;他自卑到以為自己一旦揭開丑角的面具就會被這世界拋棄,卻又自大到對那隨時可能拋棄自己的世界嗤之以鼻。
總之,不能礙著他們那些人的眼,我并不存在、是一陣風而虛渺的,我越來越強烈地這樣認為著。—— 人,是不會自我教授妙諦真言的。若連這一點都懂,我根本就用不著如此恐懼、拼命討好人們了。也用不著與人們的生活對立,夜夜嘗著地獄般的痛苦。
我甚至覺得,不管教室,還是宿舍,都無非是被扭曲了的性欲的垃圾堆而已。
太宰治真的很厲害,用平淡如水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從充滿希望到絕望再到撿回希望最后回歸絕望的一生,作為一代文豪的遺作,《人間失格》被認為是太宰的自傳,或者是這個厭世的鬼才給這世界留下的最后一點小玩笑。生而為人,對不起。
回到開始的三個問題:它沉重么?沉重。它灰暗么?灰暗。它壓抑么?壓抑。
而吊詭之處在于,細細品味,仿佛又看得出一點不那么消極的影子。葉藏的悲劇來源于他過于感性敏感的性格和那個討厭的時代,即便在世界的惡意與身為異類的壓力交織出的悲劇中,葉藏也努力地嘗試過融入這個世界,他的的確確想過好好地活著。即便是在這樣壓抑絕望的氛圍之中,太宰——那個抽煙、酗酒、嗑藥、自殺未遂的太宰治也依舊借著葉藏之口說出了:
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視為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 一切都會過去的。
他這么相信著,這難道不是全宇宙最棒的正能量么?我一直相信,太宰治不僅僅是那個留下一部《人間失格》就投水的太宰治,同樣也是那個寫出了《奔跑吧,梅樂思》跟《心之王者》的太宰治。就像我愿意相信,大庭葉藏不止是那個沉淪于厭世之中的大庭葉藏,同樣也是那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為人機靈,只要他不喝酒的話……不,就算喝了酒,他也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
1月19日
《靜默》 [法] 維羅妮克·普蘭
一部以聾啞人孩子的視覺展現的聾啞人的世界。寫出了聾啞人他們正常的孩子與聾啞人兩個極端世界的對比和沖突。
“父親說他情愿有一個聾啞的孩子。”普蘭說:“我很理解父親。我理解他,因為如果是我,我會說一樣的話。如果我是一個聾啞人,他和我的交流會簡單很多,他就可以幫助我完成學業,幫助我解答職業上的難題。他就能夠傳承,能夠幫我規劃,能夠支持我。”
1、一種童年
聾啞的啞并非真的啞,喪失聽力功能使之失去模仿說話的能力,能發出聲音卻不懂如何去說:聾是因,啞是結果。和聾啞人對話,總會看到他們的手指、胳膊、臉部,身體集體出動,常伴著喉嚨深處滾動的粗癟的呃啊呃啊,他們本身像帶著一臺信號不太好的收音機,動不動就滋呀滋呀擾人清凈。
普蘭出生在一個如此靜默又如此喧嘩的聾啞家庭。她費勁兒地學習啞語手勢,費勁兒地和父母進行交流,費勁兒地讀懂有聲世界和無聲世界的邊界。從小起起,她就知道哭沒有用,做噩夢不能叫、上廁所沒紙巾只能無力望天,順利的交談必然是從拍拍父母肩頭或走到他們眼前開始,口頭語言一無是處。而父母在公眾場合發出不自知的噪聲更讓人狼狽羞恥。但作為一個特殊環境下長大的正常小孩,會在語言面前蒼白無力,也會非常渴望說話,總要膩在在外公外婆的房間,狠狠“用話語灌醉他們”。
一邊混跡在多元的聲音,一邊沉默在寂靜的空間,似乎比較幸運,至少可以聽見和說話。悲哀的也因為可以聽見,所以煩惱更多,世間冷暖更透徹。
對于一個有聲孩子和無聲父母的家庭,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書里有段話是這樣寫道:“父親說他情愿有一個聾啞的孩子。”普蘭說:“我很理解父親。我理解他,因為如果是我,我會說一樣的話。如果我是一個聾啞人,他和我的交流會簡單很多,他就可以幫助我完成學業,幫助我解答職業上的難題。他就能夠傳承,能夠幫我規劃,能夠支持我。”可是面對一個正常的孩子,他什么都做不到。她說理解。這理解包含了多少不言而喻的感同身受不得而知。
書里提及的頻率很高的詞兒是,兩個世界。她和父母是兩個極端的世界,誰也難以走進誰,即使有愛做牽引,也無法真正融合。遺憾的事有聽不到的聲音,也有和最親愛的人隔起無法跨越的距離。
在靜默的世界中,普蘭不會表達愛,在有聲世界里,愛不被表達。她無法流利地說出個人情感,也就是無法說出“我愛你“,嘴巴很硬,是個健康的啞巴。
從字里行間其實就不難發現,是沒有絲毫關于愛的語言的,內心情感只涌動在內心世界,抑或在手勢中,在眼神里傳遞,從不化成語言自嘴間流淌。愛很牢靠,只是少了一點聽人說愛的幸福,較酸澀。
2、一部本該簡單卻滿是艱難的成長史
如果換做其他記錄型文字,這只算是一部簡簡單單的成長史,書寫者又是經歷者的普蘭寫下了從嬰兒時期起和父母生活的各種小片段,但因聾啞父母的存在而變得不同。她的文字底下,方方面面,明明暗暗,都表達了他們在交流上不可回避的某種缺失,展現了聾啞家庭的困頓,讓本書清晰而深刻。
然而普蘭沒以煽情煽動人心,她筆觸簡潔、克制,雖有滿是情緒的現場呈現,也不乏旁觀抽離單純還原。盡管場景多是青少年時期的叛逆,搞怪,可是有一種在深秋掀開棉被的寒意,仿佛說著,事實就是事實,語言掩蓋不了,文字無法修飾,他們的殘疾,就是帶給了他們與別不同的生活經歷。
雖說每個人都享有同等權利和待遇,可人一旦失去了常態,少下常人擁有的東西,就會不同。這點來看,古往今來,至今不變。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許多有明顯肢體殘疾、畸形的人通過畸形秀謀生,忍人圍觀,遭人譏笑。而在后工業化社會中,通過生產力的表現,對殘疾進行論斷,分離和排斥這一群體。“不能正常工作的男人會被看作像女性一樣“無能”的個體。與此同時,相較于正常女性而言,殘疾女性更難實現她們的性別角色。她們在婚育方面會比正常女性面臨更多的困難。”此時的殘疾是實實在在的悲劇。若對比如今情況是大有改善,但實際發生也頗為相似。
書中,你能看到作為聾啞人生活中的尷尬和很大的不同。比如普蘭和父母乘公交,父母發出不合時宜的聲音引人注目,那注目的眼神和作者的憤怒,是不同;進家門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媽媽是“笨蛋”也能換來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這冷漠的玩笑和永恒的溫柔是不同;同學來家做客,媽媽站角邊像個侍從盡量隱身,并沒有改變場面持續的僵硬,這是不同;吉舅舅出演啞劇,不自知發出咕咕囔囔的呻吟而惹得觀眾爆發瘋狂笑聲,自己卻兀自漾起幸福的微笑,這瘋狂的笑和幸福的笑都是不同......
興許讀來有些泛冷了,心臟如同滴了檸檬汁,酸酸澀澀地揪了心。就像我們在地鐵上碰見的兩個手舞足蹈禁不住就投去幾眼的人;就像身有畸形走在大街上被受矚目的人;就像你的缺點絕對暴露還讓人評說卻得不到絲毫鼓勵安慰的時候。事實上,情況正是那樣,缺了一角的生活和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并不對等,這之間的差距讓他們難堪,讓我們殘忍,無論我們是無知抑或有意吧。
于是我想,無聲世界里的靜默,那種真正的靜默,是在剝奪生命基本權利的同時,被無意識孤立的后果。靜默不是聲音上的不知如何表達,而是內心的感情不知如何抵達。缺失了交流的家庭,更是如此。
普蘭用她成長的特殊性講述了聾啞家庭的艱難,這種不易讓成年結婚的她,忍不住擔憂出生的孩子是否會有遺傳聾啞不太健康。看吧,健康的家庭是人們期待的,不幸之所以不幸因為它淺陋的假象根本蒙騙不了任何人。
“在極大程度上,這要求他們‘掩飾’殘疾并盡可能地表現‘正常’,或設法去做一些‘普通’的事以‘適應’社會。這就意味著,聽障人士要使用的是能讓他們聽見、能讓他們學習唇語和發聲的技術,而不是手語,手語會讓更多人注意到他們的聾人身份。” 一度,聾人被強制掩藏,手語被極力屏蔽,這不單單是說明歧視的根深蒂固,這樣去逼迫有遺缺的人走向“正常化”,更暗含了無視殘疾人困厄的冷漠心態。
3、一種填補缺失的行動
然而,你真的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殘缺家庭艱難的一面,即使他們有強大的內心去抵擋挫折,但不同于常人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種種不易,不能假裝無所謂。殘缺的那一面需要積極填補,而非放任自流,也絕非矯枉過正能夠解決的。
現如今的普蘭,翻過羞憤的成長過程,經過艱辛的兩代人的交流磨合,小女孩終于長大,用特殊的經歷換來她與眾不同的王牌。她已多年致力于手語戲劇表演,在語言要分國際的時候,發現手語文化具備國際通用的妙處。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七七年,普蘭的父母為爭取聾啞人的權限發起了一場游行,目的是推廣啞語文化使其成為大眾認可的語言方式,盡量縮小聾啞人與外界的隔閡,他們的舉動,革命性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1月15日
《島上書店》加布瑞埃拉·澤文
平凡的事,也能帶來美好和奇跡。
書店里吸引該來的人來。 我喜歡跟喜歡討論書的人討論書,我喜歡紙,我喜歡紙的手感,我喜歡書插在褲子后兜里的感覺,我還喜歡新書的味道。
好的婚姻,至少是一部分陰謀。
A.J. 知道阿米莉亞不是十全十美,阿米莉亞也知道A.J.絕對不是十全十美。他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這種事。
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
我四十三歲了,這些年,我學到的是愛過然后失去只有更好,等等等等,和跟某個你并不是很喜歡的人在一起相比,更好的是一個人過。
《島上書店》講述的是愛妻因車禍去世,書店危機,連唯一價值連城的《帖木爾》也被偷的A.J.費克里在找尋寶貝《帖木爾》的有一天,忽然發現一個神秘的包袱就在自己的書店里,而包袱里居然是2歲多的瑪雅,這個漂亮可愛的瑪雅觸動了A.J.費克里,并最終收養了她。而在撫養瑪雅的過程中A.J.意外的發覺生活開始往好的方向一直發展,他和出版社女業務員阿米莉亞結婚了,警長蘭比亞斯組織了讀書組,讓警局的人員愛上了讀書和討論,他小姨子伊斯梅和警長結婚了。瑪雅愛讀書,也愛幻想,A.J.因為《遲暮花開》重新認識了阿米莉亞的內在美,這兩個因為書,發覺對方就是自己想找的好人,最終結合在一起,而伊斯梅和蘭比亞斯,在丹尼爾過世后,兩人最終也走到了一起。這一切皆因書和書店把這些生命連接在一起,他們一起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并收獲了想要的平淡生活。
整本書只有淡淡的親情、友情、愛情,在字里行間叫囂著,生活本來就是簡單的過活著,這些人在加布瑞埃拉.澤文的筆下,鮮明的活著,卻又不張揚。他們就如我們身邊的某些朋友,向往自由,突破困境,終于等到了那個懂他們的人,陪著他們一起走完了余生。文中最后,雖然A.J.因為腫瘤過世了,書店也差點被放棄,最終由伊斯梅和蘭比亞斯接手了,阿米莉亞為了瑪雅的學業選擇了辭職后,接替的雅各布也是愛書的人。而這些恰恰又留下了些許的懸念,也許會有續集。我想所有愛書的人都應該翻翻這本書。在這個中國掀起了“閱讀熱”各種“名人推介書單“肆意宣傳的年代,其實讀書應該就如我們吃飯睡覺一樣,只是件很平凡的事情,但是這件很平凡的事情,卻是唯一能夠給我們帶來奇跡的事兒。